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巷道在集中应力作用下围岩的变形规律,对于特定的工程条件进行相似材料模型实验.在数据采集上应用数码照相量测技术,对实验模型进行连续照相,以分析围岩位移场以及特定点位移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巷道围岩在临近洞口开挖的情况下,会产生相应于应力释放和应力集中的位移,最终位移是两者叠加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图像分析的实验模型变形场量测标点法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在模型观测面上 ,通过设置嵌入式彩色标点 ,在实验各阶段利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 ,然后应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识别并比较每一实验阶段的标点坐标 ,利用有限元中常用的四边形等参变换的方法将测点图像空间坐标转换为模型空间坐标 ,实现了图像校准和变形计算 .开发了一套应用软件系统 ,用于数字图像标点识别分析和结果数据的可视化处理 ,精度检验实验结果表明测点位移识别均方误差为 0 .14~ 0 .5 2个像素 ,相当于模型观测范围的 5 / 10 0 0 0 0~ 1.5 / 10 0 0 0 .最后给出一个在粘土地基承载力模型实验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岩移相似材料模型测点多而密集的特点,应用近景摄影测量方法进行实验模型测点位移观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法测量速度快,观测精度高,并能实现瞬时测量,克服了传统观测方法的许多缺点,是模型位移观测的新方法,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大坝安全监测的多测点位移向量模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综合多个测点的位移向量观测信息建立多测点位移向量统计模型,在探讨该模型的因变量构成、数据信息来源及自变量的获得方式后,确定了该类模型的完整构造及简化形式,采用了多因变量逐步回归方法建立模型,这种模型既能反映位移大小、方向随水压、温度和时间变化的规律,又能描绘位移向量在区域内的分布情况,适用范围很广,为全面分析大坝位移整体状态提供了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针对面板堆石坝沉降测点空间分布不均的问题,通过引入测点的空间坐标及时间变量,以坝顶及堆石体内部与外部测点的沉降实测资料为依托,根据测点坐标因子与实测沉降值建立的函数关系,推导出面板堆石坝运行期沉降位移的时空预测模型的一般表达式.结合预留测点的实测资料,对其预测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分析,验证了时空预测模型的适用性及优越性.对于研究面板堆石坝沉降值的时空分布规律,确定未知点处沉降值提供方便,定量分析大坝的沉降观测资料提供了方法,有效地确保大坝安全运行,对工程具有实际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6.
用普通数码照相机加上红外线滤光镜,能非常便捷地进行红紫外线照相并能有效地应用于刑事侦查中。笔者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对普通数码照相机的结构作了改进,申请了一项数码照相机的实用新型专利。本文仅就用普通数码照相机进行红外线照相的实验与该项技术的应用前景作了论述,希望能抛砖引玉,促进红外线照相技术的普及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对于大区域的坐标转换,由于我国天文大地网存在较大的局部系统差和累积误差,采用Bursa模型完成坐标转换后往往还存在较大的残差。为了提高坐标转换精度,可以将转换区域划分为小的格网单元,然后利用加权平均模型计算得到每个格网节点的坐标转换改正量,再利用格网双线性内插得到其中任意一点的坐标转换改正量,进而完成坐标转换。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高效、高精度地获取相似材料模拟实验中待测点的瞬间数据,采用高分辨率数码相机联合T3经纬仪的方式。通过在模型框架上布置像控点,采用经纬仪空间前方交会法获取控制点坐标,在GIS专业软件ArcGIS下用控制点坐标纠正数码相机获取的模型照片,从而直接采集模型中待测点的坐标数据。通过工程实例验证,该方法较传统方法快捷、简便和精确。  相似文献   

9.
掌握并控制基坑土体的位移变形规律在其设计与施工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现场监测及室内模型试验是研究这一规律的重要途径.采用改制的读数坐标显微镜,跟踪监测埋设于土体中各测点在不同试验工况下的位移演化轨迹,实现了对基坑工程不同施工工况下土体变形规律的试验模拟,得出了不同阶段基坑土体位移场的演化规律及破坏形态,为基坑支护工程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施工平面控制网的复测和加测中 ,对先期控制点老坐标和全站仪野外观测值的中误差如何给定 ,关系到控制网新坐标的网形精度和与老坐标的差异程度 .因此 ,应用对先期控制点坐标进行赋权参加平差的原理以及对各类观测值方差分量进行严密估算的理论 ,根据估算结果重新调整各类观测值中误差再重新整体平差 ,以达到合理效果 ,并介绍了工程应用实例 ,分析验证了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