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云南大关县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和不稳定斜坡等,其中以滑坡和崩塌为主.调查与数据统计表明,滑坡多发生在第四系成因的松散土体中;崩塌多发生在碎屑岩、碳酸盐岩构成且地质构造发育的陡坎、陡崖部位;大气降雨是形成地质灾害的重要诱发因素,多雨年份和每年的雨季是地质灾害的多发季节;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诱发了地质灾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陕西省主要地质灾害发育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陕西省主要地质灾害类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其中最为发育的是滑坡、崩塌、泥石流、水土流失等地质灾害.通过对陕西省环境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点及危害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具体的防治对策,以减少和避免地质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  相似文献   

3.
遥感技术具有时效性强且经济便捷等优势,已经成为地质灾害调查的重要手段。为了查明青海省大通县境内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布规律,遥感调查利用GF-1、LANSAT8 OLI和DEM数据构建三维可视化遥感解译平台,对大通县进行全面的地质灾害调查,重点对滑坡、泥石流等进行解译。详细阐述了区内灾害体的遥感特征和分布特征,共解译出各类地质灾害影像体399处,其中崩塌6处、滑坡100个、古滑坡54个、泥石流87个、不稳定斜坡140处、危险陡坎和陡崖12处,通过野外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
青川县重点区域地震诱发地质灾害遥感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汶川地震诱发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特征。利用航空影像对青川县红石河区域进行遥感解译,并结合汶川地震前研究区地质灾害调查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在193km2的范围内共解译地质灾害712处,其中,滑坡209处,崩塌486处,泥石流17处,地质灾害发育密度达到了3.7km-2。汶川地震诱发的地质灾害具有明显的断层上下盘效应、坡度效应、灾害链效应及高密度发育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兰州地处中国地理中心,肩负着经济建设和战略转移的重任,同时兰州又是在中国滑坡、泥石流灾害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结合近几年调查,兰州市主要的地质灾害有滑坡、泥石流、崩塌、不稳定斜坡、地面塌陷等。其中其中滑坡265处,占23.00%;泥石流225处,占19.00%;崩塌131处,占11.00%;不稳定斜坡534处,占46.00%,地面塌陷11处,占1.00%;地裂缝(群)1处,占0.00%。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具有:普遍性和不均匀性特征、反复性、群发性、突发性、周期性。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掌握夏琼寺景区内地质灾害对文物及居民造成的威胁,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及发育特征,并研究了地质灾害的成因机制.结果表明,区内地质灾害类型较多,主要可分为滑坡、不稳定边坡、崩塌和泥石流4类,且就影响范围而言,泥石流与滑坡灾害的影响范围相对最大,2者是区内的主要地质灾害;同时,区内各类地质灾害变形迹象明显,多处于欠稳定状态.影响区内地质灾害的因素较多,地质灾害的发育是多种影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后期综合防治应具系统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7.
地质灾害对城市建设影响巨大,是城市地质调查的重要内容。本文将高分卫星影像用于中山市翠亨新区大比例尺城市地质调查中,解译了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等地质背景,及滑坡、崩塌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体的解译,分析了地质因子对地质灾害空间分布的影响。研究发现翠亨新区断裂构造发育,本次共解译出4条大断裂和24条小型断裂;地貌类型分为以花岗岩为主的山地、河海冲积平原与人工填土;解译出研究区地质灾害体共61处,以滑坡和不稳定斜坡为主,其中滑坡31处,不稳定斜坡23处;从地质灾害与地质背景因素方面分析,翠亨新区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分布与高程(海拔51~150 m)、地形坡度为(23°~40°)、次一级断裂、地貌类型及地层岩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乌鲁木齐市及其和周边地质灾害调查及现场勘测,发现区内地质灾害频发、种类较多,常常损失严重。崩塌滑坡灾害集中在降水、冰雪融化季节,且雨季次生地质灾害成因机制相对复杂;区内地质灾害具有分带分布性,南疆风积土浅表高位滑坡,北疆黄土滑坡及局地泥石流灾害发育,冻土区有冻胀融沉导致的地面塌陷等。  相似文献   

