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博览》2012,(10):11-11
皮尤调查中心的数据显示,22个受调查国家中,有15个国家的民众认为中国将超越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但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指出,这种观点虽然广泛但却是错误的,认为中国会超越美国的人至少犯了以下3个错误中的1个:  相似文献   

2.
国际札記     
对西方的“挑战”苏联公布的發展國民經济第六个五年計划的指示草案给全体進步人类以巨大的鼓舞,但是西方國家,特别是美國的报刊評論員却因此感到極大的不安。他們認为,苏联国力的迅速和巨大的增長是对於西方國家的一个“挑战”。美國“基督教科学箴言报”記者哈希寫道:“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一个非西方國家建立的工業能够响应西方自工業革命以來在工業方面發出的挑战。”美國报界担心的是:苏联將要在王業生產上很快赶上和超过美國,而这个自称为資本主义世界最强的工業国將要失去它的优势地位,这样一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就要進一步在全世界產生更大的影响。“紐約时  相似文献   

3.
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报道:洛克菲勒基金会的年度报告公布说,1983年全世界的军费开支高达6,600亿美元。与此同时,占全世界人口半数的20亿人却过着贫困的生活,  相似文献   

4.
周家易 《科技潮》1994,(10):35-35
在美国自从个人计算机普及以来,人们一直期望报纸能在屏幕上显示出来。如今,许多报纸可以通过通用电气公司经营的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GENIE中显示出来。GENIE提供的系统被称为"网间连接系统",即用计算机和调制解调器拨入GENIE计算机,告诉GENIE你要进入对话数据库中心。这时,GENIE就会将你的指令输入对话计算机,于是你就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信息。目前对话计算机系统贮有《巴尔的摩太阳报》、《波士顿环球报》、《芝加哥论坛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今日美国报》、《华盛顿邮报》等19种报  相似文献   

5.
美国前副国务卿戴维·纽瑟姆不久前在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上发表了题为《为适应美国的新角色而作调整》的文章。纽瑟姆认为,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想当唯一超级大国的梦想是不现实的,他主张美国为适应多极世界而调整政策。至于文中将美国对世界事务的参与说成是所谓对“全球和平”至关重要,则暴露了作者观点上的自相矛盾。下面是此文的摘要。  相似文献   

6.
新型战争有新游戏规则吗?不对称威胁超过了传统威胁吗?导弹防御系统还有用吗?是“对自由的攻击”还是“对美国的攻击”? 9.11事件对美国所产生的震憾和冲击是空前的,其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的。美国国内就美国究竟应当如何在世界上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新秩序”与“帝国”美国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秩序?如何看待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今天的世界是更有秩序还是更无秩序?9.11事件为什么发生?10月初,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以“汲取外交政策教训”为题,请了三位专家就9.11事件的教训展开辩论。他们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梅拉尼·麦卡利斯特、华盛顿防务信息中心的斯蒂芬·贝克和密歇根大学的理查德·埃伯琳。他们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一致认为,美国应当认真反思,对其外交政策进行彻底检讨。  相似文献   

7.
美国报纸众多,有名的如《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华盛顿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和《巴尔的摩太阳报》等等。但这些报纸都属地方性报纸,虽在全国发行,却专供特定阶层阅读。例如,资本家们关心《华尔街日报》,  相似文献   

8.
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霸世界,不仅在发展常规武器和核武器方面激烈竞争,还在研制激光武器方面激烈角逐,以便击毁对方的宇宙飞船和军事卫星以至导弹。在现代战争中,侦察卫星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苏联如果发射洲际导弹,美国的侦察卫星就会及时发现、报警。如果没有侦察卫星,那就要晚30分钟左右才能发觉。据报道,美国的“大鹏”和“KH11”卫星不仅能够侦察到苏联部队的调动、大型舰只的制造,甚  相似文献   

9.
“国际舞台翻了斤斗”,这是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报”記者哈希不久前發表的評論冰岛議会决議要求美国軍隊撤离冰島的一篇文章的标题。哈希说:“沒有比冰岛议会的行动和为了这个行动所提出的論点更能說明現时代的特征的东西了。”冰島要求美国军队撤离冰岛的理由是:自从日内瓦四国政府首脑会议以来,国际紧张局势已经有了缓和;在导弹时代,驻在冰岛的七千名美国军队对冰岛並不能有什么裨益。  相似文献   

10.
1984年美国将举行4年一次的总统大选。现在共和党和民主党为此角逐的帷幕已经拉开。引人注意的是,随着大选的临近。美国3大报系中的《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杂志》(系《纽约时报》的杂志),以及《时代》、《新闻周刊》,还有《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新闻日报》等(多为东部财团喉舌),对里根外交政策进行了激烈的抨击,反映了对美国外交政策有较大影响的东部财团对里根当前的外交政策不满。看来这种争吵还会激化。现分类摘译上述报刊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葡萄变酸記     
“酸葡萄,有什么吃头!”吃不到果子,白赔口水,只好摆出一付鄙夷的神色大骂一声,安慰安慰自己。这种“精神胜利法”,大西洋彼岸的真洋鬼子表演得比阿Q还高明呢。举一个例,美国的文武头儿们曾经不断地吹嘘所谓“原子威慑力量”。他们双手捧着原子弹、氢弹横冲直撞,到处吓人。在苏联宣布美国并不是占有氢弹的唯一国家以后不久,崇拜战神的人们又趾高气扬地祭起导弹这个法宝。他们自我陶醉地宣称,美国已经掌握了导弹的秘密。长射程的导弹可以飞越大洋轟击苏联。据说,这种神速万分、携带氢弹头的洲际弹道火箭是一种绝对无法防御的“最后武器”或“绝对武器”。美国将军们神气十足,一有机会就叫嚷要发动对苏联的闪击战争,毁灭社会主义世界。那个时候,葡葡一点也不酸,他们满心欢喜地幻想着蜜果。  相似文献   

