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班主任,教育犯错学生是常有的事情,常规方法也很多。但学生是一直在“变”的个体,如果我们一味用“老方子”来治病,恐怕对付一些“疑难杂症”不管用,这时我们不妨试试“偏方”。我在长期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有时就会“不按方下药”,本文总结了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曾用到的几个“偏方”。  相似文献   

2.
张洁香 《科技资讯》2006,(33):98-98
作为班主任,教育犯错学生是常有的事情,常规方法也很多。但学生是一直在“变”的个体,如果我们一味用“老方子”来治病,恐怕对付一些“疑难杂症”不管用,这时我们不妨试试“偏方”。我在长期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有时就会“不按方下药”,本文总结了笔者在班主任工作中曾用到的几个“偏方”。  相似文献   

3.
一言时政中国刺激民间投资新政策有望出台为进一步刺激民间投资,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曾培炎于不久前提出了“一放三改”启动民间投资的新政策。所谓“一放”就是放宽投资领域。所谓“三改”是指:一、改善政策环境。取消不利于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二、改善融资渠道。把中小企业作为商业银行主要服务对象;三、改善服务环境。着重于鼓励民间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优”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我国民俗学的复兴 ,在东南沿海的江苏、浙江、上海一带 ,一批民间文 学、民俗学和群众文化工作者 ,立足于吴语地区民间文学、民间文化的采集、整理和研究 ,并以《民间文 艺季刊》为阵地 ,先后围绕“白蛇传传说研究”、“孟姜女传说研究”、“梁祝传说研究”、“吴歌研究”、“新 故事研究”等课题 ,多次组织召开了全国性及国际性研讨会 ,在中国民间文学、民俗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数 年间 ,迅速成长起一个成果累累、个性鲜明的民俗学研究群体。由于这一群体基本上是“吴越学者”研究“吴越文 …  相似文献   

5.
据悉,泰国曼谷以北200公里处的坦军垃波寺,因收容和治疗吸毒者及艾滋病患者而门庭若市、声名大振。该寺的住持是69岁的察蒙长老,他过去是一名警官,在警务生涯中,他接触了大量吸毒贩毒案件,深知毒品的可怕和戒毒的艰难。看破红尘,削发为僧后,他隐居深山古刹,悉心探寻戒毒良方,在广泛收集民间戒毒偏方、验方的基础上,经过多年实验,他终于探寻出一套戒毒方法,成功率在70%以上。几十年来,  相似文献   

6.
“多耶”,意即唱“耶歌”,是广西、贵州、湖南侗族地区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是侗族特有风俗“月也”※的主要项目之一,一般是在集体社交活动场合演唱的。  相似文献   

7.
正网上一直流传着两种"江湖偏方",号称可以有效提高汽车遥控钥匙的遥控范围,那么,这些偏方靠谱吗?关于增加遥控钥匙遥控范围的"江湖偏方",网络中流传最神的偏方有两种,一种是将钥匙放在脑门或头部周围,通过"脑电波"来增强遥控钥匙的信号传输,有效增加遥控范围。另一种则是通过手机通话过程中,远端将钥匙贴合手机,另一头将手机贴合车门,远程可以完成遥控开锁。针对这两种传言,我们进行测试。  相似文献   

8.
“稳投资”要与促进民间投资结合起来。上半年,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42项民间投资实施细则”相继出台。这些细则在社会中的反响如何?给民间资本带来哪些机遇与挑战?本文做一简要梳理与综合点评。  相似文献   

9.
<正> 民间谜语,是民间文学的一个门类。它是民间表现人民智慧、测验人民智慧、培养人民智慧的一种口头语言艺术的特殊形式。藏族民间谜语,古藏语称“德乌”。在现代藏语中,因地区差异,称谓不一。安多藏语称“楷”,西藏口语称“嗄凑”,玉树地区至今仍沿用古名称“德乌”。它是藏族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出来的一束独放异彩的文学奇葩,千百年来,深深植根于藏民族生活沃土之中。不论是宽敞的草原帐房,还是在农村的藏家山庄,每当茶余饭后,或劳动间隙,人们总是爱三三两两,或合伙成群,开  相似文献   

10.
正如在我们伟大的祖国一样,印度尼西亚的民间戏剧也是十分丰富多采的。特别是在爪哇岛,有多种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间戏剧。这里且不谈历史悠久、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皮影”,仅“人戏”就有多种。流传在东爪哇一带的有“鲁德鹿”(Ludruk),流传在中爪哇一带的有“格多柏辣”(Ketoprak),还有一种叫“马达兰达格兰”(DagelanMaturam)。这些剧种不像“哇扬人戏”那样具有宫廷味,而是从民间土生土长出来的。如果可以这样说,“哇扬人戏”有点近乎我国的京戏,那么其他几种剧种就有点近乎评  相似文献   

11.
《天安门诗抄》的出现是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现象。笔者试图从“民间”这一理论视域对此加以考察。本文主要包括如下三大方面:探讨文本的民间立场;着重分析隐藏于文本中的“民间隐形结构”,这主要体现在其中的两种民间文学模式;兼论与文本紧密相关的人物即周恩来的民间形象。  相似文献   

12.
月有阴睛圆缺,人有环肥燕瘦。这是食物最多、最精美的时代,也是最标榜身轻如燕的时代。减肥瘦身工业的商机数以亿计,药品、食谱、减肥计划与偏方也无数;为什么总是减肥失败,何时摆脱反复减肥的“魔咒”?  相似文献   

