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3 潜科学的主要特征潜科学作为一种潜在形态的科学,有着许多不同于显科学的特征,并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3.1 创造性潜科学是未来科学的先导,而科学的本质又是批判的、革命的,因而潜科学思维必然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是潜科学的灵魂。潜科学作为科学胚胎,要形成、要生存、要发展,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造。没有创造就没有潜科学。而这种创造又比较集中地表现在反常思维上。根据某些科学事实,运用思维规律,提出与常规科学理论相对立的新见解,往往导致科  相似文献   

2.
论述了潜科学思想方法以及潜科学在科学成果管理及科学人才培养方面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物理系夏宗经副教授所著《科学思想与宗教精神》一书是国内第一部从潜科学角度系统论述科学与宗教关系的专著。这是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潜科学研究所下达给作者的一个课题。该书由“关于科学与宗教的思考;神话:科学的原型;古希腊人的神与科学的理性主义;基督教与近代科学的诞生;道教神仙信仰的潜科学价值;佛教哲学与现代  相似文献   

4.
朱会明 《科技信息》2012,(20):440-440
本文从高校课程教学出发,以概率论教学为例,讨论了潜科学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对概率论的孕育、产生及形成进行了潜科学分析,揭示了其由潜到显的发展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辨能力及独创性思维的能力。  相似文献   

5.
自本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广大学者在自己开辟的“潜科学”研究领域里,精心细作,积极创造,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这些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和高度评价。但是,“潜科学”作为一个新的独立研究领域,尚有许多理论问题需要研究和解决,其理论体系还没有完整的建立起来.为了促进潜科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这里仅就潜科学的含义、研究历程、基本形态、主要特征、产生演进规律、向显科学的转化机制以及什么是潜科学学等几个问题,作以初步的分析,以期引起更广泛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现代生物学及相关自然学科等科学的发展状况,特别是分析了分子生物学和化学、物理学在生物学方面的应用进展。从潜科学角度上探讨原子生物学产生的科学背景和科学思想,从而阐述原子生物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物理学潜科学的教育功能,提出了将潜科学思想与物理教学过程结合起来的环节与具体探作方式。  相似文献   

8.
在对科学知识成果进行潜科学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科学由“潜”到“显”的转化机制,这就成了科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从树立正确的科学成败观,积极开展科学论争,自觉运用科学思想方法,“毛遂自荐”与伯乐扶植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这种转化机制。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潜科学的角度出发,阐释了基本物理常数研究的创造性、反常性、高难性和待定性的潜科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推动和发展潜科学理论的研究,阐明潜科学的研究对象、特点、形态、结构、方法和意义,充分发挥潜科学在揭示科学认识的发展规律,培养创造型人才,发现和培育创造性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学说中的功能,推动科技事业的迅速发展,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潜科  相似文献   

11.
由朱新民、中光甲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兴起的潜科学》是我国第一本阐述“潜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社会意义、研究方法、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书。这本书,忠实地记录了“潜科学”的研究进程,全面地反映了潜科学事业发展的步伐。它的出版,无论对教学,还是对科学研究都必将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对于有志于潜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12.
该文探讨了如何在大学物理实验教学中融入潜科学思想,以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例概述了物理学电磁感应现象由潜到显的进化过程;其次,揭示了物理学实验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潜变进化的创造性、待定性、模糊性、高难性、趋显性等潜科学特征,进而引入到现实教学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员的潜科学意识,激发学员潜能,以达到提高学员素质,强化学员适应能力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为讨论潜科学分析教学思想与大学物理教学的结合,本文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物理教学改革为例,阐述了大学物理教学方法改革的措施及课堂教学模式设计,为利用潜科学分析思想指导大学物理教学的可行性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4.
李兴春 《海峡科学》2012,(3):105-107
潜科学是尚在孕育中的还未成熟的科学胚胎和科学萌芽,潜科学史和科学史一样具有强大的科学普及功能,能够增强科普的通俗性,降低科学的专业门槛;增强科普的趣味性,塑造科学的生动形象;增强科普的启发性,建立科学的试错机制.该文通过4个中国古代海洋潜科学史的例子,进一步说明开发潜科学史的科普功能,有可能取得比传统或“正统”科学史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现活动经历潜科学、由潜到显的中介和显科学三个阶段,依次完 成集约化和社会化两种功能。推动这两种功能完成的认识主体分别是集约化 主体和社会化主体;这两次功能的完成先后引起科学认识的两次相变,把科 学认识发展整体过程划分为与科学发现活动的三个阶段相对应的主观精神、 理性实践和客观知识三个位相。  相似文献   

16.
目前在我国,一个研究美学的热潮已初步形成,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美的讨论不断深入,科学美的讨论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笔者曾写《自然科学中美的旋律》(见1980年第二期《潜科学》)一文对科学美做了简要讨论,尔后周义澄在《论科学美》(1981年第三期《复旦学报》)一文中对科学美作了详细论述。此后不久,就出现了针锋相对的反  相似文献   

17.
中先甲教授于1961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并留校任教.受时任系主任孙念台先生的直接影响,从1978年起他开始从事物理学史的教学与研究.申先甲教授积极耕耘,努力创新.他建设硕士点,创造“潜科学”学,创办《潜科学》杂志,编著出版学术丛书及著作二十余部,为物理学史的学科建设和专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8.
指出在潜科学研究的几个特点,并评述了专著《潜科学与哲学》。  相似文献   

19.
指出了潜科学研究的几个特点,并评述了专著《潜科学与哲学》。  相似文献   

20.
科学模型是现实系统的描述、模仿或抽象。现代科学中,模型有多种形式,人们从不同角度对科学模型进行了分类。按照表示原型运动状态的性质,模型可分为动态模型和静态模型;按照其抽象程度,模型可分为形象模型、模拟模型、数学模型三种类型;此外,根据模型与原型关系的性质及代替原型的方式,模型还可分为抽象模型和具体模型,等等。本文拟从潜科学的角度对科学模型加以分类,并进而探讨科学模型在科学由“潜”到“显”演化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