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废弃电路板环氧树脂真空热解及产物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真空条件下,应用程序升温的管式炉反应器对废弃电路板中环氧树脂热解规律进行研究,考察不同的热解终温、升温速率、真空度(压力)及保温时间等各种因素对产物产率的影响.此外,利用傅里叶红外(FT-IR)和气质联用(GC/MS)技术对热解油产物进行表征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温度对产物产率的影响最大,升温速率、真空度及保温时间对热解产物产率也有重要影响.选择适当的热解温度(400~550 ℃)、升温速率(15~20 ℃/min)、真空度(压力15 kPa)及保温时间(30 min)有利于提高热解液体产品的产率;热解油的主要成分是酚类物质,其总含量为84.08%,其中,含溴化合物含量为15.34%.  相似文献   

2.
迷迭香抗氧剂的提取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机溶剂法提取了迷迭香中的抗氧化成分,通过改变溶剂、料液比、提取时间、环境等因素研究提取迷迭香抗氧化剂的最佳工艺条件;通过红外光谱、质谱、液质联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确定迷迭香提取物中3种主要组份为迷迭香酚、鼠尾草酚和鼠尾草酸及其在提取物中所占比重。  相似文献   

3.
罗汉果种仁油中角鲨烯的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测试罗汉果(S ira itia g rosvenor ii)种仁油中的角鲨烯,确立色谱条件为:色谱柱:Shodex A sah ipak C18,流动相为甲醇/乙腈=60/40、检测波长为203nm、流速为2m l/m in、柱温为40℃。在此条件下各峰得到良好的分离,标准曲线具有良好的线形关系,r=0.9973;精密度RSD=3.45%(n=5);回收率达98.48%。  相似文献   

4.
选用油气田产出液复杂体系为剖析研究对象,通过对油气田产出液成分的相关信息(颜色和味道)、分离和溶解性等,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等多种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旨在提高高年级化学专业学生对多种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在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5.
从红树林白骨壤(Avicennia reacemosa)生长的高潮带土壤中分离得到1株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tropicalis),用YPD培养基培养48h,离心收集菌体细胞,用正己烷萃取菌体中的脂溶性成分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气相色谱-质谱仪对其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菌株脂溶性成分傅里叶红外光谱与数据库中角鲨烯...  相似文献   

6.
菟丝子中脂肪酸和甾醇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MS和GC/MS/DS。辅以TLC,IR,溶点测定,旋光度测定等分析测试手段,对菟丝子中的脂溶性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分离鉴定了5种甾醇和9种脂肪酸。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了一种鉴定厌氧菌的新方法——色谱/红外光谱联用方法,该法由色谱部分实现对混合组分的分离,由红外部分实现对单一组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文中讨论了以某两波长处的吸光度比值作为定性指标的定性方法,探讨了对编码重复的菌种的再区分.  相似文献   

8.
气相色谱与红外光谱的联用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阐述了气相色谱仪与红外光谱仪联用分析挥发性复杂混合物所涉及的主要技术,着重阐述了接口部分的设计,如光管的体积与色谱条件的匹配,传输线的设计与安装,最优的光学设计以及红外探测器的选择等,同时还提出了相应的设计方法和实验技术。实际样品的分析表明气相色谱/红外光谱联用系统具有很高的谱分辨率和检测灵敏度。  相似文献   

9.
溴化环氧树脂印刷线路板热解产物的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惰性气氛条件下应用程序加热方法对典型的溴化环氧树脂基板进行热解试验,用气相色谱/质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方法分析所收集的高沸点液体和气体产物的性质.结果表明,环氧树脂中非溴化树脂结构在热分解过程中发生O-CH2,C-C,C-N键断裂,生成苯酚,且芳香/脂肪醚.环氧树脂溴化部分的热分解中产生1或2溴苯酚,且脂肪链上包含1或2个溴原子的芳香/脂肪醚,证明了C-Br,C-C,N-CH2,O-CH2键的断裂.  相似文献   

10.
福建近海姥鲨肝油中角鲨烯的分离测定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采用薄层层析和气相层析法分离、检测了福建近海姥鲨(Cetorhinus maximus)幼鱼肝脏中鱼鲨烯含量,结果表明:1)采用正已烷为展开剂的薄层层析法,碳氢化合物角鲨烯的回收率可达95%;2)姥鲨肝脏中肝油和碳氢化合物含量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但肝脏和肝油中角鲨烯含量无明显性别差异,分别为0.31%(♀)、0.32%(♂)和0.40%(♀)、0.46%(♂);3)福建近海姥鲨肝脏中角鲨烯明显高于福建近海其它鲨鳐类。  相似文献   

