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2 毫秒
1.
解放战争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援下,为推翻国民党统治、解放全中国而进行的战争。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军事上经历了三大战役,进行了一系列土地改革,积极发挥第二战线的作用,并妥善处理好同美苏大国的国际关系,这些对取得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抗日战争之后,我党根据形势需要有步骤地全面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并在不同阶段制定了与革命斗争形势相适应的土地改革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归农民.到1948年秋,在拥有1亿人口的解放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完成了土地改革,从而大大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同时对于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加速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3.
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教育和改造知识分子的政治手段,知识分子把土地改革作为改造思想的革命平台。上下互动,推动着数以十万计的知识分子积极投身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运动初步改变了知识分子原有的世界观,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成为建国初期最有成效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相似文献   

4.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它独有的组织方法和政治力量,深入动员乡村社会中的革命阶级,将分散的农民组织到政党体系中,在农村革命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改造或重建乡村社会各个领域的制度与组织,摧毁原有的传统政治权威,克服存在的各种危机,使得政党权威在乡村社会逐渐建立起来,成为获得政治资源和社会资源的重要依据。由政治动员和土地革命相互作用所推动的乡村社会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变迁,为实现政党扎根于乡村社会,取得权威式地认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相似文献   

5.
周敏 《科技智囊》2007,(11):18-31
全国人民殷切期待、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金秋十月在北京胜利召开。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是一次团结、胜利、奋进的盛会。它对于鼓舞和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意义。在开幕式上,胡锦涛总书记代表党的十六届中央委员会作题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  相似文献   

6.
1840年以来,随着中国国家性质的剧烈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关系以及中间环节(乡村基层组织)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乡村出现了衰败动荡的局面。后北洋政府、国民党政府,都没有解决乡村治理和经济衰败问题,这为中国共产党发动农民革命提供了成功的条件。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通过彻底的土地改革,实现了将现代政府权力下延到乡村、直接面对农民的乡村治理结构。"人民公社"虽能有效控制农民,但不能激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导致了在后来的改革中放弃"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制度。2004年以来,中国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的新的历史时期,国家与农民关系由以"取"为主向以"予"为主转变,中国农村的基层治理目标和职能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种历史性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农村基层治理结构和政策方面做出相应调整,以保证国家"反哺"资金发挥出应有的效益,这也是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7.
在解放战争时期,华中解放区是国共两党争夺相当激烈的地区。因此,这一地区土地改革的政策和历程就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在中央的指示下,华中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先后经历了土改、复查和平分等三个阶段。通过土地改革,不仅实现了耕者有其田,调动了农民参军和入党的积极性,而且对中国共产党的审干工作,实现农民对新政权与党的认同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鄂豫皖苏区的红色歌谣运动,是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局部执政条件下,进行思想宣传、政治动员、文化建设和社会改造的一项重要举措。在红色歌谣运动中,苏区广大干部群众创作并传播了大量红色歌谣,使革命意识形态搭乘歌谣这种民间艺术形式,渗入基层社会,融入乡村生活,从而宣传了革命,动员了群众,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了苏区社会。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是自商鞅变法以来土地制度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土地改革的成因既不能单纯归结为不平等的土地占有制度,也不能单纯归结为群众动员。不平等的土地占有制度为土地改革运动提供了客观条件,清朝以来人口的巨大增长造成人地关系极度紧张。非彻底改革不能安定天下的情况下,这种制度以及依附于这个制度的地主阶级的消亡就成为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0.
贫困是近代中国乡村的普遍状态,其根源与土地问题密切相关,解决民生的关键就在于土地问题。中央苏区建立以后,中共为解决乡村贫困及民生问题进行了土地改革,但在推行的过程中,重点解决了贫雇农阶层的土地问题,这是中共在当时革命的形势下所做出的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局部执政,从而指导着全国的全面抗战工作。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的成功为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良好的保障,也是抗战能够胜利的深层原因之一。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基层政权建设的背景以及建设情况和它带来的作用、历史贡献都为陕甘宁边区这一局部执政的研究提供了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刘邓大军在重建大别山根据地的过程中,着重在军事斗争、党政军建设、土地改革、经济建设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有效的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在大别山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大别山区是中国共产党人较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在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建立了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巩固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各种方式,在广大农村开展了深入的革命动员,争取到了广大农民对中国革命的理解和支持。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制定经过了从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田给地主到没收地主土地、分田给地主再到不没收地主土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过程。,而且,在八年抗战中,中共一边坚决实施该土地政策,一边不断完善它,纠正实施中发生的偏差,终使该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山西新军作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与山西地方实力派阎锡山在统一战线的形式下合作创建的人民抗日武装力量,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群众组织和抗日武装,是适合当时山西抗日形势的一种特殊形式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抗日战争中。山西新军的建立和壮大,促进了山西乃至华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促进了地方抗日团体和抗日武装的建立和发展,配合八路军进行了英勇的抗日游击战争;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支持和推动着山西以至华北的抗战局面。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社会保障政策经历了由重城轻乡到城乡并重的演进过程。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要"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表明党的农村社会保障政策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体系,主要包括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政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农村社会救助政策、农村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政策以及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政策、农村军烈属和伤残病退伍军人的优抚政策。  相似文献   

17.
上世纪初,湖南乡村社会传统的士绅—百姓两极社会逐步解体,出现了乡村权力的真空状态。中共充分利用源于乡村社会本身的各种资源在衡山县白果、湘潭县韶山等地多途径地实施了其乡村动员战略并获得了初步成功。中共早期在湖南发动的乡村政治动员是其农村战略的最初尝试,对中共此后革命道路和方式的选择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大肆推行毒化政策,妄图消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了一系列禁烟禁毒举措,对抑制日本的毒化政策起了重要作用。陕甘宁边区是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保存下来的根据地,而且在抗日战争这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中,又是中共领导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对其禁烟运动进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和中国共产党相关政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抗日战争爆发后 ,中共强调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并阐述了自己的文化政策。为在国统区贯彻其文化政策 ,中共采取了灵活的政策和措施 ,运用各种合法形式推动文化运动的发展 ,使其在国统区健康蓬勃发展 ,并积累了一些可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20.
解放战争期间,中共与国民党在华中解放区展开多方面的较量.中共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成功地动员了广大下层民众,尤其是大量的农村妇女参与到了革命队伍中,有力地支持了各项革命活动,保证了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