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用CO和NO双分子探针-IR技术研究了双金属Rh-Co/Al_2O_3催化剂的Rh-Co相互作用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Rh_2CO_2(CO)_(12)簇合物制得的Rh_2CO_2/Al_2O_3中的Rh-Co相互作用强,使其在673KH_2还原后产生一种新的线式CO吸附的Co中心。此Co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不同于Co_2/Al_2O_3(由Co_2(CO)_8制得)上的Co中心。由金属盐共浸制得的(Rh+Co)/Al_2O_3中的Rh-Co相互作用弱,Co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与单金属Co_2/Al_2O_3相同。Rn_4/Al_2O_3(由Rh_4(CO)_(12)制得)上3种CO吸附的Rh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能力也存在明显差异:在孪生CO吸附的Rh中心上,CO强于NO;在线式CO吸附的Rh中心上,CO与NO相近;在桥式CO吸附的Rh中心上,CO弱于NO。CO在Co_2/Al_2O_3上不产生分子吸附态。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Cu-Ce/SiO2催化剂对CO和CH4的氧化反应活性,助剂CeO2对催化剂CuO/SiO2的CO氧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对CH4氧化作用不明显,适量的CeO2还能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并初步探讨了CeO2的助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3.
用π-演算刻划CORBA/IIOP环境下涉及多个ORB的分布式对象计算过程,重点描述多个ORB之间的互操作过程,构造了一个高度简化的CORBA/IIOP的π演算模型,借助于这个模型,演示了CORBA/IIOP支持分布式对象计算这个性质。  相似文献   

4.
论述了系统集成的必要性,并介绍了C/S结构的特点,说明采用C/S结构实现系统集成的优越性,讨论了在C/S结构下采用ODBC技术实现数据共享的必然性,同时对ODBC作了简单的介绍,最后探讨了在系统集成中的ODBC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介绍了TCP/IP及OSI协议,讨论了OSI的优越性与TCP/IP不足,以及TCP/IP向OSI转换的必然性,并指出转化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用CO和NO双分子探针-IR技术研究了双金属Rh-Co/Al2O3催化剂的Rh-Co相互作用对其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由Rh2CO2(CO)12簇合物的Rh2Co2/Al2O3中的Rh-Co相互作用强,使其在673K H2还原后产生一种新的线式CO吸附的Co中心。此Co中心对CO和NO的吸附性能不同于Co2/Al2O3(由Co2(CO)8制得)上的Co中心。由金属盐共浸制得的(Rh+Co)/A  相似文献   

7.
考察了常压和270℃时甲醇催化脱氢制取甲酸甲酯反应中Cu-ZrO2/Si4和Cu-ZrO/SiO4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并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Cu-ZrO/SiO4催化剂的反应性能优于Cu-ZrO/SiO2催化剂.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零价铜是催化活性中心.差热分析表明,ZrO2的加入缓和了Cu(NO3)2的热分解过程.程序升温还原实验表明,加入ZrO2后,降低了CuO的还原温度.根据上述实验结果,解释了ZrO2的助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8.
氧化物陶瓷与Ag-Cu-Ti钎料的界面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氧化铝和氧化铬陶瓷真空钎焊时陶瓷与Ag-Cu-Ti钎料合金的界面反应,分析了加热温度(1073~1323K)和保温时间(0~3.6ks)对界面反应的影响规律,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陶瓷均与Ag-Cu-Ti合金发生反应,反应层厚度随着温度和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对于氧化铝陶瓷,低子1123K时,反应产物为Cu2Ti4O和AlTi;在1173K以上温度时反应产物则为Ti2O、TiO和CuTi2,此时,反应层是按Al2O3/Ti2O+Ti0/Ti2O+TiO+CuTi2/CuTi2/Ag-Cu呈层状过渡分布,对于氧化锆陶瓷,在整个试验温度范围,反应产物均为γ-AgTi3和δ-TiO,反应产物也是按ZrO2/δ-TiO/δ-TiO+γ-AgTi3/γ-AgTi3/Ag-Cu呈层状过渡分布的.  相似文献   

9.
CORBA/IOP的语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π-演算刻划CORBA/IOP环境下涉及多个ORB的分布式对象计算过程,重点描述多个ORB之间的互操作过程.构造了一个高度简化的CORBA/IOP的π-演算模型.借助于这个模型,演示了CORBA/IOP支持分布式对象计算这个性质.  相似文献   

