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本文围绕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的前沿问题--感受性质及其所引发的有关争论,首先探讨了坟观特性假说对感受性质的存在,结构与作用的论证以及以此为基础提出的“主观的观点”和反唯物主义结论,然后分别评价了功能主义,物理主义同一论对感受性质这一“新反常”的同化和反唯物主义结论的反批判,讨论了取消论对感受性质的排解,最后提出了一些初步的思考,认为:感受性质是心理世界中不可漠视的存在,所引发的有关争论深化和拓展了人  相似文献   

2.
"感受质"是当代心智哲学分析中有关意识问题争论的焦点,围绕其是否是一种不可还原的主观特质,引发了物理主义与反物理主义两大阵营的激烈争论.丹尼特否认有主观感受质的存在,认为它只是属性二元论者和大多数普通人的一种错误幻想.他认为,各种意识现象,包括知觉、记忆、感受等,可能是在实现其相关表达时才得以确立的.异现象学方法作为丹...  相似文献   

3.
行为主义的哲学困境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行为主义在当代面临着广泛的哲学批评,其中最主要的是行为主义拒绝正视人类精神存在的批评。行为主义所面临的困境是其极端的哲学本体论所必然导致的结果,由于它内丰物理主义的本体论,结果成了一种“无头脑”和“无心理”的心理学。它在方法论上则片面追求物理的客观性,将客观性与主观特绝对地对立起来,从而导致了一种取消主义的反辩证法的立场。行为主义的困境告诉我们,当今的唯物主义必须正视人类精神,必须充分肯定精神在世  相似文献   

4.
人类是否能够以及怎样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自由意志是否作为一种独立的力量存在?现代神经科学的实验结果引发了激烈的争议。兼容论、自由论与消除论从各自的立场出发,对自由意志问题的阐释与解答作出新的尝试。自由意志问题争论的核心是:相容性问题和意义问题;可理解性问题和存在问题。在确定性的世界里,也许的确不存在客观的选择自由,但是并不能排除自由的主观性。客观世界中的"随机"和主观世界中的"自由"是不同的概念。无论是否相信存在自由意志,我们都必须提出一个超越目前所拥有的概念框架以重新统合心灵与物理的因果法则。  相似文献   

5.
埃克尔斯认为物理主义并非心灵自然化径路的科学范式,心脑同一论也只是基于认知理想的主观理论约定且缺乏必要的脑科学事实根据。在此基础上,他通过提出心元-树突丛结构、模块假说、微位假说等解释范畴和理论假说,构建"二元-交互作用论"理论模型,对心灵的本体论地位,心脑互动等传统二元论难题作出了新的阐释。"二元-交互作用论"在更新二元论理论形式和论证方式,构建二元论新模型的同时,也面临着脑科学多样解读性和新试验成果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薛定译猫佯谬”表面看似一个量子力学哲学问题,实际上涉及到科学哲学研究中一些基本哲学问题之争,如主观论与客观论之争、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近年来,“薛定谔猫佯谬”的实验研究新进展,使得死活叠加的薛定谔猫纠缠态及其退相干效应,不再是可争论的而是可观察的物理世界的行为,从而推进了长期围绕量子理论在不同哲学流派中展开的哲学基本问题之争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常人心理话语似乎承诺了信念、欲望等心理实体,这引发了心理实在论与反实在论之争。在反实在论阵营中,以主张抛弃常人心理学的消去唯物论为代表;近年则兴起心理虚构论这种新的诠释立场,其关注点从实体转到话语,主张常人心理学是应予保留的有用虚构,人们在述说心理话语时并未承诺心理实体,而只是在断言虚构中的事情或在佯装游戏。心理虚构论有工具论色彩,面对着自我反驳等一系列质疑挑战,但这些困难尚不足以驳倒它。  相似文献   

8.
罗蒂的心身学说认为 ,笛卡儿一康德“心”的概念是反映特定哲学倾向的一种语言游戏 ,我们没有正当的理由谈论心身问题 ,而“根据大脑神经报道内部状态”的“对跬人”这样一种心理实验假说 ,使所有的心身理论都陷入了困境。如果不抛弃本体论 ,即使具有唯物主义直观 ,同样不能解决心身问题。罗蒂指出 ,大脑过程和感觉是针对同一对象的两种不同谈话方式 ,二者是不可还原的 ,这就是“不含心身同一性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安德鲁.皮克林(Andrew Pickering)在其《建构夸克》中对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高能粒子物理学史所作的“社会建构论解释”,指出皮克林从一种新的视角来阐述粒子物理学的发展史,拟解释科学家在面对竞争的理论假说和不同的实验结果时的选择判断问题。他的解释导致了一些激进的结论,受到一些科学家及科学哲学家的批评。皮克林与科学家之间的主要分歧在于科学形象的两种描述模式之争。理清这一争论的实质对于理解“科学大战”的根源,对于沟通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必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感受性质是当代心灵哲学的一大难题.它不仅对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自然主义主流思潮形成了严峻挑战,而且也成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唯物主义的棘手问题.它所指明的是:在大千世界中,即使其他所有的现象包括绝大部分的心理现象都可以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惟独感受性质属于非物质世界.目前,新二元论作为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劲旅已活跃于心灵哲学领域,几乎演变成了推动意识"非还原运动"的主导力量.这种新二元论的崛起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意识论也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知识的性质研究是当代知识论的核心论题之一。传统知识论主张一种弱心理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心理状态与非心理状态的合取,即知识的“混合论”。近年来,这一观点遭到威廉姆森和内格尔等人的挑战,他们援引心灵哲学和实验心理学的实证证据,支持一种强心理主义观点,认为知识是一种纯粹的心理状态。通过对实证证据的梳理和知识的概念分析,本文认为强心理主义观点存在诸多限度,并借助二元认知系统理论将知识区分为简单知识和复杂知识,这为强心理主义和弱心理主义关于知识性质的争论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
几千年来,人类在奋力追求“客观真理”,精心建构“客观精神”和顶礼膜拜“客观理性”的对象化实践过程中,渐渐忘却了“自我”,淡远和生疏了对“主观真理”的内向追求,忽视了对“主观精神”的内在建构和对“主观理性”的本体执守。由之,模拟外部世界运动机制的机械主义认识论及客观理性主义法则,才会逐渐主导人的心智坐标与思想轨道。诸如理性预设主义、决定论、还原论和客观知识论,科学价值中立论与工具理性论,教育上的“知识主导论”与“唯智能论”等实用理性观,便是科学文化对人类思维与行为方式所产生  相似文献   

