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通过井震结合的方法确定辽河油田欧利坨子地区的微构造,并讨论了微构造类型及其对油田开发的影响以及不同微构造类型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微构造类型分为正向微构造、负向微构造、单斜微构造3种,其中正向微构造是有利的油气富集区,单斜微构造次之,负向微构造不利于油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2.
基于五轴低速走丝电火花线切割机床与回转机构相结合的加工方法,制备了后刀面具有微织构的螺旋微铣刀.建立了微织构螺旋微铣刀微刃单元的切削力理论模型,并开展微织构微铣刀与常规微铣刀的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微织构螺旋微铣刀的切削力相对于常规刀具降低了30%~40%,相同加工条件下,微织构螺旋微铣刀所加工的表面粗糙度降低至0.745μm,而常规微铣刀所加工的表面粗糙度为1.130μm.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微课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了对微课的认识,采纳了学者胡铁生对微课的定义,提出微课的价值在于为教学服务。根据微课制作的核心是微课教学设计,阐述了微课教学设计的原则、微课视频录制的技巧以及微课应用的翻转课堂模式。  相似文献   

4.
微课在近几年被引入国内后,许多教师都基于化学教学之上对其概念、作用、制作要求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同时,也制作了许多化学教学的微课的案例.但是这些微课的案例中只有为数不多的作品体现出了微课微目标、微内容、微策略、微评价这几个要素.本文探讨了微课的涵义,微课的作用,微课制作的原则与要求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的青年学生,微生活已经深刻影响到他们的思想和道德。这就决定了微时代的高校德育任务:必须与时俱进,创新方式方法,真正实现"三贴近",才能确实有效地帮助青年学生确立正确的"三观"。文章在分析微时代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微时代四条德育新途径:构建微体系,打造微德育工作平台;培养微技能,提高德育工作者微素质;立足微时代,提高大学生媒介微素养;借助微媒体,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微载体。  相似文献   

6.
利用对称可微概念,讨论了对称可微与可微,弱可微,偏导数存在及连续之间的关系,给出了对称可微是弱可微的一个充分条件。  相似文献   

7.
基于玻璃精细加工的数字化微流体器件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基于微特性系统数字化微流体器件的玻璃精细加工方法.将拉锻好的玻璃微管道嵌入预先设计加工好的宏流道中,组合成微流道网络;宏流道采用CO2激光雕刻机雕刻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基板而成,尺寸与玻璃微管道外径相吻合;微管道连接部通过PMMA微连接板连接而成,将基板与盖板进行热键合密封.该方法允许制造更细结构的微流道,可以灵活构建复杂的微流道,同时可保证微管道的连接和强度;圆截面玻璃微管道管壁光滑,流动阻力小.利用微流体数字化技术,对数字化微流体器件进行了实验研究,在微混合实验和微流式细胞中得到了较好的效果验证.  相似文献   

8.
微机电系统(MEMS)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微机电系统是源于微电子加工技术,融合了微机械制造、传感、致动及微控制于一体的系统。其特征尺寸极小,学科交叉广泛;技术研究包括微系统理论、设计建模、微机械加工、微器件集成等多个方面;学科分类涵盖了机械、力学、光学、流体、电磁学、生物学等各领域,在民品和军品领域有许多热点应用。本文介绍了微机电系统发展概况、微机电系统技术关键、微机电系统有关传感器,以及微机电系统热点应用和微机电系统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给出连续将规函数G可微、F可微的充要条件,范数G可微、F可微、一致G可微、一致F可微的充要条件及Banach空间很光滑、极端光滑的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微课以其独特的魅力赢得了广大教育界人士的青睐,各地微课建设和研究活动纷纷开展.白银市中小学教师在微课的制作、使用、研究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部门组织开展了多次微课竞赛和培训活动;微课制作技术取得重要突破;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微课资源;微课研究成果逐步涌现等.但也存在众多问题:在对微课的认识上存在分歧和差异;在微课的设计形式和呈现的内容上,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系统化、专题化的微课资源;教师制作微课的动机急功近利,缺乏长远的动力驱动;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上普遍缺乏、微课教学模式创新缺乏等.针对白银市中小学微课建设现状,以及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从国家、政府、教师、对内、外交流以及加强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等层面提出了微课建设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1.
该文提出了微系统的定义,指出了它区别于宏系统、微电子系统的特点及这些特点对微成形技术的影响。分析了作为现阶段微系统主流制造技术的微电子IC工艺的优缺点;评述了UGA、DRIE、微浮雕、RPM4种3维微成形法;指出了如何将其组合以适应微光学系统、微流体系统、微机构等商品化的配套需要;提出了微系统中值得研究的若干课题群。  相似文献   

