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封建社会时期,我国关中地区逐渐形成了水利治理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它们分别代表着国家和地方的水利治理原则。而1930年前后进行的一系列水利改革,却力图打破传统的水利运作机制,建立国家掌控下的层级水利制度。以此次水利改革为研究案例,探讨国家如何看待传统乡村水利治理的非正式制度,以及如何在乡村水利治理中推行并确立水利治理的正式制度,以及两者之间是否协调,如何推动问题解决机制的演进,对于我们了解民国时期关中水利设施的治理无凝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2.
民国时期的水利建设是中国水利发展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阶段,从三个方面论述民国时期的水利事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说明这一时期水利事业在中国水利史上的地位:西方先进的科技思想和科技理论代替古代的治河思想和水利技术;对水利实行现代式的经营管理;培养水利科技人才,注重水利科学研究。但是,由于受到种种限制,民国时期水利建设举步为艰。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是民国时期建立的第一个水利科研机构,是中国传统水利转向现代水利的标志性事件之一,本文在水利科技史以及民国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以《华北水利月刊》为基本史料,对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筹备及成立过程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其中的关键事实作了考证论述。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创建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河工试验场时期、临时水工试验所时期、华北水工试验所时期和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时期。技术专家、经费、所址和组织机构是影响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建设进程的四个关键因素。中国第一水工试验所的建设过程,既是民国时期水利界对水工试验这一新事物在技术上不断认识深化的过程,也是民国社会对这一新事物逐渐接受的过程,反映了民国时期中西科技和文化之间的交融与碰撞。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河道治理的相关工作经验,以河道治理模式为研究对象,指出生态水利模式的优越性,文章首先论证了现代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则,而后分析了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基础,最后给出了生态水利模式治理河道的优势及特点,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的理论升华,对生态水利模式治理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生态水利模式的河道治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河道治理相关工作经验,以生态水利模式为研究对象,详细论述了基于生态水利模式的河道治理思路方法,给出了具体的河道生态治理思路,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云南高原的生态环境继续遭到破坏,水旱灾害十分严重,对水利开发有着迫切的要求。通过调整水利机构,颁布和修订水利政策,拓宽水利筹资渠道,应用近代先进水利技术,云南高原在水力发电、机械排灌、较大水库、河渠疏浚、自来水供应等方面有较大进步。水利开发不仅改变了自身的状态和功能,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而且缓解了云南高原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生态灾难。但是,水利开发又直接或间接地引起生态环境的退化。只有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导下的水利开发才能真正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河道治理的生态水利模式为研究对象,详细论述了生态水利模式治理河道的方式方法,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即水安全体系构建,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调控及水生态系统的保护,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浅谈当前水利统计工作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素婷  简素梅  赵敏 《科技信息》2010,(15):368-368,372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大江大河的治理投资力度,改建、加固了许多黄河防洪工程,水利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黄河下游标准化建设项目的建设,使黄河防洪工程防御洪水的能力大大提高;黄河治理亚行贷款项目的实施,为多方面多渠道筹集治黄资金提供了新的途径。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统计工作手段由原来的手工填写、人工汇总变成通过计算机软件汇总完成,发生了重大变革,在这种变革中水利统计工作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水利统计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中央水利工作方针,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进一步加强和改善统计工作,提高统计工作质量,转变统计工作重点,充分发挥水利统计的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近代民族关系史上的西康建省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民国时期的民族关系及边疆开发史上,西康建省是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文章从民族关系史的角度,勾勒了近代以来的西康省的建立历程,重新审视了西康建省的历史意义。指出,西康建省是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康藏关系、治理康区、巩固西南边疆与西南国防、建设抗战大后方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反对“西藏独立”的战略性部署之一;同时也是这一地区向现代社会迈进启动的重要里程碑,并对以后四川西部及周边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浙江省水利河口研究院作为省级水利科研机构,紧跟浙江省水利事业发展步伐,围绕防灾减灾、水资源供给、水环境改善、河口海岸治理开发等领域,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全省水利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以太湖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太湖1960—2018年水位数据,阐明太湖水文特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0—2018年间太湖水位整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极值水位波动幅度较强;年内水位受降雨分配的影响呈单峰型变化,汛期尤为明显;水位周期性显示稳定的时间尺度是9 a,变化强烈的时间尺度分别是22和28 a;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了太湖水位的变化,2000年前太湖水位对降水的响应十分敏感,而2000年后太湖水位受人为调控而趋于稳定;合理范围内的水位波动对整个流域的水资源调配和太湖的生态水文特征有重要影响,科学的水利工程调控有利于太湖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研究结果可为太湖水情调控和湖泊生态系统管理提供理论参考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明清时期广西特别重视水利建设。明清政府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水资源和有利的地形,对灵渠、相思棣、陂塘、堰坝等进行多方面的修整,使广西的水利建设达到一个高峰期。  相似文献   

13.
