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孝”是儒家伦理中的重要范畴。笔者认为:《论语》中孔子言“孝”,其文化内涵除了一般意义上的“善事父母”外,还应包括一种为政之道和成己之方,一种超越家族关系的社会伦理规范。同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孝”的社会功效,认为孔子言“孝”,致力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自觉与社会责任感。最后,论述了孔子言“孝”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2.
春秋时代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面对这种时境,坚持依礼而行,以礼救世,《论语》中就具体的记述了孔子对“礼”的一些观点。在对《论语》中“礼”的集注的基础上采用整体结构分析的符号方法与具体文化语境分析的方法,按照《论语》中对“礼”的源起、发展这一流动过程来进行分类,在集注的基础上对“礼”加以解读,以期望接近孔子的原意。按照《论语》中对这一流程的记载,大致可分为五个方面:一是礼之因革;二是礼之本;三是礼一乐一仁;四是礼之规定;五是礼之实践。  相似文献   

3.
作为日理万机的一国之君,唐玄宗亲自为儒家经典《孝经》作注,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他希望借注《孝经》,来改善“孝先于忠”、“因孝僭礼”的社会现实,教化天下百姓以及有不臣之心的四方诸侯“以顺移忠”。  相似文献   

4.
论唐玄宗注《孝经》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日理万机的一国之君,唐玄宗亲自为儒家经典《孝经》作注,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他希望借注《孝经》,来改善“孝先于忠”、“因孝僭礼”的社会现实。教化天下百姓以及有不臣之心的四方诸侯“以顺移忠”。  相似文献   

5.
<正> 诚信这个话题,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论语》的《学而》篇有:“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为证》篇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还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  相似文献   

6.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图从两个方面诠解《中庸》首章的“中”“和”之论,一、根据《说文解字》段玉裁注及郭店简书《性自命出》等文的相关材料,可以将《中庸》“中”“和”之说解读为一种性情境界论。二、把《荀子》、《乐记》之“乐和同,礼别异”和“致礼以治躬”、“致乐以治心”的思想,同《中庸》“(情)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主张进行贯释发明,又可以看到,《中庸》作者在前贤以“和(龢)”为美思想的影响下,在性情论中灌注了调谐情感以相融的理念。  相似文献   

8.
中国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伦理道德的支柱。集中反映孝文化的《孝经》,强调以孝治国、以孝为“德之本”。历代统治者视“孝”为巩固其统治的重要思想武器。中国孝文化是在不断变化中日趋合理的,有一些不合理的行孝方式方法受到淘汰,如割股疗疾已销声匿迹;靠父母之命以定终身已为自由恋爱所取代;三年之丧早已无人遵守。中国孝文化内涵丰富,其核心意义有四:一为孝是人人应尽的义务;二为执政者应以身示范,并为百姓行孝提供条件;三为孝是立身行道的守则;四为孝是成圣成贤的要道。“孝”的精神实质是“仁”,“孝”是“仁”的演绎与实践,“仁之实,事亲是也”;“孝”具有深厚的思想基础与生命活力,以之治国则国治,以之齐家则家齐,以之修身则身修。  相似文献   

9.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0.
重视和加强思想品德的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一个永恒话题。从纵向看,自奴隶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阶层的教育不强调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的。我国周代的教育内容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奴隶主阶级认为礼乐教育作用很大,“乐,所以修内”,“礼,所以修外,”以礼乐作为修养和应世的工具。因此,特别重视礼乐教育。春秋时期的孔子曾说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其重视思想品德之教育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1.
作为先秦儒家的重要文献,《孟子》和《孝经》对"孝"都有着丰富的论述,前辈学者已经指出了两者的相似性。通过从"为何行孝"、"何谓孝"以及"如何行孝"等三个方面比较二者所蕴含的孝道思想,可见《孝经》与《孟子》的论述既有某些契合之处,又有着明显不同。这些不同显示出《孝经》鲜明的"移孝作忠"和"教孝劝忠"的思想特点,反映了先秦时期孝观念变化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2.
潘小慧 《孝感学院学报》2010,30(1):10-13,20
“孝”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是从古至今儒学伦理道德的核心内容之一,它既是一种“(伦理)德行”。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孝”的适当地位是在“家”文化底下的一环,“孝”的合宜内涵包括“爱亲”、“尊亲”“顺亲”和“事亲”。从哲理的角度探讨21世纪的新“孝”道之可能或可行面貌,应当以西方哲学诠释人际关系的合理因素“友爱”,并把它作为当今建构新孝道的核心理念与要素。  相似文献   

