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晓芳  殷罡  丁隆 《世界知识》2012,(15):14-15
"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易卜生在《玩偶之家》中遗留给世人的经久未衰的这个命题,如今放在剧变狂潮后的中东同样适用。任何一场革命,或者说更改甚至抛弃原有制度和秩序的变革,毫无疑问都是令人热血沸腾、意气昂扬的,给予人无穷希望,同时又使人抱持焦虑问号,但只有革命之后的安排抑或选择,才能够将持续了近两年的"阿拉伯之春"推向高潮。  相似文献   

2.
笔者以为娜拉走后能做一个独立自尊的人,因为:其一,娜拉有强烈的追求男女平等地位的思想、自尊自重的人格,其二,娜拉有外柔内刚的性格,有忍受辛劳、挣钱独立生活的实际能力;其三,林丹太太暗示了娜拉出走后能成功地做一个独立自尊的人;最后,妇女解放在挪威已有良好的气候和土壤,为娜拉提供了较为良好妁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3.
易卜生的《玩偶之家》以娜拉离家出走而提出了妇女的社会问题.娜拉走后到底怎样?长期以来引起人们深深思考.为此,鲁迅于1923年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以《娜拉走后怎能样?》为题发表演讲,指出在尚未取得独立的经济权的娜拉实在只有两条路:一是"回来",二是"堕落".但实质上娜拉出走前已潜藏着独立意识和具有战胜生活困难的坚强意志,因而娜拉走后既不会"回来",也不会"堕落";而将以一个独立的人的形象傲立于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4.
“娜拉出走”是20世纪女性解放的共名,在本土化过程中出现了思想移位和文化修正。子君、林道静、李双双作为不同时期的女性解放的模式,呈现出追求爱情、追求革命、追求社会价值的多元话语,见证了中国现代女性解放的轨迹。回眸,有助于女性解放的文化思考,有益于文学批评的现代重建。  相似文献   

5.
1923年12月26日晚,鲁迅先生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文艺会以《娜拉出走之后》为题做过一个演讲,后人把这个演讲的标题做了延伸,泛指一些跨过了某些历史与人生门槛之后所产生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阿拉伯之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中东国家民众的第三次意识觉醒,其直接后果就是维系中东地区国家半个世纪之久的基本政治架构土崩瓦解.与国家政治变革相联系,中东地区的国际关系必然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旧的结构崩解并不意味着新的结构能够应运而“生”,这个“生”不仅仅指产生,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指生存、存续.从目前看,至少有三大“不确定性”让人困扰.  相似文献   

7.
“娜拉”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中,作为被书写的叛逆者,与易卜生的“娜拉”原型产生了疏离,形成了中国化的“娜拉”系列。中国特有的土壤孕育了“娜拉”形象.形成了中国经典性类型。“娜拉”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的构建中发生着嬗变,并在男女作家笔下有着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在突尼斯“茉莉花革命”和埃及“莲花革命”分别推翻本·阿里和穆巴拉克之后,苏丹总统巴希尔宣布不再谋求总统连任。巴希尔称得上是一位强人,虽然他在世界上的名声和在中东地区事务中的影响力远不及穆巴拉克,但执政能力和水平还是具备的。他这样做,显然是为了避免步突尼斯和埃及两国元首的后尘。  相似文献   

9.
《玩偶之家》的娜拉一直以来是妇女觉醒与解放的代名词,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在一定意义上呈现了一个出走后的娜拉。文章侧重这两个人物形象的比较研究,剖析当时的社会制度与人性善恶,进而结合其他文学文本中的女性形象探寻妇女解放的根本路径,阐明对觉醒的女性而言,自由不在于走或留,而在于是否有走或留的权利。  相似文献   

10.
易卜生     
“玩偶家庭”被介紹到中国以后,“娜拉出走”的問題曾經是我們許許多多文章和座談的題目。这可以說明挪威大戏剧家易卜生的著作在中国引起的反响有多么广大深远。自从五四运动以后,易卜生的一些“社会問題剧”被陆續介紹到中国來,各地剧团和学校曾經不止一次地排演了“玩偶家庭”、“人民公敌”、“群鬼”、“野鴨”等等。在这些现实主义的作品里,易卜生大声疾呼地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問題,如在資本主义制度下妇女如何亟待解放、婚姻制度如何不合理、“社会栋梁”们如何伪善……。他無情地揭露  相似文献   

11.
一年多来,苏联在中东、特别是在波斯湾和红海地区恣意渗透扩张,引起了西方的极大震动。西方国家的许多战略分析家认为,俄国人在这个供应西方石油的主要产地、欧洲的重要侧翼开刀,已使西方世界面临着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危险的”、“战略性的威胁”。熊爪伸到“世界油库”去年四月,苏联在阿富汗策动政变,进而把熊爪伸向中东油田。两个月之后,它又  相似文献   

