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895年,由著名爱尔兰作家伏尼契完成的小说《牛虻》,以意大利独立革命时期的故事为核心内容,主要讲述了牛虻如何从一位普通的神学院学生转变成为一个对宗教充满仇恨的革命家与讽刺家。自该部作品出版以来,得到了文学界的关注,并被中国学生称为意大利革命小说行列的经典之作,因此,翻译学家以《牛虻》语言特点为出发点,致力于通过翻译展现意大利革命故事的本质与魅力,然而,随着社会背景的改变,译者对《牛虻》的译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更改,以便使其与赞助人、诗学、意识形态等息息相关。为深入了解《牛虻》的翻译特点与精髓,该研究首先介绍了《牛虻》的翻译背景,进而概括现阶段《牛虻》如何成为翻译领域内树立的经典,同时,在此研究基础上,该研究概括总结了笔者对《牛虻》的解读。  相似文献   

2.
江琼 《皖西学院学报》2006,22(6):122-124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浪漫抒情小说的奠基人。在其小说创作的历程中,由于中西文化碰撞、时代变化发展和作者自身内在气质等多种力的交汇抵触,使他小说的艺术审美无论是前期中西文化的冲突,还是后期现实与浪漫的困惑都表现出了他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3.
伏尼契在塑造牛虻的时候,赋予他许多独特的心理特征。对泄密的恐惧、对黑暗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以及为克服这些恐惧,牛虻所采取的躲在假面具后面以求自我保护的防御心理,构成了牛虻人性中的弱点。牛虻超越弱点,走向人性辉煌和人格完美,是小说最动人之处,也是小说最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4.
与语言交流相比,非言语交流形式的描写更能刻画出人物内心世界、内心感受,使人物之间的关系更逼真,更有感染力。在小说《牛虻》中,作运用多种形式的非言语交流如人物的表情、眼神、声音、手和身体的动作、衣着打扮和随身物品、生活环境等,深入细致地刻画出小说中的牛虻(亚瑟)、琼玛、蒙太尼是主教等人物的性格与心理。暗示了他们之间复杂而又微妙的关系。正是作恰如其分地运用了非言语交流的形式,才使得小说《牛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研究非言语交流形式,不仅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学作品中的人物、情节等,而且能提高我们鉴赏学作品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牛虻》中译本中人物形象的删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伏尼契的处女作《牛虻》的主人公牛虻为影响中国近三代人的英雄人物,对二十世纪50年代初我国出版的《牛虻》译本中人物形象作一历史研究,探讨《牛虻》译本中有关人物的删节与当时受政治意识形态制约的诗学之间的互动关系,并希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对建国时期文学翻译中的人物存在的种种偏离现象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论医患双方的权利冲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解决医患之间的权利冲突是司法机关在解决医疗纠纷时常碰到的棘手问题,也是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的两难问题。医患权利冲突主体的特殊性、本质的特殊性以及发生原因的特殊性,决定了在解决医患权利冲突时我们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主体间的权利冲突以及同一主体间的权利冲突建立不同的规则。  相似文献   

7.
著名作家祖慰 ,创作了长篇小说《冬夏春的复调》。采用复调音乐的形式来结构小说。小说的主题是“善与善的冲突”。这种冲突是由焦水生 (冬 )、王娟 (夏 )、焦焰焰 (春 )三人的关系构成的。他们都是善人 ,但组成家庭后 ,便发生了冲突 ,带来了爱的灾难。这是一部对伦理道德问题进行新探索的小说  相似文献   

8.
冲突规范与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从静态、动态两个方面对冲突规范与正义的关系作出考察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两点结论:其一是“冲突正义”与“实质正义”并未处于两难境地;其二是正义对当代冲突规范的主要要求在于它要为建构国际民商新秩序而服务。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安妮·泰勒的小说《思家饭店的晚餐》中逃离与坚守,渴望与失望,冲突与和解这三组二元对立项的分析,揭示了小说所蕴含的深刻主题:家庭成员之间,成员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在矛盾和冲突中走向圆满和谐。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形态的视角,以大卫.理斯曼等关于社会性格的阐述为参照,对《纯真年代》中男主人公纽兰.阿切尔所处的社会环境及个人命运进行解读。小说中的纽约社会处于传统社会向内在导向社会的过渡之中,阿切尔不自觉地处于新旧社会价值观相矛盾冲突的两难境地中,置身其中而不知如何妥善处理,这就是作者呈现出的当时的社会现实。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诗《长恨歌》在前半部分着力突出李隆基、杨玉环私人关系与国家政治之间的冲突,其实质是同一主体身上不同角色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并非善与恶、是与非的绝对冲突,这就为读者推断作品的主题设下了两难.而作品后半部分刻意营造的悲剧结局,又让读者从悲剧中警醒,突显出《长恨歌》的主题倾向:角色之间存在公与私、情与理的冲突是必然的,但作为社会存在的人来说,应该把公利放在私情的前面.  相似文献   