13.
孝感素来以孝闻名,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中独占三席,又是我国唯一以"孝"命名的城市。孝感以"孝"为名,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昔日孝子的嘉奖赞许,更是中华孝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孝在今天仍然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孝经》作为传统孝道的经典,其孝道思想蕴含着丰富的伦理精神,在历史上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思维和行为实践,无疑也是当前重建孝道的重要理论资源。《孝经》的孝道思想主要由孝道理论依据、孝道宗旨、孝道规范等三大方面构成。关于孝道的理论依据,《孝经》不仅论证了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天经地义的人伦规范,而且还从人性的方面对孝道根据进行了论证;关于孝道宗旨,"孝治天下"是《孝经》孝道思想的宗旨,是贯穿全书的核心思想,而以孝治国的政治主张是以孝道教化为基础的,并且提出以刑罚来维护孝道的推行,从而真正达到"孝治天下"的目的;《孝经》的孝道规范,分为"事亲"的基本规范与"事君"、"立身"的泛化规范。  相似文献   

15.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孝文化有两大突出特征:一个是特别重视对以《孝经》为核心的孝道的研究和传播,主要表现在皇家重视学习、研究和传播孝道,学者对《孝经》等作了大量注解;另一个是在士族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沿袭了汉代的“孝治天下”,但更具有虚伪性。  相似文献   

16.
<孝经>是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孝意味着对父母辛勤养育之恩的真诚感激和深切怀念,孝一方面具有生物学的依据,另一方面也非常适合农业耕作、自给自足、聚族而居、家国同构、君父一体的中国社会现实.佛教以辞别君亲、出家修行为入道初步,解脱烦恼、涅槃寂静为终极归向,不可避免地受到儒道两家以"不孝"为口实的攻讦.佛教作为一种外来的异质文化,积极地向儒家人物靠拢,认真解释佛教的理想、追求与儒家的孝道毫无违逆之处,并大力挖掘自家的孝道资源,逐渐积累起非常丰富的佛教孝道思想资料.北宋契嵩撰<孝论>一文,阐明了佛教的出家修行并不与儒家在家奉亲的孝道相矛盾,代表了土生土长的佛教僧众不愿意违背世俗伦常的心声,也标志着佛教在北宋时期已经立足中土,扎根民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孝”是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本文以元代辑录的中国二十四孝故事的发生地点、时代、人物背景等为素材,分析了二十四孝故事发生的时空分布特点.结果表明,二十四孝故事时间上主要集中在汉代和魏晋时期,其次是春秋时期.空间上,集中在山东和河南两省.最后得出引起孝道地域变迁的地理原因,即孝道随着经济和政治中心而发生传播和地域变迁,明显受到战乱和朝代更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孝"的起源问题可以有形而上与形而下两种途径的追问。从形而下的视角看,"孝"源于长幼之间的自然天伦,这种自然伦常情感在意识中逐渐形式化就积淀为"理","理"的践履就是人们所遵循的"道",行之有"道"就有"得",并体现为"德",这种"德"在长幼关系的处理上的体现就是"孝"。"孝"源于"伦",经历"伦"→"理"→"道"→"德"的发展演进,最终成就孝行与孝道,它起源于自然的天伦关系,经过形式化的价值抽象,最后在主体的践履中复归于现实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9.
孝德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由于孝德教育不力造成的孝德缺失,不仅让一些父母体会不到儿女的温暖,反而感到痛心甚至绝望。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孝德教育,避免悲剧的发生,是当今社会广泛关心、关注的焦点话题。动漫孝文化,是一种备受青少年喜爱的孝德教育的新载体,对广大青少年吸引力大,感召力强,影响力深,它必将成为承载青少年德育之重的"诺亚方舟"。  相似文献   

20.
起于印度文明之佛教,其教理颇含有与中国固有文明相抵牾处,尤以孝观最与中国固有观念相扦格,故其初至中国,中国排佛论者率多以"不孝"为口实而攻讦,释子为摆脱困境,为中国士庶所接受,故以四途大力发展孝论:一为比附儒典及创作伪经,二为译出及改造佛教孝经典,三为创作孝论,四为展开民间宣孝活动.经此种种努力佛教之孝论终为中国社会所普遍接受,且与儒家共同深化了中国的孝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