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亦"甲骨文作■、"夜"甲骨文作■,"腋"字在甲骨文未见。从隶变和形声造字法来看,"亦"是"腋"的本字,为指事字,"夜"是从夕亦声的形声字,副词"亦"为"本无其字"的假借字。"腋"字出现在隶变时期,从汉字分化理论来看,表"胳肢窝"义的"腋"字为"从肉亦声"构形的形声字,但隶变后的"月"与"肉"书写形式相混,古文中"夕"与"月"字皆从月象形,故"从肉亦声"构形与"从夕亦声"构形相似。从文字构形避让原则考虑,后来才造出"从月(肉)夜声"的后起字"腋"。  相似文献   

2.
始见于明代的"扯淡"一词文献习见,其中"淡"当为"诞"。"胡说"义是"扯淡"的引申义,该义来自"扯"的"闲谈"义和"诞"的"虚妄不实的言论"义。"拉"与"扯"语义相近,且有着相似的引申路径,所不同的是,"扯"已引申出"胡说"、"瞎说"义,而"拉"却没有。  相似文献   

3.
当前人们称由"反质子"和"反电子"等"反粒子"构成的物质为"反物质"。然而,这些"反"字开头的东西,不是逻辑错误,就是不存在。在对物质进行分类和命名时,应遵循在大类名词之前加特征词的命名方法。应将"反物质"更名为"异构物质"。  相似文献   

4.
正小明在西华街一公厕门口看到,"请文明如厕"四个字被市民改成了"请文明入厕"。"如厕"与"入厕"到底应该是哪个?小明心里十分疑惑。的确,很多收费公厕门前有的写的是"入厕5毛"、有的摆放的是"如厕5角"的牌子。那么,到底是"入厕"还是"如厕"呢?"如厕"与"入厕"到底哪个正确?且看"如"读"",本义是随从,旧时以女嫁为从人,所以"如"是女、口结构,在"如厕"一词中是到、往的意思。故"如厕"一词是到厕所,往厕所的意思。"入"读"",独体字,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故"入厕"一词是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对《吕氏春秋新校释》所释《大乐》篇之"两仪"提出质疑,并表达己见,进而强调一种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文献的态度。首先,"两仪"指天地物质形态之容貌,《大乐》不言"天地"而言"两仪",是要将"两仪"之"两"与"太一"之"一"相对。"一"在万物造化时指"太一",而"一"又可以为用,以"一"为用时其义指"不易",则"一"象征不变,而与"一"相对之"两"象征变。《大乐》所言"一也者制令,两也者从听"可在郑玄论"易"之三名中得到深刻解释。其次,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历史文献,欲正确理解其内容尤其是理解起来有歧义的内容,则应对文本内容做逐字、逐词、逐句的考证、分析,以此为基础方能对文本作出合乎历史的正确解读。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以人为本"当前主要有四种理解。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民群众",是从政治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少数人"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全体公民",是从法律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部分公民"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人类",是从人类共同利益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自然"和"物"范畴;把"以人为本"中的"人"理解为"具体的个体的人",是从工作落实视角而言的,针对的是理论层面抽象的"人"范畴。应在特定的范围内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超出其特定适应范围便容易导致对其中的"人"的误读。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无疑应当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而学界所作的拓展性理解则是适应于特定范围、解决特定问题的。  相似文献   

7.
网络党建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坚持"交互性"与"单向性"、"一元性"与"多样性"、"政治性"与"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对于搞好网络党建,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牢牢把握党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全国各地说话都有忌讳。北方忌醋。因为"醋"与"错"音近。吃饭的时候,问人家"吃不吃醋",就更是会引起误会。结果北方一些地区(如山西)便干脆管醋叫"忌讳"。粤语忌肝,因为"肝"和"干"同音,结果猪肝叫猪润,鸡肝叫鸡润,豆腐干叫豆润。吴语忌药,结果吃药叫"吃茶",真正的茶则叫"茶叶茶"。上海话甚至忌"鹅",因为"鹅"与"我"同音,弄不好"杀鹅"就成了"杀我",所以上海人把鹅叫做"白乌龟"。  相似文献   

9.
本文提出了"爱教育"、"爱人"、"爱智慧"是"大爱"的内涵。分析了"爱"是教育的灵根,是道;"大爱"则是"道"中之"大道"。指出了"大爱"统领着大学精神,是现代大学功能的核心力量。  相似文献   

10.
墨辩与亚里斯多德推理样式的体系类同点何在,是一个困扰中国古典哲学,亦即中国古典法哲学研究的难题。以《墨经》首章为研究对象,通过"成"式推理及其理论基础的概述,对"故"、"所"、"得"、"而"、"後"考释,以陈列"成"式推理的步子,并论述"成"式推理的特点与价值。上篇主要论述"成"式理论基础与推理步子。  相似文献   

