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以洗衣粉悬浮液为对象,先后进行了气体分布板开直孔和开斜孔的流化干燥实验。通过测定干燥器的流体力学特性曲线,以及在相同进料量、进风温度、进风速度或惰性粒子直径条件下的体积传热系数曲线和热效率曲线,考察和分析了气体分布板两种不同的开孔结构对干燥器流体力学和传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气体分布板开斜孔的床内气流阻力要高于开直孔的气流阻力,但其体积传热系数和热效率相对较高,即斜孔较直孔更加有利于床内传热。在此基础上,对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的生产调节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针对气体分布板开直孔的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以洗衣粉悬浮液为对象,考察了进风速度、惰性粒子直径、进料体积流量、物料初始质量分数、进风温度和静床高对干燥强度的影响,并与气体分布板开斜孔的干燥器干燥强度进行了初步比较。结果表明:适当提高进风速度、进料体积流量、进风温度、静床高,或将气体分布板的孔道由直孔改为斜孔,干燥器的干燥强度将增大;相反,若提高惰性粒子直径或物料初始质量分数,则干燥器的干燥强度将减小。在此基础上,结合因次分析法,建立了用于计算干燥强度的准数关联模型。  相似文献   

3.
滞留率是确定流化干燥死床点的重要参数。针对气体分布板开直孔和开斜孔的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以洗衣粉悬浮液为对象,考查了进料量、惰性粒子直径、进风温度、静床高、进风速度以及物料初始浓度对干燥器滞留率的影响,分析了气体分布板开直孔和开斜孔时干燥器滞留率的大小,并以气体分布板开斜孔为例,测定了干燥器的生产能力与板开孔率之间的关系曲线。结果表明,滞留率随进料量和物料初始浓度的提高而增大,随惰性粒子直径、进风温度、静床高和进风速度的提高而减小;若将气体分布板的孔道由直孔改为斜孔,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板的开孔率,可有效降低干燥器的滞留率,提高干燥器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4.
在125mm的惰性粒子喷动流化床内对冷冻融解的氢氧化铝污泥进行了低温干燥实验研究,考察了惰性粒子大小、污泥加料量与惰性粒子质量比、惰性粒子静床高与床径比、表观流化气速与喷动气速之比等因素对污泥湿含量随时间变化快慢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研究的范围内,较适宜的工艺条件为:惰性粒子(玻璃珠)粒径为1.43mm,污泥加料量与惰性粒子质量比不大于0.5,惰性粒子床层的高径比为1.4,表观流化气速与喷动气速之比为1∶4.这是由惰性粒子喷动流化床的流动特性及粘性物料的干燥机理决定.  相似文献   

5.
从介质粒子流化床干燥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出发,利用有关文献所提供的数学模型,对介质粒子流化床干燥器在乳粉加工中的使用进行初步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为提升惰性粒子流化床的生产效率,在传统平板直孔及改良的斜孔气分板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加工了一种具有波纹板面结构的新型气分板。以洗衣粉悬浮液为模型体系,通过实测干燥强度随进风速率、进风温度、惰性粒子直径、进料体积流量及惰性粒子静床高等参量的变化曲线,考察分析了该新型气分板的生产操作性能。结果发现:在相同的操作工况下,与装载斜孔气分板时相比,装载该新型波纹气分板时的设备操作压降增加了6%~10%,干燥强度指标提高了15%~30%,生产效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7.
离心流化床干燥器中传热传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不同操作条件下对离心流化床干燥器中湿物料的干燥过程进行了间歇实验研究,测定了气流入口、出口和床层温度以及物料湿含量时间的变化,分析了表观气速、颗粒直径、床层厚度、床体转速和物料初始湿含量对干燥过程的影响,获得了离心流化床干燥过程中传热和传质准则方程。  相似文献   

8.
在已开始的流化床、振动流化床干燥器的基础上,提出并实现了物料S型流动的固定流化床工艺,研制开发了S型流动连续式固定流化床干燥器,应用于氯化聚乙烯(CPE)波饼的干燥,取得了成功突破;就CPE的干燥特点、连续式固定流化床干燥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得到CPE流化床干燥的最佳工艺参数:流化速度为0.8-1.0m/s,流化板的开孔率为4%-9%,4个室的干燥温度分别为125、115、80、70℃。  相似文献   

