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β-蒎烯与马来酸酐反应,主要产物有两个:一是烯反应产物,一是聚合物,该文报道了对β-蒎烯与MA的反应及聚合产物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在无催化剂的条件下,用α-蒎烯-马来酸酐加成物与二乙醇胺反应合成α-蒎烯-马来酰胺基乙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较佳的工艺条件为n(α-蒎烯-马来酸酐)∶n(二乙醇胺)=1∶2.2,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4 h,收率达81%以上.用IR、TLC、MS1、H NMR等多种方法对产物进行分析和表征,并测得产物的临界胶束浓度(CMC)为0.03 mol/L,此时的表面张力σ为32.0 mN/m.  相似文献   

3.
β-蒎烯与马来酸酐(MA)反应,主要产物有两个:一是烯反应产物,一是聚合物.该文报道了对β-蒎烯与MA的反应及聚合产物研究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以α-蒎烯和马来酸酐(MA)为原料合成萜烯马来树脂的工艺.α-蒎烯与马来酸酐的摩尔比为1.05~1.1:1,反应温度150~170℃,反应时间16~20h,产率可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5.
赖刚  段文贵  岑波  罗常泉 《广西科学》2008,15(2):170-172
在对甲苯磺酸催化下,将α-蒎烯-马来酸酐加成物(TMA)与异辛醇反应,合成一种新型的类增塑剂物:α-蒎烯-马来二酸二异辛酯,并利用正交试验确立合成的最优工艺条件,用TLC、IR、MS、1H NMR分析方法对目标产物进行分析和表征。合成α-蒎烯-马来二酸二异辛酯的最优工艺条件为:TMA与异辛醇物质的量比是1∶3.5,反应温度130℃,反应时间180min,催化剂用量1.0%(以TMA质量计)。反应的酯化率在93%以上,产率为90%以上。  相似文献   

6.
马来酸酐催化均聚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来酸酐均聚产物有很高的应用价值。研究马来酸酐的均聚反应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研究了以纳米晶二氧化钛为催化剂的马来酸酐非均相催化聚合反应。采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等手段对单体及聚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绘出反应体系的粘度-时间曲线。结果表明,马来酸酐在DMF溶剂中可以被纳米晶二氧化钛催化均聚,分子量在400-800之间。  相似文献   

7.
左旋β蒎烯选择性氧化合成右旋诺蒎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β蒎烯为原料,经选择性氧化合成(+)诺蒎酮,分析了在不同氧化剂及溶剂体系下β蒎烯的氧化行为。研究了β蒎烯与高锰酸钾摩尔比、硫酸与高锰酸钾摩尔比、溶剂类型、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等因素对β蒎烯氧化转化率和诺蒎酮产物选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左旋β蒎烯选择性氧化合成右旋诺蒎酮适宜的氧化工艺条件:β蒎烯与高锰酸钾摩尔比为1∶3,硫酸与高锰酸钾摩尔比0.054∶1,以丙酮为溶剂,反应温度为15~25 ℃,反应时间为5 h。此条件下β蒎烯转化率为94.15 %,诺蒎酮选择性为89.19 %,诺蒎酮得率为83.97 %,纯度为95.29 %,比旋光度为[α]18D+33.86°(c 1.01, CHCl3)。另外,采用IR、GC-MS、1H NMR和13C NMR等对诺蒎酮结构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8.
纳米固体超强酸S2O82-/ZrO2催化的β-蒎烯异构化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要研究了纳米固体超强酸S2O8^2-/ZrO2催化的β-蒎烯异构化反应,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和选择性.异构化反应的主产物是莰烯,副产物主要是苧烯、蒈烯、三环烯、α-松油烯和对异丙基甲苯等.异构化反应的最佳条件是: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4 h,催化剂用量为β-蒎烯质量的3%.在此最佳条件下,β-蒎烯转化率为100%,莰烯选择性为61.90%.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NaOCl/Mn(TPP)OAc/吡啶体系在CH_2Cl_2-H_2O中以季铵盐作相转移剂,对环己烯、α-蒎烯、β-蒎烯及莰烯进行了环氧化反应,分别得到含有72,53,49和51%环氧化物。这些表明,此反应体系也适用于空阻较大并具有末端双键的β-蒎烯及莰烯的环氧化反应。  相似文献   

