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古代的物感说和西方近代的移情说都探讨了艺创作中的主客关系及其美感源泉等问题。它们都表明人在观察外物时,设身处地,从而达到一种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精神活动。但因二所产生的社会化传统不同,二有着明显的差别:一是审美产生的原因不同;二是主客体的关系不同。  相似文献   

2.
传统戏曲音乐是一种自然流变的河流,它始终保持着传统的古典美,保持着本身固有的旋律特征。传统戏曲音乐成长于“单纯的”中国文化土壤和社会环境中的民间音乐,它从孕育诞生起就从未受到过欧洲音乐因素的影响。从戏曲音乐的审美角度说,“旧曲”是引起审美主体审美忆旧感的最基本方法。“旧曲变用”是戏曲音乐生命的载体,生命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3.
草意象的生成规律有二,一是感物生情,二是感色生情。草的物理特征和色彩特征,使草的描写与愁情恨绪的抒发达到了密合无间的境地。两者有机融合而形成的草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美学漾溢着一种强烈的超越意识.超越俗我,达到与自然本真的合一是中国古代艺术家在审美创作中所追求与向往的至高精神境界.而平居淡泊,以默为守,通过明净澄澈的心灵去辉映万有、神合于物,以吞饮阴阳会和的冲和之气,则是审美创作构思的起点.由此,遂形成中国古典美学的“澄心”观. “澄心”,或谓“澄怀”,作为一种心理活动,它主要是指进入审美创作构思之初,创作主体必须保持心灵的澄清和心怀的宁静.因此,可以说“澄心静怀”就是一种审美心怀,其实质是让审美创作主体的心灵超然于物外,进入一种和谐平静的心理状态,虚  相似文献   

5.
在一首诗中,只有当自然解脱其衬托的次要作用而成为审美的主要对象,我们才称这首诗为自然诗或山水诗。对自然山水的观赏,诗人在创作中采取的是一种“以物观物”的观照方式,作者不以主观的情绪或知性的介入去扰乱眼前景物内在生命的生长与变化,力求以自然自身构作的方式构成自然,以自然自身呈现的方式呈现自然。这种审美意识并不是一种天赋能力,而是一种罕有的文化现象。中国山水诗的运思、表达方式的审美追求深受中国本土文化——道家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物化之象是<庄子>一书塑造的独具一格的形象群.全书塑造的物化之象可分为物化物之象,物化人、人化物之象,物人互化之象,它们分别象征、隐喻哲人追求自由、因顺自然、与物冥合的审美旨趣.其形象内涵的深刻性和言说方式的诗意性的完美结合,淡化了物化之象的哲学话题,营构了具有艺术意味的"象思"、"象境",从而突显了其诗学、美学的价值,提出和发展了雄浑、自然、虚静、物化等审美范畴的理论建构,开拓了中国文学艺术的理论领域.  相似文献   

7.
<古都>是川端康成后期创作的代表作.小说既重视自然景物描写的四季感和色彩感,又注重人物对自然的感受,并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透露出虚无和幽玄的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8.
李渔“登山如品画”的观点隐含着自然审美欣赏的一种审美模式。“登山如品画”的自然审美模式表面上类似于西方传统的自然审美模式,但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在当代西方学者力图构建自然审美模式但又提不出合理的审美模式的情况下,以李渔为代表的中国古人“登山如品画”的审美模式对于自然审美模式的建构应当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借鉴作用。自然对于李渔来说,具有多层次的体验价值。这种审美模式与体验价值的生成与他的生活和阅历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物象审美意识早在《周易》"观物取象"中就开始形成,它是对物象的客观再现。作为一种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联方式,物象审美也被付诸文学艺术之中。在中古时期的咏物诗创作中,物象审美意识以"形似化"的手法得以充分展现,其专注于"体物"与"尚辞"。就文学的性质与功能而言,这是一种新型的诗歌创作理念,并确立了有别于传统社会理性的文学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0.
美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门学科,主要原因就在于审美并非只是个体的,以个体方式出现的审美感受具备了普遍可传达性,即审美共通性。从审美心理过程的角度看,这种共通感主要体现在审美期待塑造中融入某些受到普遍接受的生活理想和审美高峰体验时审美主体的各种界限的暂时取消两方面;而这两方面都与宗教经验有着密切联系。修道中诸多环节都以一定方式对汉民族内部形成了相似的审美心理模式,最终促成了审美主体对审美共通感的确认。  相似文献   