13.
正○偏方一:鱼胆明目退火鱼胆是有毒的,其中所含的氢氰酸、组织胺等物质会引起胃肠道、心肌以及脑细胞的损害,无论生吞、熟吃或用酒冲服,都容易发生中毒,严重的还将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偏方二:伤口上撒盐能杀菌生理盐水本身并不会杀菌和抗菌,而且自己配置的食盐水并不等于生理盐水,一来无法把握氯化钠浓度,二来食盐中还含有碘、锌等杂质。如果直接把食盐撒在创面,轻则脱水,重则引发高钠血症,甚至休克。○偏方三:石灰治烫伤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各样曾被国家“管制”的民俗逐步重新活跃于民间社会.曾经被当成“四旧”的许多传统文化在现实需要的召唤下得以解禁.国家需要征用曾被当做“迷信”而摒弃的民间活动或仪式,重新“填充”文化内涵.同时,民间社会也需要将国家以象征符号的形式内置到自身文化体系中,借助官方力量来整合资源.由此,一个与官方文化既保持一定距离又保持适当接触的民间文化又活跃在世人面前,我们可以从民俗活动变化中感受到国家的在场,也可以在国家与民间的关系中体察到民间的智慧,国家象征性的出现以及实体性地与民间联结,民俗活动在传统与现实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5.
咸同贵州号军起义并非一次单纯的农民起义或民族战争,而是一次综合了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多种因素在内的民间教门起事。这从三个方面可以得到证明:第一,咸同贵州“号军”的名称乃沿袭历史上民间教门起事的传统而来;第二,咸同贵州号军起义的领导阶层与主干力量皆以民间教门的成员为基础;第三,咸同贵州号军起义以民间教门的“无生老母”信仰和“三期末劫”观念作为思想武器,最终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神权王国。  相似文献   

16.
<正>《串雅》是一部关于走方医的验方汇编.走方医即民间医生.民间医术之始源于战国时期,这个时期不仅有标志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形成的《黄帝内经》的产生,而且涌现出一大批理论和实践经验相当丰富的民间医家,诸如扁鹊的诊法和在各科领域皆得心应手“随俗为变”的高超医术、淳于意的“诊籍”、华佗的外科手术和“五禽戏”以及郭玉、涪翁等独特的医术,都在中华医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战国至东汉时期也是祖国医药学从经验积累阶段上升到理论总结阶段的关键时期.①在一大批杰出民间医家的带动下,祖国医学有了飞速的进展,然而由于这些民间医家(走方医)手执串铃,走村窜巷以招医的医疗方式被人鄙视,其医疗技术一向少有人注意,被封建统治者嗤之为“小道”,因此他们的经验也就很少被历代医家所采纳,但是其中一部分确已被长期的医疗实践所验证.赵学敏正是从弘扬民间医术这一立足点出发,编撰出《串雅》一书的.  相似文献   

17.
“民间外交”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毅副总理所下定义“民间外交”,就其字义来讲,是与“官方外交”相对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它泛指各国人民之间的一切友好往来活动。就狭义而论,它特指那些不代表官方而又具有一定的官方背景的民间往来活动。“民间外交”的主体和对象是那些从事国际活动和交往的“自然人”或“法人”,其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体育等各个领域,其方式有个别接触的、双边的、多边的,甚至可以召开民间国际会议。民间外交一般不代表政府,但又可同对方政府高级官员进行上层交往,也可以同各种行业、各种政治倾向的政党、团体、个人建立联系,甚至深入到基层了解情况,结交朋  相似文献   

18.
柳永是北宋初期词坛一名著名庶族词人。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深得广大市民喜爱、在市井歌楼广为传唱的词作。他大量吸收蕴藏在民间的艺术养分,创新词曲。他的词作语言通俗、曲调流畅,琅琅上口,在当时民间广为流传,在那个时代形成一股强劲的“柳永热”。这股“热旋风”的形成是宋初社会文化转型的产物,和柳永自身一生的境遇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同时是他适应文化市场的需求,重视市民文化消费水平及其心理对词传播影响的结果。“柳永热”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走近于庆成     
①于庆成的雕塑,我在一些报刊杂志上见过,也在他的雕塑专集和电视节目里见过,虽然印象强烈,终因印刷粗糙,或镜头变化太快,难现庐山真面目,看后只好沿着各媒体的说法,糊里糊涂地也认为他搞的就是传统概念中的民间工艺,因为他是人称的“世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嘛。后来又觉得不对劲,这不对劲有二: 一“民间工艺美术”及宫廷艺术相对而生的概念,它本指流落在民间的艺人以美术表示倾注人生问题的形式,“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是指流落在  相似文献   

20.
清代皇帝正月初一必去堂子祭天的习俗,是清史上的重大问题,有关专家对堂子背后祭祀进行很多探讨,丰富了我们对于堂子的认识。另外一方面,堂子在民间俗称“邓将军庙”,从清代顺治年间开始,民间即对堂子所祀何人猜疑不断,清廷从来不公开堂子祭祀的内情,更加剧这种民间谣言的传播。清代康熙年间以来,民间一直谣传三种说法,一则认为堂子祭祀为成化年间明朝辽东指挥使邓佐;二是认为堂子祭祀是万历朝副总兵邓子龙,孟森先生在《清代堂子所祀邓将军考》1的考证出堂子祭祀的对象为“邓佐”;三是认为是明万历名将刘綎,化名邓子龙,众说纷纭。因而本文将对民间传说祭祀“邓将军”的现象进行分析,并结合他们出现的背景,分析“邓将军庙”说法的起源、成因以及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