10.
以新合成的1-甲氧羰基-乙基-苄基二硫代乙酯(MEPD)作为RAFT试剂,在70℃下进行了β-蒎烯与丙烯酸甲酯的RAFT自由基共聚合研究。结果表明,在较低β-蒎烯投料比下(fβ-pinene=0.1),该共聚反应显示一级动力学特征,产物相对分子质量随单体总转化率增加而增加,相对分子质量分布较窄,表现出活性/可控聚合特征。但在较高β-蒎烯投料配比(fβ-pinene=0.2或0.3)的共聚体系中,随着单体转化率增加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出现不增反降的反常现象,而且单体投料中β-蒎烯含量越高,该行为越明显。该文对该现象提出了相应的降解(链断裂)机理,1HNMR分析结果支持了该机理。  相似文献   

11.
芳烃络合物引发α-蒎烯正离子聚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第一次把芳烃络合物作为引发剂用于α-蒎烯的阳离子聚合。与路易斯酸比较,芳烃络合物对α-蒎烯阳离子聚合反应是一种更有效的引发剂。研究了引发剂浓度、单体浓度和溶剂的性质对聚台产率、产物的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采用浸渍法制备二氧化硅负载磷钨酸催化剂,催化β-蒎烯阳离子聚合合成β-萜烯树脂.运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比表面积和孔径测定、核磁共振氢谱和凝胶渗透色谱等测试技术对催化剂和聚合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磷钨酸的负载量、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原料浓度等因素对产物收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反应条件:催化剂负载量为60%,用量为0.6g,反应温度为-20℃,反应时间为1h,β-蒎烯的用量为3 ml,1,2-二氯乙烷用量溶剂为7ml时,β-蒎烯树脂收率可达84.8%,数均分子量在1200左右,分子量分布指数为1.72.  相似文献   

13.
笔者以α-蒎烯为原料高选择性环氧化合成2,3-环氧蒎烷。探讨了过氧乙酸浓度及用量、碳酸钠用量、溶剂类型、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等对α-蒎烯转化率、2,3-环氧蒎烷选择性及产物组成的影响;确定了适宜的环氧化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0~10℃;过氧乙酸浓度2.0 mol/L,α-蒎烯与过氧乙酸物质量之比为1∶1.1;α-蒎烯与碳酸钠物质量之比为1∶1.2;反应时间2 h;以氯仿为溶剂,溶剂用量为α-蒎烯与氯仿体积比1∶1.7。在此条件下α-蒎烯转化率为99%以上,2,3-环氧蒎烷的选择性大于95%,反应产物中主要杂质α-龙脑烯醛和3-蒎酮的含量仅为3.3%和1.2%左右。  相似文献   

14.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从马尾松枝条中提取挥发物,用GC-MS法测定其化学成分和相对含量,对两种提取方法所得的挥发物进行比较.固相微萃取法的提取物中鉴定出26种组分,其中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桧烯、反式-石竹烯、异长叶烯;水蒸气蒸馏法的提取物中鉴定出39种组分,其中的主要成分为α-蒎烯、β-蒎烯、β-水芹烯、异长叶烯、反式-石竹烯、莰烯.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化学成分不仅不同,而且相同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也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松轻油经碱液预处理后,用SM-250型工业孔板波纹填料塔(D=300 mm、h=10.1 m)以真空间歇精馏方式进行分离试验,分别得到富含蒎烯、莰烯、苧烯(双戊烯)及对-伞花烃、萜烯醇等组分的馏分.以精馏投料量为基准,α-蒎烯质量分数达80.1 %以上的馏分得率为22.3 %,其中α-蒎烯质量分数最高达86.1 %;α-蒎烯与β-蒎烯总质量分数达61.3 %以上、蒎烯和莰烯总质量分数达92.5 %以上的馏分得率为31.8 %;馏分中蒎烯和莰烯总质量分数最高达99.1 %;苧烯(双戊烯)及对-伞花烃总质量分数达64.2 %以上的馏分得率为23.1 %,其总质量分数最高达76.4%;萜烯醇质量分数最高达49.0 %,其馏分得率只有3.1 %.精馏过程塔顶压力控制在12~4 kPa范围,回流比控制在1:1~8:1范围,塔釜终温为152 ℃左右;精馏过程塔釜温度容易控制.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粒径的氮化硅粉为原料,采用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凝胶注模成型制备多孔氮化硅陶瓷,研究不同粒径氮化硅颗粒在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水溶液中的分散性及氮化硅颗粒浆料的流变性能,对烧结样品的物相、微观形貌和结构以及介电性能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粒径小于0.5μm的氮化硅颗粒在异丁烯-马来酸酐共聚物水溶液中更易团聚而沉降,氮化硅颗粒浆料的黏度、切应力比粒径为1~3μm的氮化硅颗粒浆料的大;不同粒径原料制备的氮化硅陶瓷的主晶相为α-氮化硅和β-氮化硅,样品的烧结收缩率、密度差异较小,孔隙率约为20%,抗弯强度均大于400 MPa。  相似文献   