1Patternselectionandver ificationoftheTGPpen stock TheYangtzeRiverWaterResourcesCommission (CWRC)submittedASub jectReportonthePatternSelectionofthePenstockinthePowerStationoftheThreeGorgesProjectinDecember,1 993,inwhichthearrangementofthepenstockswasdefinitelystated ,twotypesofstructures (internalhydraulicpressurebornesolelybypenstockandinternalhydraulicpressurejointlybornebysteellinerandreinforcedconcrete)proposed ,acomparisonbetweenthetwooptionscomprehensivelyperformed ,andsuggesti…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新中国成立54年来长江治理开发取得了巨大成绩,但尚不能适应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1世纪,长江治理仍以防洪减灾为重点,全面实施水资源综合利用和优化配置,保护水资源,防止水环境恶化,以保障长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这是长江流域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长江治理开发可促进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  相似文献   

15.
水利与社会经济联动和互动关系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计量经济分析理论,建立了水利与社会经济联动和互动关系模型,利用一般计量经济模型和对数计算经济模型给出了水利产业内部和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定量算法。并对发展中的盐城市水利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盐城市工农业总产值和农村人均收入同群众投劳和水利投资均有很强的关联性和依赖关系,水利产业的投入对盐城区域经济,特别是农业经济的产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环太湖地区作为文明发展较早且长期存续的地域,人类为适应历史进程中复杂变化的地理环境付出了极大的成本,基于此,本研究分析环太湖不同历史时期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探讨其内在影响因素与适应机制。【方法】选择环太湖的“苏锡常嘉湖”5市为研究范围,筛选363个历史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引入最邻近点指数、Kernel核密度、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环太湖不同历史时期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结果】按照乡村聚落的分布特征,太湖历史村落发展可划分为选址生存期、自发适应期、自觉适应期、叠级扩张期与无序整合期5个阶段;环太湖乡村聚落在各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均呈明显的集聚分布,数量与密度逐渐增大,空间分布中心向东北转移,且存在区域内“西北—东南” 轴向扩散的趋势;各阶段的自然原生环境、农田水利环境与社会文化环境3个方面因素对环太湖乡村聚落的影响力处于长期动态变化的状态。【结论】从长时段的历史纬度看,自然原生、农田水利与社会文化3个方面的环境驱动因素体现了人类对区域环境的持续适应能力,环太湖乡村发展协同的过程包含了多尺度、多过程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7.
选择密苏里河上游的Willow、佐治亚州Lloyd Shoals水库、韦科、田纳西河一级支流渡科河、科罗拉多河上游等5条美国长期进行水土流失治理的较大的流域进行减沙效果分析。通过前后长达10—32年的对比,排除降雨和水利工程因素的影响后得出,由于对这些河流上游长时间开展大面积水土保持,其下游河道减沙效果都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浅水湖泊生态系统存在以大型水生植物(草型)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清水稳态和以浮游藻类(藻型)为主要初级生产者的浊水稳态. 如何保证湖泊维持草型清水稳态,是湖泊富营养化治理的关键. 本研究以白洋淀为案例区,将水体中的沉水植物覆盖度与总磷质量浓度作为湖泊稳态类型的评价指标,建立湖泊草藻转换驱动机制模型,探究影响湖泊稳态转化进程的关键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进水磷质量浓度和换水周期是影响湖泊草藻转换过程的重要参数。 进水磷质量浓度长期保持在0.19 g·m?3以上时,湖泊将最终演化为藻型稳态。降低进水磷质量浓度,能有效提高湖泊稳态沉水植被覆盖度,降低稳态总磷质量浓度;湖泊换水周期对稳态沉水植物覆盖度影响较大,减小换水周期,将有利于湖泊向草型演化; 同时,从水文管理角度出发,设定以沉水植被覆盖度为指标的不同草型稳态目标,依据换水周期法,计算得到各个稳态目标下,不同进水磷质量浓度下对应的最大换水周期. 可通过合理控制湖泊进水磷质量浓度,并依据不同进水磷质量浓度调整换水周期,控制湖泊平均出湖流量等水质水量调控措施,实现湖泊长期保持草型清水稳态,从而为白洋淀水利工程生态调度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应重视并研究古代水利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世纪材料与实验科学的突破,催生了西方现代水利。征服自然的西方水利规划理念,将人类对江河的利用推向了极致。但是,以高坝水库为代表的现代水利工程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河流生态和流域自然环境的破坏之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基于古代与现代水利不同规划理念的对比分析,阐述了中国古代水利所蕴含的科学和文化价值。指出未来水利应当向历史学习的若干方面,以及保护、利用水利遗产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