11.
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别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同时蒸馏萃取(VSDE)和直接溶剂萃取(DSE)法对高盐稀态酱油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分离、浓缩,并利用气质联用色谱(GC-MS)对其挥发性风味物质进行鉴定.试验共鉴定出147种风味化合物,其中酸类17种、醇类12种、醛类16种、酯类36种、呋喃(酮)类12种、酮类13种、杂环化合物14种、酚类8种、吡喃(酮)类6种、吡嗪类4种、吡咯(酮)类3种、含硫化合物6种.研究结果表明,主要挥发性风味化合物为酯、酸、醛、杂环化合物和醇类,其中酯类化合物的数量和相对含量最多;此外,有16种日式和韩式酱油中的关键风味化合物在国产高盐稀态酱油中被检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优化蒜泥护色工艺,探究蒜泥风味成分组成。 方法 采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优化实验的方法,以烫 漂温度和时间,护色剂柠檬酸、氯化钙、焦亚硫酸钠的添加量为因素,比较其对蒜泥感官性状、褐变程度的影响,以确定蒜泥护色剂最适添加量以及烫漂的最佳温度和时间。 利用 GC-MS 技术分析了添加护色剂和未添加护色剂蒜泥中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组成与差异。 结果 抑制蒜泥褐变最优工艺条件为:柠檬酸添加量 6. 0‰、氯化钙添加量 0.8‰和焦亚硫酸钠添加量 1. 7‰,烫漂温度和时间为 85 ℃ 、3 min。 在此工艺条件下,蒜泥呈白色,蒜香味浓郁,脆度适中,流动性好。 在蒜泥中共检测到 34 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烃类 2 种、醇类 1 种、酸类 1 种、酮类 2 种、醛类 8 种、硫醚类 14 种以及其他化合物 6 种;其中,硫醚类是蒜泥的主要挥发性风味成分。 结论 通过最佳护色工艺处理的蒜泥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良好的色泽,且有浓郁的蒜香味,脆度适中,其护色效果好。 硫醚类化合物对蒜泥特征风味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且添加护色剂与未添加护色剂蒜泥中挥发性风味成分有差异。  相似文献   

13.
以SQS抑制剂CP 320473为先导物, 在60%结构相似性的基础上, 先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进行分子对接, 再选取结合能量最低的新化合物进行分
子对接研究. 结果表明: zinc_8442249比先导化合物CP 320473的抑制效果更好; SQS活性位点的Lys52通过与氢键与抑制剂结合, 在抑制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杀虫剂敌敌畏原油中的杂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杀虫剂敌敌畏原油中的杂质,并研究了敌敌畏及主要杂质的质谱特性,为提高产品质量、出口合格产品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汉麻叶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考察3种不同萃取纤维(DVB/CAR/PDMS,CAR/PDMS,PDMS/DVB)对分析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佳萃取纤维为CAR/PDMS.从汉麻叶中检出59种挥发性成分,占挥发油总组分的93.18%,其中醛类3种(0.71%)、醇类1种(0.06%)、烃类37种(57.23%)、杂环化合物类3种(0.19%)、萜烯类12种(34.49%)、其他3种(0.50%).在鉴定出的成分中含量较多的是[1R-(1R*,4Z,9S*)]-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4-十一烯(18.81%)、(1α,3α,5α)-1,5-二甲基-3-甲基-2-亚甲基环己烷(18.18%)、α-石竹烯(11.52%)、异柠檬烯(6.78%)等.  相似文献   

16.
采用同时蒸馏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鲜山楂果肉中的挥发性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及鉴定,通过质谱、保留指数、标准品定性,共鉴定出61种挥发性成分,包括烃类16种、醇类16种、醛类10种、酯类9种、酚类4种、醚类3种、酮类2种以及酸类1种;其中含量较高(相对峰面积大于2%)的化合物主要是乙酸叶醇酯(16.08%)、糠醛(10.97%)、α-松油醇(7.02%)、1,4-丁二醇(5.92%)、乙酸己酯(3.55%)、丁香酚(3.55%)以及1-甲基-4-(2-丙烯基)(2.53%).分析鉴定出的挥发性成分的香气特征可知,对新鲜山楂果肉香气贡献较大的是酯类、醇类和醛类.  相似文献   

17.
采用热裂解气相色质谱分析方法,研究了古代壁画中常见的亚麻油、核桃油、罂粟油和桐油4种天然干性油类黏合剂.通过标准干性油老化膜的分析,建立了一种快速、方便的适合于真正古代壁画中油类样品分析的指纹特征峰图谱,并对采自不同年代及不同地区的古代壁画样品进行分析测试,以评估指纹特征峰图谱的可行性.分析时采用了热裂解与甲基化同时进行的技术.分析结果显示,4种干性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在成膜后的甲基化产物均为壬二酸二甲酯,离子质量与离子电荷量比值为217,是干性油的特征检测峰.4种油中不同含量的软脂酸和硬脂酸在干性油成膜前后的比值不变,为干性油的甄别提供了可能性.这一研究为国内古代壁画中干性油及其种类的鉴别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人参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索氏提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人参根中的脂肪酸和挥发油成分,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别鉴定了脂肪酸中的19个化合物和挥发油中的46个化合物,运用气相色谱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它们的相对百分含量,脂肪酸中主要是亚油酸和油酸等不饱和脂肪酸,挥发油中含量较高的是2,2’-亚甲基双[6-(1,1-二甲基乙基)-4-甲基苯酚](10.56%)、1,2-苯二羧酸二异辛酯(6.52%)、7,11-二甲基-3-亚甲基-1,6,10-十二碳三烯(5.45%)和乙酸-13-十四碳烯-1-酯(4.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