17.
合成α-蒎烯-马来酸酐加成物的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在DLB催化下,α-蒎烯经异构同时和马来酸酐发生D ie ls-A lder反应合成1-异丙基-4-甲基二环[2.2.2]-5-辛烯-2,3-二酸酐(TM A)。首次运用正交设计法研究了合成TM A的主要影响因素,TM A的收率达88.2%,纯度达92.7%,并明显缩短了反应时间。利用IR、TLC、GC、GC-M S-DS等手段对TM A进行了分析和表征。  相似文献   

18.
应用差示扫描量热法、红外光谱法、核磁共振波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对β-谷甾醇与马来酸酐的酯化产物进行了表征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β-谷甾醇与马来酸酐发生酯化反应,产物为β-谷甾醇马来酸单酯;用Hypers il ODS反相柱,以甲醇为流动相,在检测波长为210 nm、柱温为25℃、流速为0.7 mL.m i-n 1的实验条件下进行液相色谱分析,β-谷甾醇及其马来酸单酯能够达到基线分离,采用外标法对β-谷甾醇及其马来酸单酯进行了定量分析,相对误差在±5%之间.外标法测得β-谷甾醇及其马来酸单酯的回收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19.
在1,1-二苯基乙烯(DPE)存在下,以甲基丙烯酸甲酯(MMA)为初始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制备出含有DPE片段的大分子引发剂PMMA-DPE;然后以PMMA-DPE 为引发剂,以苯乙烯(St)和马来酸酐(MAn)为共聚单体,乙酸异戊酯为溶剂,采用自稳定沉淀聚合法制备了单分散的聚(苯乙烯-马来酸酐)(Poly(St-alt-MAn))的微球。研究了 PMMA-DPE 的用量对聚合物微球的形态、粒径大小及分布的影响。采用 FT-IR, UV-Vis, 1H-NMR和 GPC 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用 SEM 观察了聚合物微球的形貌。结果表明,PMMA-DPE 能够引发 St 和 MAn 的共聚合,随着 PMMA-DPE用量的增加,聚合反应的转化率呈增大趋势,聚合物微球的粒径呈下降趋势,而粒径分布系数略有增大。  相似文献   

20.
对β-丙烯酰氧基丙酸甲氧基乙酯(自制)与丙烯酸乙酯、丙烯酸丁酯以及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的乳液共聚合反应,考察了乳化剂的种类及用量对聚合反应的影响;不同硫化点单体对其转化率和凝胶含量以及分子量的影响及不同加料方式和反应时间对转化率和凝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选择阴离子型与非离子型复合体系作为聚合反应的乳化体系较为适宜,且采用氧化-还原体系(过硫酸铵和亚硫酸氢钠)较好;选择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可以得到高转化率、低凝胶含量的橡胶;采用滴加乳液法时聚合速度容易控制;IR、DSC对共聚物的分析表明该共聚产物可用来制备超耐寒丙烯酸酯橡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