11.
自然语言处理中继承理论的分类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着重介绍继承的概念,分类及其人在自然语言中的应用。继承理论是一个可用于自然语言处理的实用理论,在语法和语义方面同时使用继承理论可以将自然语言合理地分类,将无限的自然语言处理问题转换成有限的类别处理。  相似文献   

12.
当西方传教士在明末清初之际介绍西方四元素的同时,也对五行理论提出一些批评.四元素的观念和五行学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逻辑,一个是谈论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另外一个则是着重于系统内各单元相互影响及变化的理论.五行学说具有中国自然哲学的特色,金木水火土只是一种系统的符号,它们有相互生克的运行关系,正是延续《周易》生生化化的思想.另外,五行学说的建立常常与王朝更换、做人处事及王者统治相对照,这也正显示了中国自然哲学中天人合一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古希腊罗马的自然法思想根植于古希腊的自然哲学,中经斯多葛派伦理性自然法思想,最终以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西塞罗为集大成,形成法哲学体系。它涉及法律的应然状态、人作为人的权利、法律与道德、法治等基本问题。它具有诸如神人之间论、探本论、道德法律一体论、批判性等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是科学上杰出成就的最高象征。运用统计学的理论与方法,考察了1901年至2008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的创造性成果与其作出获奖的科学发现或技术发明的年龄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和“最佳峰值年龄”,阐发了中青年科学家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的思想及其对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纱线强力是衡量纱线质量的重要指标。从理论上介绍了纱线强力的构成和影响因素,并通过实验研究了棉纱强力与其天然转曲数、短绒率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从主体性视角审视量子力学理论 ,摆正人在探索自然科学当中的位置 ,对量子力学中的理论建构及解释、实在性、主客体问题给予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认为知识经济形态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资源约束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历史必然表现。这一经济形态的划分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经济形态划分的理论。知识经济恰恰进一步印证了劳动价值论。“知识有价”本身就是劳动价值论的一部分。“过时论”与“替代论”是没有新意的。知识经济时代 ,要求我国在经济政策上 ,要更加重视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18.
“普纽玛”是斯多亚学派哲学的核心范畴,通过对斯多亚学派的自然哲学的研究发现,无论是在微观,还是宏观和宇宙层次上,“普纽玛”的原则贯彻始终,它所开启的理性原则不仅在自然哲学中得到体现,而且也贯穿于人的生活之中。有“普纽玛”的原则作根据,这使得斯多亚学派所主张的“按照自然生活”成为可能,在“普纽玛”的颤动节律的支配下,使得世界城邦的建立成为可能。所以,通过对斯多亚学派的“普纽玛”范畴的研究,为我们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斯多亚学派主张的建立世界城邦和过一种幸福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数学与自然科学关系极为密切。然而,由于当今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持的理论评价标准不同,从而造成了两者的见解在某种程度甚至原则上隔离。基于此,文章从三个方面探讨了数学对现代自然科学的激励,以期数学与现代自然科学健康发展:1.数学化——现代自然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2.数学——现代自然科学的生长点;3.数学美感——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并在此基础上谈了两点启示。  相似文献   

20.
汪小珍 《科技信息》2012,(10):168-169
Thomas Hardy is a famous novelist and poet in the 19th century.Both in his novels and poems,Hardy shows his deep love fornature.Jude the Obscure,Hardy's last novel,deeply reflects his ecological thoughts.Based on the theory of ecocriticism,this paper tries toanalyze Hardy's ecological thoughts from two aspects including natural ecology and spiritual ecology.The writer's lament for the destructionof environment and his sympathy for animals reflect his natural ecological thoughts;the tragedies of Sue and Little Father Time remind peo-ple of the importance of keeping spiritual ecological balance.Interpreting the nov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criticism,this paper intends toshow Hardy's attempt to keep natural and spiritual ecological balance,and then help the readers to form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both Har-dy's works and his ideas of literary cre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