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西游记》在明清时代被普遍认为是一部表现三教归一思想的、具有深奥哲理的小说,同时兼具对人心与世道的讽刺,故而明末至清初现存《西游记》续书——《续西游记》、《西游补》、《后西游记》均在阐述哲理上大下功夫,并结合续作者所处的时代,大量甚至是通篇运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为西游故事的继续开辟了多维的走向和新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2.
个人经历、交友与所处时代环境的结合让乐钧产生了道教情结,并反映在他的小说《耳食录》中,且道教文化对《耳食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体现作者的儒道结合思想,而且为小说提供了丰富奇幻的意象,为小说增添了浪漫情怀并激发读者想象力。另外,《耳食录》又体现了明清时代所崇尚的商业元素和享乐主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道家思想对文学的渗透的角度,剖析汉大赋的代表作《七发》、《子虚赋》、《上林赋》渗透的道家思想:(一)在养生和治国方面,体现了道家去嗜欲、尚节俭即“少私寡欲”的观点。(二)烙有西汉前期黄老新道家的特色。《七发》的主导思想把道家的“重身”“贵生”与儒家的人生价值观结合、把养生与治国联系起来;《子虚赋》、《上林赋》以道家的“无为”为主导,又糅合了儒家的政教札乐、仁爱大同思想。  相似文献   

4.
两汉学术中始终存在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这种学风直接促进了易学与道家思想的融合。《淮南子》以及严遵、扬雄、王充都追求《易》、《老》在义理上的契合,融汇贯通,成一家言。《周易参同契》则主要是运用《周易》和易学的思想来作为道教炼丹术的理论指导,形成独特的道家养生之术。总之,两汉兼治《易》、《老》的学术风气体现了儒、道思想的融合,不仅对魏晋玄学和道教易学产生了直接的影响,也为以儒道精神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新道家哲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当以继承、弘扬的态度对历史上的道家、道教思想进行现代诠释。道家、道教的本源论与本体论两者之间具有密切关系 ,两者的统一成为道家、道教哲学兼具价值意涵的形上学 ,新道家哲学本着体用一致的原则将这一形上学落实到形而下的各领域 ,并贯通了道家、道教的伦理观、政治观、功夫论、境界论 ,最终以“通”作为融贯道家、道教哲学的形式与内容的范畴 ,力图彰显出一个略具体系性的理论论纲  相似文献   

6.
道家文化之起源、演变和发展共经历了先秦道家、秦汉黄老之学、魏晋玄学、隋唐道教重玄学与宋元道教内丹心性学等五种历史形态 ;自先秦以后 ,诸历史形态皆是继承前此道家文化之“薪火”、根据现实社会和思想文化的需要加以“损益”而形成的。每种道家形态“损益”的具体内容和思想特征即形成历史上“新道家”之“新”。当代“新道家”只有解决好自身的学术定位及其相关问题 ,才能求得自身的“生生之道”。  相似文献   

7.
“自然无为”是道家的基本思想,《老子》与《庄子》中虽都讲“自然无为”,但却在大体一致之中表现出了差异,分析这种差异,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把握道家“自然无为”这一思想,也更能体会《老子》、《庄子》的思想特色,以及从《老子》到《庄子》的思想演变。  相似文献   

8.
宋江是《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悲剧最有代表性。他主要接受了儒家的忠孝思想,但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特别是道教人物九天玄女对他影响最大。儒家的忠义思想导致宋江走向招安之路,道教九天玄女的“忠义”劝说是宋江走向招安道路强有力的催化剂。儒道二家思想共同铸就了宋江及其众梁山英雄的人生悲剧,宋江及其义军最终走向悲剧势在必然。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山水画论的思想基础是道家思想,从宗炳的“含道映物”到郭熙的“林泉之志”,道家精神始终贯穿其中.通过阐释中国古代山水画论代表作《画山水序》、《林泉高致》中道家思想的体现,可以发现,正是老庄的道家思想促成了中国山水画理论与批评的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0.
有论者提出黄周星为《西游证道书》独家“笺评”的说法,中华书局据之将其书名先后改为《西游记——黄周星定本西游证道书》与《西游记》的举措,都是有违于《西游记》版本演变史的历史真实的.因为《西游证道书》笺评中的“憺漪子”不是黄周星,《西游证道书》中的点评人也不是黄周星,《西游证道书》的书名更不是《西游记》.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先秦道家对我国传统思维的一个重要贡献在于其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体系,而这种辩证思维,考其源头,却与《周易》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从《周易》的“阴阳相抱”、“阴阳对立”、“吉凶转化”、“反复之道”等几个方面论述了《周易》的辩证思维及其对先秦道家“相反相成”、“相互转化”、“物极必反”、“阴阳调和”等辩证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浙江在南宋之前的道教史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道士、宗派领袖和思想家,一大批籍贯不是浙江的道教学者、思想家也往往长期在浙江传道、讲学,他们及其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诞生的部分前奏和思想背景。在南宋之后,又出现了众多宗师、学者,他们在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思想构成了浙东学派发展的思想背景。受其影响,浙东学派的诸多大家的思想中杂有道家、道教的成分或有鲜明的受道家、道教影响的痕迹。同时,道家、道教的影响使得浙东学派形成了一些独到的特点和富于特色的面貌。从这一角度出发,本文认为,浙东学派思想博杂,其所重之史学与儒学有一定的距离,浙东学派这一概念的地域性与学术思想性要实现统一有一定的困难,而浙西的思想史也需要研究,故建议把浙东学派扩展成为“浙学”。  相似文献   