12.
川口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分布及其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使沉积微相分析的精度与可靠性较传统沉积微相研究有明显的提高。方法 运用MATLAB语言编制了软件包,定量研究了长62分流河道微相向长61曲流河道微相演化的过程。结果 对长6沉积微相进行了精细解释,识别出河道微相、天然堤微相、决口扇微相和分流间湾微相。结论 川口油田北区长6油层组沉积微相的形成,代表了一种由三角洲前缘向三角洲平原然后再向曲流河过渡的沉积演化类型。  相似文献   

13.
周晶 《长春大学学报》2008,18(10):11-13
由Frechet可微性的定义得出泛函Frechet可微和由泛函的Gateaux可微性推出泛函Frechet可微,通过举例对泛函的Frechet可微性进行了证明。  相似文献   

14.
该文辨析了微课的概念.微课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它与微目标、微练习等其他教学资源一起构成微课程.研究了当前高等代数的教学现状,最后提出了基于微课的《高等代数》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5.
微尺度激光喷丸是一种灵活、精准的加工工艺,能够广泛应用于微电子设备中的电子微器件中,以改善电子微器件的强度及可靠性要求。为了研究微尺度激光喷丸对电子微器件的强化机制,对电子微器件常用加工材料铜箔进行微尺度激光喷丸强化。微尺度激光喷丸及未喷丸铜箔材料表面轮廓度、变形情况及显微硬度进行对比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激光光斑的搭接率对铜箔微变形深度有一定影响,随着激光光斑能量的增加,铜箔微变形深度逐渐增加,经过微尺度激光喷丸强化的铜箔表面显微硬度得到了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6.
丙烯酸酯微乳液聚合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介绍了微乳液和微乳液聚合的特征,并对微乳液与其他乳液进行了比较,最后阐述了影响微乳液聚合的因素及微乳液聚合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微流体数字化的科学与技术问题(I):概念、方法和效果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按重视的是外形尺寸还是内在微特性,把微系统分成微外形系统和微特性系统,通过比较分析,得到后者的存在普遍性比前者广而且外形大小与内在微特性好坏无直接联系的结论。就微物质传输和微传热常见的细长流道低雷诺数内流条件,提出微流动、微结构、微综合等3方面的微特性。研究了微系统中和低速流动中合理流动形态的概念,提出了人为地产生和利用可预测可控制小幅脉冲流动序列是解决微流体流动不正常这一本质困难钥匙的思考。按所提出的3方面微特性对现有微流体影响方法进行了评价,并指出了我们的微流体数字化(digitalizationofmicrofluids)与Kim的数字化微流路(digitalmicrofluidiccircuits)在各方面的不同。提出了基于脉冲惯性力的微流体脉冲影响方法及其装置,实验结果表明多方面微特性俱好,流动正常性好,分辨率达fL级,最低流量达3pL/min,流动阻力降低,扰动性好,能实现微流道中和微射流中数字化流动,能实现裸微结构的数字化器件,方法普适于普通液体和粉体的驱动、控制和扰动,对流体性质无特殊限制,工作可靠性、生产率、可自动化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8.
政策·速览     
《华东科技》2014,(11):22-23
P1 知识产权新政服务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10月10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关于知识产权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从扶持小微企业创新发展、完善小微企业知识产权服务、提高小微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优化小微企业知以产权发展环境四个方面,提出了支持小微企业创新成果在同内外及时获权、完善小微企业专利资助政策、扶持知识产权服务业小微企业等15条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9.
对微动力驱动器的组成材料、磁电效应、智能构件和微力产生与控制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应用背景进行综述,并重点就微动力驱动器的微力产生方式进行了评述。进而结合微机电系统的研究现状对微动力驱动器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微机电系统的精密加工装备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无论是集成电路技术,还是微系统技术或纳米技术,其共同特征是功能结构的尺寸在微米或纳米范围,因此可以统称为微纳米技术。功能结构的微纳米化带来的不仅仅是能源与原材料的节省,而且导致多功能的高度集成和生产成本的大大降低。微纳米技术依赖于微纳米尺度的功能结构与器件。实现功能结构微纳米化的基础是先进的微纳米加工技术。本书作者力求全面介绍微纳米加工方面的各种技术,并且介绍了微纳米加工技术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