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时至今日,冷战时期形成的、以美国为主导的一系列双边军事同盟仍在东亚地区安全中发挥着实质性作用,最为突出的就是美日同盟和美韩同盟。二战后,美日同盟一直是美国东亚同盟体系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美国东亚政策的基石。而美韩同盟则是美国双边同盟体系中合作水平最高的同盟。在统一  相似文献   

2.
日关同盟无疑是战后日本安全与繁荣的根基,也无疑是未来东亚地区最重要的同盟关系。面对9.11事件以后的新形势,需调整同盟的职责分担,以巩固同盟间的信赖关系。2008年到2010年间,东亚主要国家将完成政权更迭。新政权将超越意识形态,以追求国家利益为中心。日本必须努力让美国国民认识到,危急时刻保卫日本符合关国自身的国家利益。考虑到美国下一届政府可能将政策重心从伊拉克转向阿富汗,日本应当在伊拉克、  相似文献   

3.
特朗普执政四年所推行的“美国第一”政策使美国的同盟体系一度遭受冲击,各路盟友同美国的距离不同程度地有所疏远。拜登上台后,重视同盟体系在维护美国全球地位、巩固西方价值观以及遏制战略对手方面的作用,加紧重塑、再造同盟体系。  相似文献   

4.
2 0世纪 80年代末 90年代初 ,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 ,日美同盟共同遏制的对象消失了 ,日美经贸摩擦的加剧使同盟处于一种“漂流”状态。 90年代中期 ,美国经济恢复了景气 ,日本“泡沫经济”破灭 ,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日美两国从自身的对外战略利益出发 ,决定强化安全同盟。 1995年美国的《东亚战略报告》和日本的新《防卫计划大纲》为强化同盟铺设了轨道。 1996年发表的《日美安全保障联合宣言》和 1997年出台的新《日美防卫合作指导方针》以及 1999年日本国会通过的有关新指针的三个相关法案 ,使得日美同盟体制从此发生质变 ,日美强化安全同盟的跨世纪工程在历时三年后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5.
<正>1月14日,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在年度记者招待会上谈到俄日关系时指出,日美同盟对俄日关系产生消极影响。他说,美国在其战略文件中将俄罗斯与中国称作对手,而日美是同盟关系,美军就有权在日领土上用兵,如果美国的中短程导弹计划部署在日本,就是对俄罗斯安全的威胁。正如拉夫罗夫所言,俄罗斯独立30年来,美日同盟的强化以及机制不断加强的美国“印太战略”,使俄日构建相互关系受到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以独特的中国因素视角,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泰同盟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及其面临的新挑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分析。在安全防御同盟关系的基础上,美泰同盟在军事、政治方面展开紧密合作。美国由此获得了介入泰国国内事务的机会,从而保障了其在东南亚的各项利益;泰国在美国军事力量的庇护下,获得了一定掌控对内事务和对外事务的自主权。泰国2006年国内政治危机和中国近年来在东南亚影响力的扩大,使美泰同盟面临挑战,美泰同盟出现裂痕。由于挑战未触动关泰同盟的基础,美泰同盟不会有根本改变,但中国因素对美泰同盟未来发展的影响值得关注,即泰国会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采取骑墙战略,从中获益。  相似文献   

7.
同盟关系是国家间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美国与泰国的同盟关系以安全防务为基础,逐渐发展到双边经贸、文化、军事等层面,两国每年开展联合军事演习,美国向泰国提供军事援助,泰国则为美国提供军事基地。长期以来,美泰同盟虽然历经波折,但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章迪禹 《世界知识》2012,(19):64-65
在国际关系的历史上,"同盟"二字可能是出镜率最高的词汇之一,而在当今世界,北约等同盟组织依旧影响乃至主宰着部分地区和国家的命运。在中国周边,以美国为首的军事同盟更是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中国的对外政策乃至国家安全。在近期中日钓鱼岛对抗的背后,美日同盟就是一个挥之不去的影子。/emaginIchina  相似文献   

9.
丁翌 《科技信息》2010,(21):I0172-I0172,I0111
战后,东亚局势的急剧变化凸显了日本的战略价值,美国对日政策从打击、限制转变为支持和扶植,从而使日本成为美国对亚洲大陆实施遏制的冷战前沿。与此同时,日本审时度势,接受了“美主日从”的同盟关系,奉行对美“一边倒”的外交路线。美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的崛起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10.
马龙哲 《科技信息》2009,(29):I0119-I0119
中苏同盟是冷战初期,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同盟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对同盟关系。长期以来,学界认为是苏共二十大,由于对斯大林的评价产生的分歧使中苏同盟关系产生裂痕。在此之后赫鲁晓夫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引发了“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事件,最终导致了中苏同盟关系破裂。本文从分析个人因素和国家因素在解释中苏同盟破裂的欠缺和不足入手,从而解析中苏同盟破裂的国际因素。  相似文献   

11.
冷战结束之后,美日同盟随着国际格局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以遏制、围堵中国为核心内容成为美日同盟的战略目标.这势必触及了中国的核心利益,攸关中国的国家安全.然而,由于美日两国的利益冲突、海洋战略碰撞、文化差异、世界格局以及中国的发展变化,导致美日同盟内部存在着诸多矛盾.因此,中国应抓住机遇,妥善处理中美、中日关系.  相似文献   

