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7 毫秒
1.
<正>浙江省地处沿海,台风是影响浙江省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我们时常会在夏秋季节听到它的消息。台风是热带气旋的一种。那么,什么是热带气旋呢?热带气旋指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低压涡旋,是一种强大而深厚的热带天气系统。在西太平洋(东半球)生成的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在大西洋和东太平洋(西半球)产生的被称为“飓风”,而诞生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被称为“旋风”。  相似文献   

2.
台风和飓风的专业名称是“热带气旋”。它们是发生在热带地区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 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风力等级由弱到强的次序依次排列为:热带低压(风速在17米/秒以下),热带风暴(风速在17-33米/秒)、强热带风暴(风速达到33米/秒以上)。强热带风暴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字:在太平洋东部和大西洋称为飓风,在太平洋西部称为台风,在印度洋则称为旋风。  相似文献   

3.
夏季在热带海洋上经常出现强烈的涡旋,在大西洋称飓风,在太平洋称台风。1989年1月1日起,我国采用国际统一的分类标准,将热带气旋中心附近的最大风力≥7级(≥17.1米/秒)的称为热带低压;8 ̄9级(17.2 ̄24.4米/秒)  相似文献   

4.
台风小知识     
热带气旋 公众通常所指的“台风”,专业的称法应为“热带气旋”,即发生在热带地区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按世界气象组织规定,热带气旋按其中心附近的2分钟平均最大风力等级(以蒲氏风级表示)区分为不同的强度。不同强度的热带气旋具有不同的名称,由弱到强依次为:热带低压、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和台风。可见,专业术语中的“台风”涵义远比公众通指的要窄。  相似文献   

5.
制造台风     
我们都不喜欢台风,因为台风会带来多种破坏性危害。然而,在美国佛罗里达,有一批人却非常喜欢台风,他们不仅常常追逐台风,而且主动制造台风。他们为何要制造人们惧怕的台风?这群制造台风的人并非变态狂,也不是传闻中的恐怖分子,而是佛罗里达大学的研究人员。他们追逐和制造台风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台风,减少台风带来的危害。制造台风的是美国佛罗里达国际飓风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在包括中国在内的北太平洋西部沿海地区出现的超级热带气旋被称为台风,而在包括美国在内的北大西洋及东太平洋沿海地区被称为飓风。  相似文献   

6.
强力飓风     
你知道地球上最强大的风暴是什么吗?是台风?是飓风?是旋风?对,全都对。地球上最强大的风暴就是这种强热带气旋。它生成于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被称为台风,发生在大西洋及东太平洋就是飓风,而在印度洋则被叫作旋风。台风灾害祸患无穷台风(我们选一个最熟悉的名字)是最具破坏力的天气现象之一。据统计,全球每年发生这种强热带气旋80-100个。中国是世界上受台风袭击次数最多,也是世界上台风灾害最为深重的国家之一。台风灾害由台风带来的狂风、风暴潮和特大暴雨引起,有的台风还携带了飓线和龙卷,这就更加重了灾害。台风灾害首…  相似文献   

7.
周波涛  崔绚 《科学通报》2010,55(31):3053-3059
通过观测资料分析, 研究了澳大利亚东侧海表温度(SST)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的关系, 发现春季澳大利亚东侧SST与6~10月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之间具有显著的反位相变化关系. 研究进一步揭示, 当澳大利亚东侧春季SST异常偏高时, 6~10月西北太平洋高层为气旋型环流异常, 低层为反气旋型环流异常; 大气异常下沉从而抑制对流活动; 纬向风垂直切变加大. 这种环流背景不利于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生成和发展,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因而偏少, 反之亦然. 春季澳大利亚东侧SST可能通过南北半球大气遥相关引起同期热带环流异常, 进而影响随后西北太平洋区域大气环流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20世纪70年代初期,海洋学家利用先进的海洋声纳探测技术,在大西洋中找到一条纵贯南北的海下山脉。后来,人们在太平洋、印度洋的洋底也找到类似的山脉。这些海下山脉被统称为“洋中脊”。……  相似文献   