13.
北宋《易传》中的“寂感”说更进一步确立了其心性论的色彩,从人心之本然状态,以及心与理的关系方面,把“寂感”作为联系儒、释、道三教中心性论的桥梁和纽带,也正是在三教合流的思想背景之下,“寂感”说成为心性之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从心性论的角度确定了“寂感”说的思想特征。  相似文献   

14.
试谈道家思想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讨论道家立派的根本范畴——“道”出发,着重探究了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两位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的学说的本质异同,并进而分析了老庄哲学在秦汉之际如何同神仙思想结合而演化为“黄老之道”,以及在西晋以后又如何被巫教所吸收与改造而演化为中国土生土长、半僧半俗的道教等过程,勾勒出道家思想两千多年来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5.
道家属于中国哲学学派,始于老庄,尊崇道法自然,"道"是其理论核心。道教以道家学术思想为纲,吸纳了中国古代的自然崇拜、巫史文化、鬼神崇拜以及各类方术等民间信仰元素,是中国特有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制度化宗教。道家与道教二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道教是对道家的继承与发展,道家思想为道教提供了文化背景和理论基础,但是二者也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6.
元代山水画是我国登峰造极的中国画艺术品,究其元代画家的身份和思想背景,多数都为道家道教信仰者,有的就是全真教徒。约37人可以确定为有道家道教情怀追求者,占《元代画家史料汇编》总人数的百分之四十七。这之中多人是元代画家中顶级人物,代表了中国画史的里程碑。中国水墨山水画在经过魏晋探索、唐宋繁荣之后,其艺术生命立足于道家道教思想,找到了真实的艺术思想源泉,进入一种艺术创新、生生不息的良性循环体。元代画家之艺术,表现出天才和哲学、宗教神性的结合。尤其是追求艺术极限表达的时候,特别需要这样的结合,因此它不是人人可为,需要很高的修养,元画家具备了这样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庄子》“道”“德”观童坚强(92中③)《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一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庄子提出德思想的原因。《庄子》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18.
东晋葛洪在其著名的道教理论著作《抱朴子》中所表现的有关嫉妒的思想,具有玄学、佛教与道教兼融并蓄的时代特征及杂以各家之说的特点。他借汉吴之题,托古刺今,希望引起统治者对东晋社会严重的嫉妒问题的关注。他一生力倡“不嫉妒胜己”,将其作为全友之道与求仙之戒。他在我国嫉妒认识史上,第一个以鲜明、简练的语言对嫉妒心理的幸灾乐祸特征作了概括。他告诫贤能之人要识时知止,避免妒害。这些。均表现了他道家的待时而动、积极入世与社会批判思想。  相似文献   

19.
白居易的思想典型地体现了唐代儒、释、道三教归一的思想发展趋向.从他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倾向早期有儒家的积极用世、博施济众之心;中期有道家的安贫乐道、虚无恬淡之趣,又兼有佛释的超越世俗、愿生净土之意;晚期则三教思想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20.
白居易思想演变轨迹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居易的思想典型地体现了唐代儒、释、道三教归一的思想发展趋向。从他的思想发展历程来看,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思想倾向:早期有儒家的积极用世、博施济众之心;中期有道家的安贫乐道、虚无恬淡之趣,又兼有佛释的超越世俗、愿生净土之意;晚期则三教思想相互制约、相互作用,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