12.
2006年,时任日本内阁官方长官的安倍晋三在其著作《走向美丽之国》中提出了"四国同盟"的战略构想。安倍晋三的"四国同盟"战略构想是指在亚太地区构建一个由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印度四个所谓民主国家共同建立的战略同盟。这一同盟具有明显的针对中国的意图,而日本也寄希望于该同盟能够提高其在亚太地区的国际地位。该文从该战略的主要内容和所牵扯到的大国博弈角度出发,就该战略构想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韩国是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之一,其重要性在亚洲可能仅次于日本,双方在冷战时期建立了所谓“血盟”关系。但近一个时期,两国同盟关系出现了不和谐音调,特别是在朝核问题、台湾问题上,韩国有意无意地与美国拉开了距离。维持了半个多世纪的美韩同盟将走向何方?战略上:结盟制  相似文献   

14.
正习近平主席最近倡导,推动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更大发展,培育共同而非排他的朋友圈。笔者以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淡化同盟体系。亚太地区存在着两种不同的安全体系。以中国为代表的多边安全体系,主张参与方都是平等友好的,不赞成美国建立的双边同盟体系,认为它们是冷战的残留产物,但基于现实考虑,同意"兼容"美国双边同盟关系的存在,不挑战美国制定的国际规则。美国则坚持双边同盟合作体系,强调  相似文献   

15.
外刊概要     
<正>美军基地消失之日石破茂(日本众议院议员,前防卫大臣)因普天间机场搬迁问题,日美同盟的前景令人担忧。长久以来日本得益于日美同盟,美国在日本保留军事基地符合日美两国利益。驻日美军基地问题的症结在于日美同盟的不对称性。《日美安保条约》规定:日本遭到攻击时,美国必须保卫日本;美国遭到攻击时,日本不承担保卫美国的义务,日本所担负的义务是为  相似文献   

16.
在参加侵越战争的美国盟国中,以韩国卷入最早、最深。韩国以出兵为契机,力图避免对日本的过度依附,与此同时,韩国的对北战略由"胜共统一"替代武力统一,表明韩国政府开始把工作重心从意识形态斗争转向务实的国家经济建设方面。通过越南战争,韩国摆脱了单方面的对美依附和在经济上附属日本的状态,基本实现了富国强兵的梦想,但并未实现政治自由化和半岛统一。而且,越战并未使美韩同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东北亚一直是地区安全形势最为严峻复杂的地区之一,域内国家间信任程度较低,难以走出安全困境。现阶段该地区以中美两国走向战略竞争和半岛局势周期性变化为基本特点。日本近年来深度参与东北亚安全事务,在安全理念、制度建设和议题管控三方面均有体现,其目的是争取实现“普通国家”的目标。但因历史因素所致,日本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动向受制于实力和意愿两个因素,其中实力的制约来自国内政治的掣肘,意愿的制约既有周边国家难以互构共有理解,也有中美动态博弈背景下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8.
张越  万劲波  李雅婷 《创新科技》2021,21(11):85-92
当前国际秩序面临深度调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与科技竞争格局正加速重构.美国政府采取多项举措加强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控制,以形成其在国际战略格局中的优先地位和有效卡位,保障其在国际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竞争优势.首先,从国家供应链战略、供应链法规/政策、供应链标准/指南3个层面系统梳理了美国保障其国家供应链安全的框架,详细剖析了美国供应链安全评估体系.其次,分析了美国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限制性举措,总结出三点主要特征:①依托高技术产品技术封锁,加大对中国的战略竞争筹码;②严格审查中国资本在美投资收购项目,打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③阻碍中国参与国际准则与标准制定,意图"规锁"中国.再次,对美国未来可能对我国实施的限制性举措进行了前瞻研判:①美国未来将进一步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情况进行系统评估,开展有针对性的打压;②进一步加强与盟国合作,构建排挤中国的"包围圈";③在关键领域对中国"精准脱钩",寻求多元化关键供应链渠道;④对关键领域人才的流动进行严格限制.最后,提出我国的四点应对策略:①定期全面评估供应链存在的风险与脆弱性;②推动我国产业链布局从遵守适应国际规则向协商制定规则转变;③加快出台国家技术安全管理清单制度;④推动战略性产业和未来产业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突破.  相似文献   

19.
第二次柏林危机一开始,联邦德国与美国的分歧便暴露出来,在是否承认东德、德国重新统一的方式这两个重大的原则性问题上,美国的动摇让联邦德国感到不安。虽然在联邦德国的敦促下,美国最终回到了一贯的立场上,但联邦德国对美国的怀疑却从此扎下了根。第二次柏林危机初期德美之间的分歧表明,同盟体系内部会持续地进行讨价还价,各方都会仔细权衡风险和收益,以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0.
《科技智囊》2007,(9):91-91
1.8月3日,日本共同社报道,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的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上,日本外交官大力展开游说行动,希望在亚太地区组建新的战略对话机制,并和美国.澳大利亚.印度三国在马尼拉举行局长级磋商。对于日本积极推动的“四国战略同盟”,澳大利亚和印度态度消极,四国间的下一轮磋商连日期都未能敲定。共同社分析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