9.
云南鲁甸"8·3"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基于对鲁甸县龙头山幅(G48E006006)地质灾害调查和对典型地质灾害点剖析研究,得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与分布有如下特征:(1)震前地质灾害多以中小型浅层崩塌和滑坡为主,震后诱发了诸如甘家寨、红石岩等大型-特大型滑坡、崩塌,并且形成大量的沟谷崩滑堆积体,丰富了沟谷型泥石流的物源;(2)地质灾害集中分布于震中高烈度区域,以震中区龙头山镇最为集中,沿发震断裂带NNE-NE向构造密集发育;(3)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明显受控于河流水系(牛栏江、沙坝河、龙泉河等)、公路(昭巧二级公路、沙乐公路)等线性地貌单元和线性工程。  相似文献   

10.
云南鲁甸“8.03”地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诱发了大量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基于对鲁甸县龙头山幅(G48E006006)地质灾害调查和对典型地质灾害点剖析研究,得出震后地质灾害发育与分布有如下特征:(1)震前地质灾害多以中小型浅层崩塌和滑坡为主,震后诱发了诸如甘家寨、红石岩等大型-特大型滑坡、崩塌,并且形成大量的沟谷崩滑堆积体,丰富了沟谷型泥石流的物源;(2)地质灾害集中分布于震中高烈度区域,以震中区龙头山镇最为集中,沿发震断裂带NNE-NE向构造密集发育;(3)地质灾害呈带状分布,明显受控于河流水系(牛栏江、沙坝河、龙泉河等)、公路(昭巧二级公路、沙乐公路)等线性地貌单元和线性工程。  相似文献   