10.
对离子交换法处理钨矿物原料苏打压煮的母液进行了全面研究,系统测定了不同树脂对WO及CO的吸附性能及两者的分离系数,查明了从上述溶液中吸附WO的最佳条件。在流速为2cm/min的条件下,对含WO327.04g/L,CO12.23g/L,Cl ̄-2g/L及少量P,As,Si杂质的模拟工业料液而言,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D213吸附WO的交换容量达227.9mgWO3/g干树脂.最终解吸液成分符合制取高纯APT的要求,含CO的交后液可部分返回苏打压煮过程以回收Na2CO3。  相似文献   

11.
随着COM和CORBA的迅速推广使用,用户迫切需要COM/CORBA互操作系统以实现COM和CORBA应用的集成,因此很多CORBA产品都遵照OMG组织的COM/CORBA互操作规范提供了互操作的功能。然而规范中的对象标识及联编机制还存在问题,导致应用程序无法在不同的互操作系统上移植,而且在通用映射实现方式中,无法按照规范中定义的机制实现CORBA客户对COM对象的联编。文中提出了一种统一的对象标  相似文献   

12.
NiO/SiO2是优良的非贵金属型CO氧化催化剂,EXAFS和TPR表征表明其活性中心为NiO。在此基础上进行的Monte Carlo模拟表明,在NiO/SiO2上CO氧化遵循L-H机理。  相似文献   

13.
甲醇脱氢制备甲酸甲酯的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将浸渍法制备的Cu/SiO2、Cu-ZnO/SiO2、Cu-ZnO-ZrO2/SiO2,以及Cu/γ-Al2O3、Cu-ZnO/γ-Al2O3、Cu-ZnO-ZrO2/γ-A六种催化剂应用于甲醇脱氢制甲酸甲酯反应。实验结果表明,以Al2O3为载体的催化选择性较差且易积炭失活;加有ZnO助催化剂的Cu-ZnO/SiO2性能优于末加助催化剂的Cu/SiO2;加有权助催化剂的Cu-Zn-ZrO2/Si  相似文献   

14.
亲电取代反应中相转移催化剂结构和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了10个含磺酸基团的化俣物作为相转移催化剂测定其在H2O/CH3COOH-CH3COONa/ClCH2Cl体系中的亲电偶合反应速率常数。对比无催化剂存在时的动力学数据,证明这类化合物是有效的亲电取代反应的相转移催化剂。  相似文献   

15.
V—Mg—O催化剂用于丁烷氧化脱氢制丁二烯和丁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用于烷氧化脱氢制丁二稀的V-Mg-O催化剂,m(V2O5)/m(MgO)、催化剂焙烧温度对转化率和选择性有较大的影响,24-V-Mg-O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和C4(C4H8和C4H6)选择性,当反应温度为873K、原料气组成为n(C4H10)/n(O2)/n(N2)=4/8/88时,收率达到32%。  相似文献   

16.
以钝顶螺旋藻为实验材料,以无毒加富的1/10浓度的氮肥厂废水为基本培养液,并加入 4.2g/LNaHCO3和0.25g/KHCO3两种营养盐,结果螺旋藻生长良好,此加入量仅为Zarrouk培养其中NaHCO3量的1/4和K2HPO4量的1/2。  相似文献   

17.
氧化铈对负载型氧化铜催化剂的助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XPS方法研究了CuOCeO2/Al2O3催化剂的表面特征,探索了CeO2对CuO催化剂的助催化作用.结果表明,CeO2是较好的助催化组分,在CuO催化剂中添加适量的CeO2,可促进催化剂表面Cu+含量的增加,从而有利于CO氧化催化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CO氧化模式反应考察CuO/γ-Al2O3,CuO/CeO2/γ-Al2O3,CuO/α-Al2O3和CuO/CeO2/α-Al2O3催化剂的氧化活性,运用TPR技术研究了催化剂的还原性能,结果表明,CeO2能提高Al2O3负载CuO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抑制CuAl2O3尖晶石的形成,改善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9.
氧化铈对负载型氧化铜催化剂的助催化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XPS方法研究了CuO-CeO2/Al2O3催化剂的表面特征,探索了CeO2对CuO催化剂的助催化作用。结果表明〈CeO2是较好的助化组分,在CuO催化剂中添加适量的CeO2,可促进催化剂表面Cu^+含量的增加,从而有利于CO氧化催化活性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β-TCP/HA双相磷灰石粉末的制备及其性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严格控制反应条件,以共沉淀方式合成出不含α-磷酸三钙[α-Ca3(PO4)2](α-TCP)并组成一定的β-磷酸三钙/羟基磷灰石[β-Ca3(PO4)2/Ca10(OH)2(PO4)6](β-TCP/HA)双相磷灰石粉末,分析了β-TCP/HA双相磷灰石粉末的理化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