9.
北大西洋淡水扰动试验中东亚夏季风气候的响应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一个耦合气候模式执行的一组淡水试验, 研究了在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注入量增高的情景下东亚夏季风的响应及其机制, 并与其他耦合模式所做的淡水试验的结果作了对比. 结果显示, 随着北大西洋高纬度海域淡水注入量的增多, 北大西洋经圈环流减弱, 导致北大西洋海表变冷, 从而使得北美区域海平面气压升高, 与之对应的是赤道热带东太平洋海表增强的穿过赤道的东北风, 进而使得该海域内冷水上翻增强, 海表散热加大, 导致海表温度降低, 其结果是赤道以北热带东太平洋Hadley环流减弱, 同时赤道以北热带Walker环流增强及上升支东移, 东亚大陆沿岸出现气旋性风场异常, 最终导致东亚夏季季风区降水减弱. 另外通过与其他淡水试验的比较发现, 北大西洋淡水试验中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受北大西洋高纬度淡水注入量大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探索》2005,(11):73-73
台风和飓风的专业名称是“热带气旋”,它们是发生在热带地区急速旋转的低压涡旋。  相似文献   

11.
<正>不比美国以太平洋、大西洋两大洋为邻,我国并不会频繁地遭受热带气旋袭击。一般年份里,只有福建、浙江等少数省份受台风影响,偶尔成灾也只在狭小的局部地区内。所以,绝大多数国人对雷霆咆哮的热带气旋知之甚少,不知道它们从哪里来,又到了哪里去。有人曾经这样描写一场超级台风(也称飓风)精卵相遇的一瞬间:北大西洋的海面宁静而祥和,阳光在温暖的水面上洒下耀眼的金光,稀而薄的云絮在阳光中疾驰穿行,悄然传递着下层空气和水雾中的丝丝温暖,阔海长天,犹如静止凝固般平静,没有一点灾难业已孕育完成的迹象。  相似文献   

12.
江世亮 《世界科学》2005,(3):27-28,26
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等海域,在深约300米-500米的洋面下,广泛分布着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其中有一种被称为“头足类”的海洋经济动物(通常俗称为“鱿鱼”),是海洋生态系统链中独特的一环,这种一年生海洋动物既是鲸鱼、金枪鱼、鳕鱼等的捕食对象,而其本身又是诸多海洋浮游生物的捕食者。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探索》2009,(11):10-10
科学家注意到,在过去几十年中的每个冬季,世界第二大鲨鱼——姥鲨几乎在大西洋和太平洋失去了踪迹。它们到哪里去了呢?现在科学家才知道,它们很可能从英格兰跑到热带“度假”去了。  相似文献   

14.
巴拿马运河 图中前面是巴拿马湾,远处是加勒比海。1914年建成通航的巴拿马运河,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著名国际航运水道,被称为“世界水桥”。运河的水位由三个水库来控制,其中最大的是加顿湖(在图的中心偏右方)。运河总长约80公里,被认为是  相似文献   

15.
包澄澜 《科学通报》1986,31(19):1483-1483
热带云涌是一种罕见而壮丽的大气现象。国内外至今对云涌的成因及其天气学后果尚无研究,1984年10月中旬在北太平洋中部发生了一次热带云涌现象,在卫星云图上可以看得很清楚。10月15日以前,以10°N为为中心,北太平洋上横贯着一条东西向的ITCZ云带;在180°E,20°N附近有一倒“V”型东风波云系迭加在ITCZ北侧,并以每日10个经距的速度向  相似文献   

16.
符淙斌 《科学通报》1985,30(8):596-596
根据经典的“埃尔尼诺”模型,热带太平洋海面温度场演变的基本特征是:南美州沿岸海域首先出现异常暖水,然后向西传播直到扩展至整个中、东太平洋,但通常不越过日界线。 最近的一次“埃尔尼诺”事件,也就是出现在1982—1983年的“埃尼尔诺”事件,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兴趣,不仅是海洋学家和气象学家,而且为各国政府和人民所关心。据说,在此期间世界上许多地区发生的气候异常都与此事件有某种联系。这一次“埃尔尼诺”被称之为“出乎  相似文献   