13.
关于心理分析是怎样一门学科,分歧始终不绝。主要由于维特根斯坦和波普的介入,60年代以后,争论上升到哲学认识论层次,并采取了两种独特形式。维根斯坦开辟“原因——理由”战线,引发的讨论已超出科学哲学范围。鉴于其中包含对心理分析学科性质的界说,略加考察也是必要的。波普另辟“科学—伪科学”战线,反响激烈,以至在当代划界理论中,心理分析已成为不容忽略的标本之一。这是本文要考察的主线。虽然大多数科学哲学家  相似文献   

14.
"热寂说"疑案新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百多年来,“热寂说”曾引起广泛而持久的争论,甚至许多人误以为它早已有了结论。但无从科学上看还是从哲学上看,以往的批判讨论均未能切中要害,缺乏说服力。大爆炸宇宙模型“炸开”了这一疑难,对它的讨论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向。本文通过对“热寂说”产生的历史过程进行考察,阐述了“热寂说”提出后在科学上和哲学上所引发的主要争论及其意义,并指出,大爆炸宇宙论虽然宣告了经典热力学、热寂说”的终结,但并不能避免宇宙未来在另一种意义上的“热寂”。“热寂”危机仍然存在,“热寂说”并未来真正终结。  相似文献   

15.
列宁在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同时,没有忽视我们今天称为“原子时代”的二十世纪初,并作为科学和技术巨大革命变革的基础的物理学所经历的过程。大家知道在新物理学开始时期对于物质概念发展的哲学分析,列宁已在他的名著“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实现了。继这书写作之后,列宁一直注意着新物理学的问题,这点在他的“哲学笔记”一书中便可以看出来,他的基本论题——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论——是同新物理学的哲学结论和概括紧密联系着的,同时他在纲领性的论文“论战斗唯物主义的意义”中还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和自然科学间关系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16.
狄德罗和康德都提出了著名的“哲学的耻辱”说,即哲学或人类的理性不能从认识论上证明外部世界的存在。贝克莱明确反对物质的存在,认为“物质是虚无”。贝克莱反对物质的存在是因为他认为“空间”是主观的、相对的观念,没有物质的存在之所。康德则对贝克莱的观点进行了批判,主张有“主观的”但是“绝对”的空间,从而为现象和本体(“物质”)留下了存在之所,证明了外部世界的存在。  相似文献   

17.
科学哲学领域的方法论研究者提出了各种对“最佳解释”,“融贯性”或者“统合性”的概率测度.这些测度如果有用,至少在某些情况下依赖它们作解释性推理应该比因果推理中通常用的统计方法更准确.格拉斯(2012)发现,大多数此类测度在小样本的情况下都不优于通常统计方法中用的似然度(likelihood)或后验概率.此后,格拉斯(2013)比较了他定义的测度和后验概率对解决一类假说选择问题的优劣.在该类问题中,需要从一组互不相容且非此即彼的假说中择一,但假说的概率未知.他的结果显示,在似然度已知而主观的先验概率和真实的概率分布不同的情况下,如果样本很小,极大化他的测度选择假说可以比极大化后验概率更准确.本文在格拉斯的框架下探究一些一致的模型选择方法在有限样本下的准确性.笔者发现不同方法在准确性上的优劣依赖于真实假说的分布以及所采用的主观先验概率.虽然很多方法可能在所有设置下都不是最优,但也没有方法在所有设置下都是最优.笔者认为,如果对真实假说的分布和主观先验概率没有限定,讨论哪种方法在样本量不大的情况下能更准确的选出真假说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18.
董国安教授所著《进化论的结构——生命演化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该书内容围绕进化论的科学地位及其与物理科学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对最近一个时期有关进化生物学哲学问题的争论进行了梳理。该书作者试图就进化论的结构和性质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在回答是  相似文献   

19.
对科学本质问题的理解,存在着内在论与外在论这间的争论,并持续了差不多一个世纪。本文试图通过建构的实在论来理解科学的本质问题。第一,建构的实在论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理论与实在、模型与世界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相似关系,这种相似关系符合建构实在论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第三,世界是随着人类创造能力的进步而不断丰富起来的,这种特性既不符合实在论的理解,也不符合反实在论的理解。第四,建构的实在论充分地考虑到了认识论的“自然化”与“社会化” 合壁。  相似文献   

20.
反个体主义是当今美美心灵哲学中围绕意向性或心理内容的个体化问题而产生的一种新奇的理论.它强调:思想内容不是个体头脑之内的局域性属性,而是由外在自然和社会因素所决定的、弥散于主客体之间的现象.在此基础上,还提出了一种反传统的心灵观,认为心灵不是封闭于头脑之内的单子性的实在或属性,而是以分布性形式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一种渗透性、扩散性的特殊实在.这些既在意向性研究中引发了轩然大波,又从一个侧面推动着反怀疑论、自知的权威性和同一论等问题的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