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王晶  郭俊美  孙文华 《科技信息》2010,(27):I0359-I0360
黄河下游游荡性河道的治理难度很大。小浪底水库投入运用后,为游荡性河道进一步整治提供了条件。经过分析研究认为,采用双岸同时整治,可以形成窄深、归顺、稳定的窄槽宽滩,防止横河、斜河产生。  相似文献   

2.
雅鲁藏布江的演变受到水流泥沙的影响外,地壳运动、高原抬升、气候变化等对其作用显著,多重叠加作用下的演变较为复杂。根据收集研究河段的水文泥沙、实测地形及历史卫星影像等资料,分析雅鲁藏布江中游游荡型河段的洲滩变化、主槽与支汊的变化和河相关系,探索雅鲁藏布江中游游荡型河道的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中游游荡型河道河谷的宏观边界基本由高山控制;雅鲁藏布江的游荡不仅与宽深比有关,河岸的约束性、河道比降及床沙粒径对游荡型河道影响也较大;根据河相关系分析,拉萨河口至泽当段稳定性稳定性较差,进一步游荡的趋势明显,米林至尼洋河口段则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3.
根据石岩河所处位置、河流类型,结合该河对下游的作用:既要治理水土流失,防治共涝,又要保护水库流失,因而把河道整治和治污工程相结合,先设计了三个方案,然后用效益比较法选择其中之一,使其达到综合治理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1996年汛前,黄河在清8附近进行人工出汊,至今已达12年。由于河道边界和水沙条件的影响,清6以下河段平面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局部滩岸坍塌严重,极大威胁滩区油田开发建设和河口生态旅游规划的实施,建议建设清加7右岸防护工程、清加8断面到新滩浮桥上游局部裁弯取直和改建新滩浮桥,以此调整河道的平面形态,稳定清8汊河,确保河口新滩油田安全。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黄河小北干流河道治理工程概况,重点介绍了自1998年开始推行以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为主要内容的黄河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后河道治理工作发生的新变化,通过若干工程的建设实践,充分说明了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于建华  高丽丽 《科技信息》2011,(35):I0413-I0413
黄河河道整治工程是黄河防洪建设的重要项目,特别是伴随着小浪底水库蓄水的运用,河道整治工程的施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浅论黄河河道整治的技巧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针对黄河宁夏石嘴山弯曲河段凹岸不断冲刷的现状,结合护岸丁坝工程,在四排口河段采用丁坝群及开挖引流综合河道治理措施,保护岸坡稳定并实现裁弯取直.利用声学多普勒测流仪和激光粒度分布仪测试和分析得出:丁坝群上、中游段主流及主槽向凸岸发展,丁坝群下游段主流仍趋向凹岸;近左岸、河道中心、右岸的平均中值粒径分别为16.748,15.196,13.442μm.结果表明,弯道内设置丁坝群及开挖引流后,主河槽向凸岸发展,有效改善了凹岸区域的冲刷,该方法在稳定弯道水流,防止岸坡冲淤方面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王发芝  熊长军  王铎 《科技信息》2011,(27):255-255,264
河道整治工程是黄河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防洪工程的前沿阵地。从目前河道整治工程建设管理看,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分别从工程建设与管理两个方面提出了存在问题,并针对存在问题预筹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邹平堤沟河存在的隐患,详细地分析了其成因,并提出了有效的治理措施。得出唯有在加强堤沟河治理力度,才能缓解防洪压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家经济能力的增强、科技的发展,新时期的黄河治理工作,吸取前人的经验,以维持黄河健康生命为终极目标,更新河道整治模式,积极利用新材料、新技术,以稳定主河槽为基础。本文结合调水调沙,对现有河道工程裁弯取直、缩短两岸堤距,从而塑造一条能够高效排沙、输沙的主河槽,使之逐步控制河道淤积。  相似文献   

11.
提出了二维元胞自动机模型用以模拟弯曲河道的演化.模型体现了河道冲淤状态与水流之间的反馈作用,以及河道对冲淤的历史记忆机制.将模型用于一个正弦派生曲线所产生的简单河道,结果能够再现弯曲河道演化的一些典型特征,如凹岸冲刷凸岸淤积、河道深鸿线的迁移方向、河岸演化规模的幂分布等.  相似文献   

12.
汉江红山头至雅口河段,河床宽浅,滩槽多变,具有游荡性河道持征,目前国内外整治这种航道尚无经验.为此,笔音进行了模型试验研究.从模型中得出的整治线型态、尺度和丁坝布置,可以保证航道达到设计标准.在模型试验技术上:采用了分三段模型试验;取得了大面积散乱洲滩动床模型验证的相似;首次采用CCA防腐处理木屑模型沙的新方法,研制了模型自动集中控制和数据采集处理系统等.  相似文献   