17.
2021年7月17~22日,河南省发生了致灾严重的极端暴雨过程,气象观测站最大6日累积降水量为1122.6 mm(鹤壁市),最大小时雨强高达201.9 mm(郑州市),突破了中国内陆小时雨强历史纪录.利用气象雨量站、探空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观测资料以及ERA5再分析资料对极端暴雨概况和多尺度特征进行了初探.结果表明,此次极端暴雨过程是在对流层高、中、低层以及中、低纬度多尺度大气系统共同作用,并叠加地形影响下产生的:(1)西南季风将南海的水汽向西北太平洋输送并经由热带气旋“烟花”向北抽吸,西北太平洋上的水汽经“烟花”北部的偏东低空急流和异常偏北偏强的副热带高压西南缘的东南气流向河南输送;这条异常的东进河南的热带气旋远距离接力水汽输送通道导致河南可降水量正异常.(2)对流层高层,河南位于短波槽前辐散区;对流层低层,河南及附近为低涡或倒槽影响,这些均有利于低层大气的辐合和上升.此外,伏牛和太行等山脉对水汽的汇聚和对低层偏东或东南气流的抬升有作用.(3)副热带高压和异常偏强的大陆高压连成“高压坝”,阻碍了中高纬度冷空气南下,郑州极端暴雨发生在暖湿层深厚的环境场中,降水系统呈现低质心热带型雷达回波...  相似文献   

18.
大西洋海温异常在ENSO影响印度-东亚夏季风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容新尧  张人禾  LI Tim 《科学通报》2010,55(14):1397-1408
利用1979~2007年的海温和热通量以及风场资料分析了与ENSO相关的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变化的机制及其与印度-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热带北大西洋夏季海温和前冬Nio3区海温具有显著正相关,它与同期印度-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的相关显示了类似于ENSO成熟次年夏季季风环流异常的分布特征.热带北大西洋海温和ENSO的同号相关主要归因于大西洋大气对ENSO的遥响应所导致的潜热通量和短波辐射的贡献.耦合模式的试验结果显示,在考虑大西洋海温变化的情况下,模式能够再现ENSO成熟次年印度-东亚季风区大气环流异常的主要特征,如位于西北太平洋的反气旋环流以及与此相联系出现在中国东南部的南风异常.若大西洋指定为气候海温,耦合模式中西北太平洋上空的环流异常与观测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如反气旋的位置东移、中国东南部出现北风异常.进一步分析显示大气对热带北大西洋暖海温的Kelvin波响应使异常东风从印度洋延伸到西太平洋.异常东风产生负涡度同时通过Ekman效应在南海和孟加拉湾地区产生辐散的东北风,导致对流减弱从而形成反气旋环流.本文的结果表明,与ENSO相关联的大西洋海温异常在ENSO-季风关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厄尔尼诺”为“EI Nino”的音译,系西班牙语“圣婴(上帝之子)”的意思。在南美厄尔尼诺、秘鲁沿岸.受来自高纬度冷洋流和涌升流的影响。海水温度比同纬度的太平洋西部明显偏低。每年圣诞节前后.当地海水都会出现季节性的增暖现象.渔民们就把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相似文献   

20.
周舒  张录军  周玮佳 《科学通报》2019,64(18):1922-1929
近40年来,北极太平洋扇区8~10月海冰面积显著减少,其减少速率几乎是大西洋扇区的3倍,且该扇区海冰面积年际变率显著,标准差达6×105km2.基于ECMWF提供的再分析气象数据和NSIDC提供的海冰密集度、海冰运动及气旋资料,分析了外来气旋活动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冰面积年际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每年7~9月的外来气旋异常偏多(偏少)时,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冰面积明显减少(增多),二者负相关最显著的区域位于楚科奇海、波弗特海、东西伯利亚海及中央海区.深入分析其作用机制发现:外来气旋活动加强时,受其对地表能量平衡和温度平流等综合影响,北极扇区大部分地区气温都明显上升,从而促进了该扇区海冰消融.同时气旋活动带来的大风会驱动海冰运动,使得边缘海区易形成更多开阔水域,海水显著增暖,加剧边缘海海冰融化.除此之外,气旋大风还会造成东西伯利亚海海冰向东和向南更暖的区域输送,也利于海冰的消融.总体来看,北极太平洋扇区海冰消融主要与气旋的热力作用有关,其动力作用主要影响边缘海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