11.
2014年8月3日云南鲁甸地震诱发了大量次生地质灾害,研究表明此次地震“小震大灾”的原因是前期干旱导致土体强度降低,在暴雨作用下引发大量次生灾害。在小震大灾的岩土性质基础上,通过分析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地震活动和极端干湿气候对地质灾害发育的影响,建立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利用 GIS 空间分析技术对震后灾区泥石流易发性进行了快速定量评价。结果显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面积分别为6865.87 km2、15102.72 km2、9869.06 km2。其中高易发区主要集中于金沙江与牛栏江沿线,呈带状分布,以及受地层岩性的影响呈岛状等不均匀分布,今后在进一步的极端气候影响下,区域泥石流灾害有可能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2.
大渡河流域滑坡灾害频发,对流域内的施工建设和水电站安全造成极大威胁,获取流域地灾分布一张图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时间序列InSAR技术,对覆盖了大渡河丹巴至乐山段的升轨Sentinel-1数据进行分析,获取了流域2018-2021年的大范围形变结果,并结合光学影像识别出潜在的隐患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最大形变速率达到了-65.2 mm /y;大部分沉降区集中在丹巴、石棉和汉源地区,主要受到地质构造活动和降雨等因素驱动;综合考虑形变速率、地形、植被覆盖和变形范围的影响,在大渡河沿线发现了15处较显著的滑坡隐患区;在典型形变区域,InSAR结果与地面测量数据基本一致,证明了InSAR滑坡监测技术在复杂西南山区的有效性,测量结果将为当地灾害治理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3.
 芦山“4·20”地震之后,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频发,新增地质灾害点365 处,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建设与灾后重建工作。在分析地质灾害孕灾环境条件的基础上,选取地层岩性、断裂带、坡度、相对高程、年平均降雨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土地利用类型等7 个因子作为评价指标,建立基于灾害熵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芦山县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结果表明,芦山县49.89%的区域处于中度和高度危险区,其中高危险区占总面积的29.99%,这些高危险区位于正河、玉溪河、灵关河流域,受地形、人类活动、地震影响,地质灾害破坏性极大,在后期建设与防灾减灾中应当给予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4.
甘肃省地质环境条件复杂,受极端天气、地震及人类工程活动等影响,区内地质灾害多发、频发,防灾减灾形势严峻。为进一步查清甘肃省地质灾害现状发育特征,在甘肃省1:5 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最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全省地质灾害灾情险情特征、总结了地质灾害时空分布规律及致灾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甘肃省地质灾害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灾害规模多为中小型;(2)在空间分布上,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分布于甘肃省中部和东南部的9 个市州,属于黄河流域及黄土高原区、白龙江流域及陇南山地;(3)在时间分布上,5-9 月主汛期是地质灾害高发期,以7 月下旬至8 月上旬最为严重;(4)地质灾害具群发致灾、隐蔽致灾和链式致灾特征。研究成果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和应急管理提供一定的技术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金沙江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跨越我国第一、二地貌阶梯过渡带,流域内地质灾害频发。四川沿江高速是“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支撑项目,对凉山州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针对金沙江中游沿江高速屏山-金阳段地质灾害的差异性分布这一特殊现象,本文通过遥感解译、实地调查和数据分析,对研究区地质灾害发育的背景条件与特征进行了系统梳理,分析了地质灾害差异性分布的成因机制,提出了研究区不同灾害类型的防治对策。研究表明:(1)沿江高速屏山-金阳段地质灾害表现为年降雨量大的屏山县泥石流灾害发育的比例远远低于年降雨量小的雷波县和金阳县;(2)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以及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是差异性分布的内部影响因素;(3)临界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则是差异性分布的外部因素。内外因素共同主导着研究区内地质灾害的差异性分布。根据灾害类型的不同,给出针对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巴公路沿线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及防治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中巴公路沿线发育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雪崩、路面积雪与结冰、涎流冰及冻土等地质灾害的分布特征及危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初步的防治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17.
Highways in mountainous areas are easy to be damaged by such natural disasters as debris flows and landslides and disaster reduction decision support system (DRDSS)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ans to mitigate these disasters. Guided by the theories and technologies of debris flow and landslide reduction and supported by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GIS), remote sensing and database techniques, a DRDSS against debris flow and landslide along highways in mountainous areas has been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such principles as pertinence, systematicness, effectiveness, easy to use, open and expandability. The system consists of database, disaster analysis models and decisions on reduction of debris flows and landslides, mainly functioning to zone disaster dangerous degree, analyze debris flow activity,simulate debris flow deposition and diffusion, analyze landslide stability, select optimal highway renovation scheme and plan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ergineering. This system has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to the debris flow and landslide treatment works along Palongzangbu Section of Sichuan-Tibet Highway.  相似文献   

18.
汶川大地震引发了大量的崩滑地质灾害,为泥石流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高强度降水将引发大规模的泥石流灾害。上门沟泥石流为一条老的泥石流沟,震后其爆发频率显著增加,仅震后3个月内,就发生了2次泥石流,造成房屋、田地被毁。通过对上门沟泥石流的调查,详细分析了其形成条件、基本特征,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提出了"3道拦砂坝+原有谷坊坝+公路涵洞清淤+防护堤"的综合治理方案,达到了预期治理目的。  相似文献   

19.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and other rivers of southwestern China, the debris flows develop and lead to most serious disasters because of the various landforms, complex geological structures and abundant rainfall. The distribution of debris flows has regularity in the regions with different landform,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precipitation. The regularities of distribution of debris flows are as following: (1) distributed in transition belts of different morphologic regions; (2)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with strong stream trenching; (3) distributed along fracture zones and seismic belts: (4) distributed in the area with abundant precipitation; (5) distribution of debris flow is azonal. The activity of abundant debris flows not only brings harm to Towns, Villages and Farmlands, Main Lines of Communication, Water-Power Engineering, Stream Channels etc., but also induces strong water and soil loss.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tatus of debris flow prevention, the problems in disasters mitigation and soil conservancy are found out, and the key works are brought up for the future disasters prevention and soil conserva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