9.
基于流化床干燥理论,采用热风循环充分的电热烘箱作为干燥器,对小麦进行了一系列的薄层干燥实验研究,模拟小麦流态化干燥过程,总结出适用于流化床小麦干燥时间预测的经验回归公式.开发了热泵流化床谷物干燥实验系统,并将小麦干燥的经验回归公式应用于此实验台的干燥实验过程.结果表明,小麦干燥经验回归式可用于预测小麦在流态化条件下的干燥时间,所开发的热泵流化床谷物干燥装置经济性合理,有市场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提高稻壳热解气的质量,需要对稻壳进行干燥预处理。在综合分析热风干燥原理的基础上,利用稻壳热解炉排出的高温烟气作为热风源,设计了一种稻壳高温烟气干燥系统,对其中的干燥器进行了结构设计,采用高温烟气与稻壳逆流的干燥方式,在干燥器中设置了扰动装置,减缓了稻壳下落的速度,在干燥器进出口分别设置了温度传感器,对干燥过程进行监控。选取了稻壳和高温烟气的进出口温度以及稻壳下落速度等参数,确定了干燥器的结构尺寸和操作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处理量情况下,本干燥系统减小了干燥器的纵向尺寸,降低了高温烟气的流速,从而可降低干燥器的安装要求,减少干燥器的热损,提高干燥系统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双组分颗粒系统流化特性的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Ф129mm的有机玻璃流化床中,对玉米芯、木屑和稻壳的流化特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试验研究,并对流化床炉渣和河砂两种不同粒径的惰性粒子的加入进行了对比试验,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双组分混合颗粒系统的最小流化速度的经验公式.试验结果表明,惰性粒子的加入量应多于20%(质量分数),惰性粒子与生物质在粒径比较相近的情况下,经验公式计算所得的最小流化速度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高效喷动床干燥器来提高菌糠的干燥效果,并讨论了喷动床干燥器中床层高度的最小喷动速度,床层最大压降的影响,物料的干燥时间和入气温度对干燥的影响,确定了干燥装置的适宜操作条件。  相似文献   

13.
旋流压力式喷嘴低压喷淋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自来水为喷淋介质,对旋流压力式喷嘴低压喷淋特性进行试验研究.分析喷嘴流量和喷孔直径对喷淋角、液滴Sauter平均直径(SMD)的影响规律,研究旋流压力式喷嘴喷淋液滴尺寸分布、喷淋介质径向通量分布及喷淋周相均匀度.结果表明,喷嘴流量越大,喷淋角越大,液滴尺寸越小;喷孔直径增加,喷淋角和液滴尺寸均增大.低压喷淋液滴SMD集中在250~550μm之间,属于大颗粒,得出计算液滴SMD的关联式.喷淋通量在中心最大,喷嘴流量增大,边缘区喷淋通量逐渐增加,介质喷淋周相均匀性较好.实验结果可以为旋流压力式喷嘴,以及惰性粒子流化床干燥器的设计和改进,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4.
气流干燥器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最优化技术进行气流干燥过程分析与干燥器优化设计。提出能耗最低的空气预热温度、入口气速、固气负荷比等最优操作条件.以干燥器直径、高度、预热温度、气体速度及气固比5个因素、5个水平的正交实验,进行计算机模拟,实现了干燥器尺寸设计与操作条件的同时优化,并得到各因素对干燥过程能耗、热效率、物料处理量与终湿含量等技术经济目标的显著性影响顺序.  相似文献   

15.
对脉冲气流干燥器在粉煤灰烘干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结合理论设计和数值模拟对粉煤灰颗粒在脉冲气流干燥器中的干燥过程进行分析。设计了适用于粉煤灰颗粒的脉冲气流干燥器,并利用Fluent 14.0软件模拟其干燥过程。结果显示:颗粒湿含量变化情况与理论计算相一致,每管段的颗粒湿含量下降速度都由大变小,颗粒终湿含量满足干燥要求;不同位置射入的颗粒轨迹不尽相同,但其在干燥器中的停留时间基本相同,保证了颗粒干燥的均匀性;较大粒径颗粒受内部传热速度较慢的影响,干燥效果较差,且干燥器中的压降随粒径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马弗炉内以及循环流化床内对单元垃圾(土豆块)进行干燥试验,分别获得了其在炉内的干燥特性曲线.试验结果显示,在马弗炉内低温区干燥温度对垃圾干燥过程的影响较大;在同一干燥温度下,随着垃圾厚度的增加,干燥时间近似呈指数形式增加;在干燥的大部分阶段,土豆块内温度随含湿量减少呈逐渐上升趋势.在循环流化床内,土豆块的整个干燥过程中只有降速段,而不存在恒速段和初始段,垃圾厚度对干燥过程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三维粒子动态分析仪(PDA)测量了流化床冷态模型中的三维粒子速度,测量了循环流化床内的湍流能量,也对粒子的轴向空隙率进行了测量.实验结果证明了循环床的环一核流动结构的存在,也对循环流化床的气动力特性提供了有价值的数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石灰乳悬浊液同二氧化碳进行碳酸化反应的机理,对连续喷雾式碳化法和间歇鼓泡式碳化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连续喷雾式碳化新工艺具有效率高、生产能力大、操作稳定、易于实现碳化率、产品晶形及粒度控制等特点,有利于碳酸钙产品向着系列化、超微细化、表面改性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气固流化床乳化相中颗粒群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建立了颗粒间的辐射换热模型,比较了不同颗粒直径、不同床层温度水平及不同流化工况下颗粒间辐射换热与通过气膜导热份额的大小,并预测了流化床反应器中反应颗粒与惰性床料之间的温差,对于流化床反应器选择合理的运行工况和进行操作参数优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气固流化床颗粒间辐射换热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气固流化床乳化相中颗粒群结构的进一步认识,建立了颗粒间的辐射换热模型,比较了不同颗粒直径、不同床层温度水平及不同流化工况下颗粒间辐射换热与通过气膜导热份额的大小,并预测了流化床反应器中反应颗粒与惰性床料之间的温差,对于流化床反应器选择合理的运行工况和进行了操作参数优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