12.
以长篇小说《琳达》入围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的作家王嘉馨,接续了老舍、汪曾祺等作家小说与戏剧的“两栖创作”传统,其小说内部的戏剧性也就显得有迹可循。从戏剧冲突看,王嘉馨的小说集《织锦缎》中阿胖嫂、小何、琳达等这些丰富的上海女性群像,既有新女性与旧女性、个人与时代的外部冲突,也有人物自我内心的冲突。从戏剧情境看,精心安排的事件中,女性的命运借由贯连的事件展开,她们的性格也在不同的情境中得以丰富。一些突发的偶然情节,既加强了小说的戏剧化效果,又凸显了人物的真实性格,显示了作家对人生存境况的关切;戏剧悬念则以女性命运的沉浮这一总悬念与层出不穷的小悬念共同营造了小说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13.
《儒林外史》冷峻的叙述态势与消除激烈冲突的写法,对传统小说以热衷干叙述和激烈冲突为特征的传奇手法构成了消解,这种消解的原因既与时代和小说的内容有关,也与作家理性的生活态度有关。  相似文献   

14.
《喜福会》是一部关于中国母亲与美国化女儿之间的冲突的小说。移民身份的双重性使得该小说中的母亲与女儿们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而且还令她们面临身份危机。而这种母女双方在双重文化中进退两难的境地和身份危机导致了她们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5.
一个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徘徊矛盾的人,一个处于夹缝中的人——1865年,李鸿章在说起晚清权臣李鸿章,人们总是会想到“卖国贼”、“千古罪人”这样的评价。但是,当我们平心静气、理性来思考李鸿章所处时代大厦将倾的尴尬境地的时候,我们发现,李鸿章无法也不能承担晚清对外交往失败的悲剧后果。理想与现实的两难中西冲突,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明体系的冲突。这样的冲突既是局势上的冲突,也是士大夫内在观念的冲突。因此,晚清外交的两难本质上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把李鸿章放到中西对比的世界环境中去评价,有助于深刻理解李鸿章和晚清的命运。处在…  相似文献   

16.
管理的两难困境从科层的角度分析,实质上是由于个人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存在冲突,个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与组织的效率之间存在某种张力,市场失灵与科层失灵的出现使社会管理陷入"两难困境"。研究表明,将传统管理理论中的管理思想经过分析整理,整合在一个合作的理论框架之中,并用合作博弈论分析解决了社会管理的现实问题,通过合作可以使管理者走出管理困境,使博弈者达到利益的均衡。  相似文献   

17.
小说《孔乙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在很短的篇幅中融入了鲁迅对人性、文化人自我定位以及生存本质的美学思考。论文论析了该小说在思想方面所具有的三重意蕴,体现为社会结构下的人性反思、人与文化关系的两难悖论、对生命"原初痛苦"的悲剧性揭示。  相似文献   

18.
阿米塔夫的小说《阴暗的界线》如同当时多数印度英语小说,热衷于讨论南亚的政治问题,特别是民族冲突与宗教暴力。与其他小说不同的是,这部小说并没有将南亚的动荡完全归咎于殖民统治,而是试图从认识论的角度去解读其根源。作者从个体认识世界的局限性,人与人隔阂以及群体之间的偏见的产生来思考民族冲突与教派暴力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9.
多丽丝·菜辛的《屋顶丽人》是一篇不朽的短篇小说,文章体现了男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冲突,而这种冲突是通过一系列的对立表现出来。运用结构主义批评理论下的“二元对立”解读了小说中的各种对立,从文学象征手法、文学符号学和叙事视点等方面探讨了小说的表层意义和深层内涵,从而进一步肯定小说在世界文坛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0.
政府伦理的研究更多地诉诸于政府公务人员个体的道德水平的提高与职业道德精神的建立。这种定位忽略了政治维度中政体价值的政府伦理含义,也忽略了道德维度中公共道德与个体道德的关联与冲突,容易造成政府伦理的两难选择困境。因而,需要从多重维度来理解政府伦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