13.
依据200余场次洪水观测资料,应用统计分析、实体模型试验和数学模型计算等方法,对洪水按漫滩程度、水流含沙量高低、流量过程线形态特征和洪峰与沙峰相位差进行了分类;分析了塑造主槽的洪水关键因子;研究了黄河下游洪水过程调控关键技术指标。研究表明,黄河下游河槽高效输沙和塑造主槽作用较大的平滩流量约为4000m3/s,流量为4000m3/s条件下的洪水输送的临界含沙量为50kg/m3;对于不漫滩洪水,首选方案应按当时主槽的平滩流量控制,且平滩流量下的洪水流量过程以接近矩形波过程较好,峰前水量占洪水总水量的25%以上,洪水历时不小于7d;对于漫滩洪水,应控制洪峰流量大于平滩流量的1.5倍且大于洪水平均流量的1.2倍,同时应尽量控制洪水涨水期水量与洪水总水量之比不小于0.5,并保持洪峰与沙峰同步运行,洪水历时不小于7d;洪水调控分组含沙量大小主要取决于悬沙及床沙的级配;洪水来沙系数的调控指标视洪水类型而异,不漫滩洪水为0.012kg·s/m6,漫滩洪水为0.015kg·s/m6,同时还应控制分组泥沙的来沙系数。  相似文献   

14.
现代河流沉积一直是地貌学家、沉积学家和水力学家的研究重点,目前对渭河时间尺度上河流形态变化现象的相关研究并不缺乏,但对于曲流河不同河段的河型对比及河型转化控制因素的相关研究较少,曲流河低弯度到高弯度的转化尚不清楚。因此,本文通过对渭河流域地区现代河流的Google卫星影像、实地勘察、样品采集以及相关遥感水文资料进行分析,明确了两种河型的现代沉积特征及河型转换因素,最终绘制了渭河下游河型转化模式,实现了渭河下游现代河流沉积体的岩性、沉积相类型、河型转化主控因素及沉积模式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渭河下游河型转化的主控因素为河床坡度、河流流量和含砂量。对进一步研究古河道变迁、沉积模式及其蕴藏的油气、地下水、矿产等资源分布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笔者以维持黄河健康为目标,以改善黄河不协调的水沙关系为切入点,采用现场调研、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水沙数学模型计算等技术手段,对黄河水沙过程变异与洪水过程的作用、黄河下游断面形态与洪水过程的响应关系、下游水沙过程调控对塑造与维持下游中水河槽的作用、塑造与维持中水河槽的影响因素等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塑造与维持黄河下游4000m^3/s左右中水河槽的方案,为黄河下游河道的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论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从7个方面论述了黄河调水调沙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包括黄河下游输沙能力表达、堆积性与洪峰期间的巨大输沙能力、河道的游荡多变与平衡趋向性、“多来多排”的根据及利用、“冲河南(段),淤山东限)”及其相反、第二造床流量与平滩流量、下游排沙比与水库排沙比关系以及拦粗排细等.接着,根据6年来调水调沙的实践,阐述了5个方面的主要效益:加大了入海沙量;降低了洪水位;扩大了主槽和加大了平滩流量;增加了山东河段冲刷比例,没有发生“冲河南(段),淤山东(段)”;改善了小浪底水库变动回水区淤积部位,促进了异重流和浑水水库排出.尤其是加大了平滩流量,其最小值从1800m^3/s加大到3500m^3/s.利用调水调沙,大幅度改善了900km的河道,这在世界治河史上是创举.最后,分析了黄河调水调沙的巨大潜力,若能充分发挥,有可能利用75%的来水,排走全部来沙.  相似文献   

17.
黄河调水调沙实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黄河水少沙多,水沙不协调.通过水库联合调度、泥沙扰动和引水控制等手段塑造协调的水沙关系,有利于下游河道减淤甚至冲刷.开展全程原型观测和分析研究,检验调水调沙调控指标的合理性,进一步优化水库调控指标,探索调水调沙生产运用模式,为黄河下游防洪减淤和小浪底水库运行方式提供重要参数和依据.2002-2007年,黄河水利委员会进行了3次黄河调水调沙原型试验和4次调水调沙生产运行,效果显著,成果丰富,取得了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基于实测资料对大清河航道的水动力及泥沙特征进行了分析,从水流连续性方程,泥沙运动方程出发,建立了水动力泥沙二维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对典型水沙条件下河道内水流、泥沙运动、航道选线及淤积预测进行了模拟研究。重点分析了工程整治后河道内流态、地形变化对航道冲淤的影响,对航道整治工程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大清河泥沙运动主要受径流携带的泥沙,河道地形影响,航道工程整治后仍保持上冲下淤的态势,水流归槽效应是航道主槽淤积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采用有限体积法,针对微弯分汊河段复杂的水流运动特点,建立了正交曲线坐标下的平面二维水流数学模型。以长江中游马家咀河段为例,进行了水面线、断面流速分布等的验证计算,验证结果与实际符合较好,表明该模型能准确模拟该河段水流运动规律,不仅可以用于该河段复杂水流运动规律的模拟,对其他类似河段数值模拟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覆盖珠江河口河网区与口外海滨区的大范围整体平面二维水沙数学模型,模拟计算了珠江河口的水沙空间分布特征。利用近期伶仃洋水域实测水文资料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珠江口的潮流泥沙运动。在此基础上,通过局部加密,模拟了龙穴南航道整治工程实施前后潮流泥沙运动过程变化,计算并分析了工程实施对周边水域水动力条件的影响和航道沿程的水流条件变化以及航槽泥沙回淤状况等。研究结果表明:龙穴南水道内,潮流为西北-东南方向往复流;整治工程后,上段流速略有增大,下段流速略有减小,但总体流速变化较小。泥沙回淤预测结果显示,出海口以上航道有冲有淤,以淤积为主,平均淤积强度为0.12 m/a;出海口航道整体处于淤积状态,平均淤积强度为0.64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