12.
鲁迅先生一生致力于对中国人灵魂的冷峻剖析和人的命运、价值、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中国妇女问题也给予了深切关注。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提出了妇女解放和妇女地位的问题,因其与中国当时“五四”思想解放运动中妇女问题的契合,而倍受注目。1923年12月26日鲁迅在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作了题为《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文中提出了娜拉走后的两条出路:堕落或回来。但在其后出版的小说集《彷徨》中对祥林嫂、子君、爱姑等“在无爱的人间死灭了”的悲剧命运的描述,却让人们意识到在当时的中国,娜拉的这两条路都是走不通的。  相似文献   

13.
社交网络:“中东波”的有力“助推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岚 《世界知识》2011,(9):54-56
2010年底以来,西亚北非地区持续动荡,突尼斯、埃及政权突变,利比亚陷入战争泥潭,叙利亚、巴林和沙特等国民众示威不断。以睑谱(Facebook)、推特(Twitter)为代表的社交网站在此轮“中东波”的酝酿、发生和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因此西方普遍冠之以“社交网络革命”、“脸谱革命”或“维基革命”等名称。  相似文献   

14.
自2010年底阿拉伯大变局发生以来,国际舆论尤其是西方媒体将这场以推翻现政权为目标、以民众抗议浪潮和反对派夺权为表现形式的地区性运动定性为“民主革命”,并冠以“阿拉伯之春”的美誉,同时认为这场革命正在终结中东不适合民主发展的“阿拉伯例外论”,其历史意义可与20年前东欧剧变和柏林墙倒塌相媲美. 但是,随着突尼斯、埃及、利比亚等国的政治与经济重建陷入困境,叙利亚危机和伊朗危机久拖不决,伴随着无法控制的暴力、动荡抑或还有日益迫近的战争,以发展民主、改善民生为主题的“阿拉伯之春”似乎已渐行渐远.从某种程度上说,“阿拉伯之春”已经蜕变为各种势力进行地缘政治博弈的舞台.不管新一幕中东地缘政治厮杀的结局如何,浪漫开场的“阿拉伯之春”注定难逃悲剧收场的中东政治宿命.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中东正在经历冷战结束以来规模最大、冲击最广、影响最深的大变局。22个阿拉伯国家中有20个相继迅速陷入程度不同的动荡,突尼斯和埃及政府发生更替,利比亚的危险局势未定,也门和巴林等国的走向备受关注。美国从1991年海湾战争之后开始独步中东,9.11事件之后更是开始改造中东,范围扩展至包括阿富汗和巴基斯坦在内的“大中东”地区。  相似文献   

16.
崇拜娜拉,争当赛金.花。钻进革命露峥嵘,施展吕堆才华。只望登基称霸,怎奈人民讨伐。现出精生白骨,笑传海角天涯。江青自白(清平乐)@木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子君与娜拉悲剧形象之比较,探讨了子君与娜拉形象的同和异,从而确定了子君形象是娜拉的影响性再现.  相似文献   

18.
随着英法侵略者在埃及的失败,美国企图夺取苏伊士运河并进而控制中东的阴谋愈来愈明显了。早在英法被迫宣布立即撤兵的同一天(去年12月3日),美国国务院就急忙发表声明说,“联合国和有关国家应当立即注意中东的基本问题”,美国决心通过联合国促使中东的“长期冲突得到永久性的解决”。三天之后,美国副总统尼克松又发表了关于中东政策的长篇演说,主张“把美国和联合国在道义上、外交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的力量动员起来使中东的长远目标得以实现”。他并且说英法撤兵是把“维护中东未来和平的责任交给联合国紧急部队来承担”。美国为什么这样强调联合国和联合国紧急部队呢?它所谓的长远目标、基本问题是什么呢?总的说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林东晓 《世界知识》2013,(14):11-11
【英】《中东》2013年6月 哈桑·鲁哈尼.1948年11月出生于伊朗塞姆南省索尔赫市。1972年毕业于德黑兰大学法律系.后获英国格拉斯哥喀里多尼亚大学法学硕士。青年鲁哈尼就是个“革命斗士”.是霍梅尼的忠实“粉丝”。  相似文献   

20.
无论在中国现代思想史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娜拉”都是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本文分析《玩偶之家》在跨语际过程中的翻译的政治和接受的可能,试图回答“娜拉”成为文化偶像的原因。在五四启蒙话语中,《玩偶之家》反思现代性的面相,被对于现代性的渴望与设计所遮蔽并且替代了。“现代”的诱惑与诉求,已经内在于《玩偶之家》翻译和阐释的文化规划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