11.
羊年话羊     
<正>2015年是中国农历的乙未年,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羊年"。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羊往往被人们视为美好兴旺、吉祥瑞兆的象征。在汉字中,很多吉意的字眼都与"羊"有关,比如在我国古时"羊"与"祥"是相通的,在古代器物上,一般"祥"铭都写成"羊",表示吉祥如意,象征兴旺发达。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羊部》云:"羊,祥也。从羊,象头角足尾之形"。而《示部》"祥"下说:"福也。从示羊声,一日善。"由此可见,在我国古代人民心目中,"羊"不啻是"吉祥福善"的语源和字根。  相似文献   

12.
 动力电池安全性是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应用过程中,各方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本文阐述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车用电源系统的安全性问题及其有效的解决方案。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问题主要分为3个层次,即"演变"、"触发"和"扩展"。"演变"是指动力电池安全性事故发生之前,故障可能经历了长期的演化过程;"触发"是"演变"过程的转折点,也可以是突发情况破坏了动力电池系统,并导致安全性事故。阐述了锂离子动力电池热失控"触发"的机理,对于不同种类的热失控触发形式进行了分析。在动力电池安全性事故"触发"问题上,最为核心的问题是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热失控。热失控"触发"发生后,应防止热失控"扩展"的发生。论述了热失控"扩展"过程的机理,以便于提出更加合理的安全性设计方案,防范热失控"扩展"的发生,降低安全性事故造成的损害程度。基于热失控"演变"、"触发"与"扩展"的机理,提出了事故防范和安全性监控的多项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从功能·语用维度解析中国禅说思想中的"不说而说,说而不说"。采用西方分析法,把禅说"不说而说,说而不说"进行切分。从功能语言学维度,认为"不说而说"中的"不说"是已知信息、指的是静默。静默具有特殊功能。而"说"是新信息,具有归依性和情态意义,并呈梯度变化。并借用语言的评价系统进一步解析静默。同样,"说而不说"中"说"是已知信息,而"不说"是新信息,并从语用学角度解析了"说而不说"中的"说"指的是字面意义,"不说"指的是简单隐喻表述、开放式隐喻表述、反语的表述、亡隐喻及间接言语行为。  相似文献   

14.
卷首语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说:"大学者,高深学问者也。"进入"象牙塔"的一个重要"通行证"就是"高深学问"。过去,人们用"象牙塔"来比喻大学,是指大学摆脱外界束缚,放弃暂时利益,保证师生进行高深学问的探究。而今,人们说大学要走出"象牙塔",成为"社会服务站",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英国高等教育史学家哈罗德·珀金说:"大学是人类社会的动力站。"美国著名教育批评家弗莱克斯纳说:"大学是时代的一种表  相似文献   

15.
范学亮 《晋中学院学报》2007,24(4):17-19,57
"文心"是"为文之用心","为文之用心"何?要"心哉美矣",它是对创作主体的道德修养与境界的首要的要求,是"形而上"的"道"的问题,因此放在书名之首;"雕龙"是对创作主体的创作方法技巧(包括辞采的运用)的要求,是"形而下"的"器"与"技"的问题,因此放在书名之后。也就是说,"文心"与"雕龙"都是就创作主体而言的,都是对创作主体的要求。从内涵上来说,"文心"与"雕龙"是一重一轻一先一后又密不可分的从属关系。  相似文献   

16.
六朝墓志语料丰富,特色鲜明,具有较重要的词汇研究价值。其中"摧恸"、"恢岸"、"素牒"、"遐长"、"宰朝"、"恢雅"、"钦风"、"丧殒"、"殇悴"、"信诺"多不被《汉语大词典》等普通辞书所收载,只有个别词语虽被《汉语大词典》立目,但存在义项缺漏。  相似文献   

17.
"法"字的书写结构经历了由"廌"、"氵廌"、"灋"到"法"的演变过程。从"灋"的书写系统看,最早的声像应该是"廌",后来"灋"的发音是由"佱"声训而来,"灋"字中的"氵"则最初洋溢着神判的灵光。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考察"法"字,有利于研究中国法律起源,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8.
"孔"与"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两个最重要的命题,它们的提出是当时矛盾斗争的产物,面对"礼崩乐坏"的残酷现实,孔子认为传统的"刑"、"政"之治已不能维持传统统治秩序,只有采用"德"、"礼"等新的统治艺术,才能实现"复兴周礼"的终极目标。所以"礼"是目的、是统领,而"仁"是为实现这个目的的手段,它们统一于"复兴周礼"的旗帜下。  相似文献   

19.
中华孝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孝感市是全国唯一一个以"孝"字命名的文化名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二十四孝子"中,孝感就有"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褥"的黄香,"泣竹笋出"的孟宗。他们的"孝行"与"孝德"一直影响着后人,并得到发扬光大。从2002年起,我们开辟了"中华孝文化研究"特色栏目,旨在倡导鼓励孝文化的研究,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20.
荀子一方面认为人性"本始材朴",另一方面力主"性恶"。"性朴"与"性恶"非但不存在任何矛盾,而且从"性朴"到"性恶"存在着思维发展的内在逻辑。"性恶"是以"性朴"作为前提,"性伪合"将荀子的"性朴"与"性恶"联系起来,共同构成了荀子的人性论,从"性朴"到"性恶"是荀子人性论发展的必然逻辑,"性朴"是"伪"的基础,"性恶"是"伪"的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