12.
基督教足当代世界第一大教,全球共有14亿多信徒。基督教主要包括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我国习惯上将新教称为“基督教”,因此不少人便以为天主教是同基督教相对立的两个不同教派,造成不少混乱。例如某位英语副教授曾问一个美国人:“您是基督徒还是天主教徒?”美国人听罢哑然失笑,因为这无异是问“您是美国人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苏联在大力增加军事生产,提高武器装备质量的基础上,变本加厉地进行“全球性”扩张。这不能不在西方国家引起阵阵“新的惊慌”,使它们对于美苏军事力量对比所发生的变化日益关切。两年前,美国中央情报局矫正了对苏联军费开支估计过低的错误。随后,美国军方的报告文件一再明确指出,苏联已“把军事生产基础尽量接近战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看中了乌拉尔的大山,因为它能够把国家绝密的东西挡在人们的视线之外。在1945年8月中旬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原子弹之后,斯大林实际上立即作出了强烈的反映,尽管这种反应是绝密的。苏联领导作出了在最短期限内实现国家“第一号计划”,即“铀计划”的决定。1945年8月20  相似文献   

15.
时事概览     
<正>美国频繁枪杀案件疏离警方与公众据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2014年12月26日报道,一名非裔美国青年安东尼奥·马丁12月23日在伯克利被警方枪击身亡。与弗格森布朗案件不同的是,案件发生时,马丁正用枪威胁警察,而这一幕恰巧被安置在附近加油站的监控器拍下。近几个月来,美国警方枪杀非裔美国人的案件始终是公众焦点,对警方的不信任使抗议者再次聚集在加油站现场。多次案件的发生使美国人开始重新思考:警方如何瞬间做出理性判断,又如何处理高风险的情况?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一直把中亚地区看做是自己的“战略后院”和恢复其大国地位的战略基地。但俄罗斯显得有些力不从心。美国等西方国家借机不断向中亚地区渗透,打进了俄罗斯的“南大门”,进一步排挤和削弱俄罗斯在这一地区的影响。美国的渗透引起了俄罗斯方面的强烈不满和不安。俄前总统叶利钦指出,中亚地区是俄罗斯的战略利益所在。如果俄罗斯失去对这一地区的控制,俄罗斯的整个国家安全将受到严重威胁。普京上任不久就对中亚国家中离心倾向  相似文献   

17.
苏联外长谢瓦尔德纳泽在苏联外交部作过多次报告,谈苏联对外政策和苏联外交的改革。今年7月,他又在苏联外交部的科学—实践会议上作报告,根据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精神以及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对苏联对外政策和苏联外交的反思,就这一领域中的一系列原则问题提出了批评性的意见。下面是这篇报告的摘译。标题和插题都是本刊编者加的。  相似文献   

18.
黑海里面的绿水,错综地交织着国际关系的波纹。为了要了解二次大战中黑海的重要性,和在什么情形下面黑海里会捲起战争的恶浪,所以介绍了刊在本年三月十九日「基督教科学导报」的这篇文章。我们认为,政治地说,作者对苏联的认识是不够的;可是,里面关于黑海的战略地位这一点,是值得一读的。  相似文献   

19.
面子和底子     
四个多月以前,当苏联的红色月亮开始在华盛顿和纽约上空飞来飞去的时候,美国的宣传机器忽然大声嚷嚷,说什么苏联在火箭方面的成功是“被俘的德国科学家的功劳”;如果没有那些“被劫走的德国火箭专家”,苏联是不可能把庞大的人造地球卫星射上轨道的。自己没有本事,却诬蔑别人一通,美国绅士不失洋阿Q的本色。可惜的是,“先锋”既然已经变成尾巴,谣言嚷得再响也遮不住羞,反而暴露了自己的底牌。这就是美国的原子科学家拉宾诺维奇揭露过的:  相似文献   

20.
天南地北     
苏美1972年限制战略武器条约遭到违反了吗?这不是什么理论问题,而是简单的事实问题。然而美国的官方机构对此却有两种不同答案。英国《外事报道》说,美国军备控制和裁军署提出一份报告,列举24个具体事例,证明苏联经常违反条约。该署一位人士不胜恼火地骂俄国人是“卑鄙的骗子”。但是,美国国务院却觉得不大肯定;苏联人的行动也许真的违反了条约,也许“按条约文字来说”是“合法”的。莫非也有具体事例证实这种假设吗?没有。《外事报道》揭穿了其中奥妙,原来是美国国务院“不希望”向全世界宣扬苏联人违反条约的行动,免得“打消今后同俄国人会谈的任何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