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认识家蚕微粒子病在生产中的流行规律,提高防微工作的科学性,利用微生态学方法对家蚕微粒子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蚕体血液内子NosemaBombycis种群数量的动态分析,认识了NosemaBombycis孢子在蚕体血液内的增殖规律,为家蚕微粒子病的防治以及预测预报等工作提供科学的依据,从而指导生产实践,找出最优的防治方案及措施,力争把该病的危害控制在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2.
从甜菜夜蛾幼虫体内分离到一种侵染寄主脂肪体、马氏管和中肠的微孢子虫,用电镜技术对该微孢子虫各发育阶段进行研究发现:其分裂体为单核,产孢体,孢子母细胞及孢子均为双核,产孢体分裂产生两个孢子母细胞,具有微粒子属的典型特征。新鲜孢子呈长椭圆形,大小为3.98±0.43×1.65±0.33μm,孢子壁由外壁、内壁及孢子质膜三层组成,孢子器有片层结构的极体、后液泡和极丝,极丝11~13圈,单层螺旋状盘绕于孢子后端,孢原质的外层,该微孢子虫在寄主细胞质中发育而不入侵寄主细胞核,研究还发现:该微孢子虫可以和苜蓿银纹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同时感染甜菜夜蛾。  相似文献   

3.
日本家蚕的原虫病,以前只知道微粒子病一种。后由藤原、石原等又发现一种原虫病,叶细型微粒子病。田中茂男等1970年在长野县从农家采集的晚蚕中,又发现与微粒子病和叶细型微粒子病都不同,是由一种小孢子虫引起的疾病,暂称为小型微粒子病。1、病征及孢子大小病蚕发育慢,体色正常,体皮无黑色斑点。病蚕解剖检查,绢丝腺没有乳白色的现象,而  相似文献   

4.
广州市家禽的十三种球虫卵囊记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家禽的球虫通常寄生于禽体肠上皮细胞内,对家禽具有致病性.本文记述了寄生于广州市家禽的3属13种球虫卵囊:艾英虫属(Eimeria Schneider,1875):计有11种.此属球虫卵囊内含有4个孢子,每个孢子内又含有2个子孢子.  相似文献   

5.
利用计算机视觉检测家蚕微粒子病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家蚕微粒子病显微图像自动识别图像分割问题中,首先应从显微图像中将微粒子从复杂背景中提取出来.由于显微图像对比度差、光照不均匀及噪音等因素的影响,采用传统的阈值分割方法和边缘检测方法不能顾及到图像局部的实际有用的目标信息,因此很难准确提取微粒子孢子区域.利用数学形态学的方法根据微粒子图像的形状特征来检测微粒子区域,实现微粒子和背景的分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运用基于遗传算法的BP网络进行了识别和分类,结果证明此方法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6.
<正>研究发现杉木四分体属同时型。四分小孢子时期细胞质极浓厚,细胞质的代谢活动旺盛,外壁内层直接由细胞质分泌物形成。游离小孢子分为收缩期和液泡期,进入液泡期出现大的中央液泡,小孢子体积显著增大。小孢子时期绒毡层细胞出现大量膜内褶,形成港湾结构;小孢子发育后期,绒毡层细胞内出现大量髓鳞脂体以及自体吞噬泡。研究表明,杉木小孢子发育过程中代谢作用十分旺盛;细胞结构变化明显;绒毡层参与小孢子壁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报导玉米螟微粒子虫对寄主的组织病变观察.玉米螟微粒子虫为专性寄生,它在各种组织的细胞质内增殖,细胞核一般不被破坏。其感染的器官组织,主要包括马氏管、丝腺、肌肉等,中肠、表皮、生殖腺、及上鄂腺等,也有不同程度的感染.某些脂肪体细胞,也明显受到侵袭.  相似文献   

8.
花粉壁由外壁和内壁组成,外壁又分为外壁外层和外壁内层.外壁由绒毡层控制,而内壁由小孢子自身控制.自从有了电子显微镜,就了解到花粉壁有三层结构.花粉外壁内层是高度保守的结构,只有在电镜下才能观察到,但是对其如何形成并不清楚.最近报道了模式植物拟南芥中TEK基因特异调控外壁内层的形成,在该突变体中外壁内层特异缺失而外壁外层能正常形成(Nature communications 5:3855).本文在该项工作的基础上,对模式植物拟南芥花粉壁形成过程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发现在四分体的细胞周质中存在的深灰色物质可能是外壁内层成分的前体,其组成成分可能与孢粉素有所不同,当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时,这些前体物质能够迅速组装成外壁内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拟南芥花粉外壁的发育模型:在减数分裂形成的四分体中,胼胝质壁和小孢子质膜间形成初生外壁.随后小孢子质膜显示出波浪型结构,绒毡层分泌的孢粉素沉积在波浪型质膜顶端发育成外壁外层结构,而绒毡层分泌的外壁内层物质积累在小孢子质膜表面发育成外壁内层结构.四分体胼胝质壁完全降解释放小孢子后,在外壁内层和小孢子质膜间形成内壁.这一包含花粉壁三层结构的模型不仅有助于其他植物物种花粉壁结构和形成过程的了解,也有助于花粉壁分子机理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用大量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2.1×10~6)和猪尾猴疟虫子孢子(9.53×10~6)各经股静脉接种一猕猴。前者在接种子孢子后第7天,后者在第8天分别出现首次原虫血症。两猴皆用氯喹(10mg/kg)连续5天作胃管灌服,以清除血中原虫。食蟹猴疟原虫经氯喹治疗后出现3次复发,时间分别为子孢子接种后30,56和155天。每次复发均用上述剂量的氯喹作同样的治疗。在猪尾猴疟原虫则在第1次氯喹治疗后一直无复发出现。用间接荧光抗体染色(IFAT)和吉氏染色法在食蟹猴疟原虫子孢子感染后第7天和62天的猴肝切片中均找到典型的休眠体,而在感染猪尾猴疟原虫第8天的肝切片中,只查到发育成熟的裂殖体而无休眠体。实验结果进一步证实,疟疾“复发”是“休眠体”经过一段时间蛰伏后发育成裂殖子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0.
润楠雄配子体发育过程中,绒毡层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大致可归纳为:(1)小孢子母细胞时期,绒毡层细胞基本上呈等径的薄壁组织细胞样.(2)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Ⅰ期,绒毡层细胞中有多个小液泡出现,细胞壁局部有溶解的迹象,(3)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Ⅱ期,绒毡层细胞质周缘有众多(?)高尔基体排列的粗(?)(?)质网结构出现.(4)厚核小孢子早期,绒毡层细胞壁由内切向(?)(5)小孔子第一次有丝分裂时,绒毡层细胞进入药室(?),形成周原质(?);此(?)绒毡(?)(?)中有众多(?)(?)体(?)多泡体结构形成.(6)三细胞花粉时,构成周原质团的绒(?)可见(?)心(?)泡体(?),本文对绒毡层发生的一些重要变化与雄(?)  相似文献   

11.
用均匀沉淀法在强制水解的反应体系中合成出均匀的SnO_2超微粒子。探讨了SnO_2超微粒子的形成和控制机理;考察了不同的操作参数对粒子性能的影响规律。合成的粒子呈棒状,单个颗粒的粒径为5.3nm,团聚体的粒径为25nm左右,单分散性能十分良好(几何标准偏差为1.4)。经800℃热处理转变成金红石型结构的SnO_2。  相似文献   

12.
在常规人工培养条件下产生繁殖体及繁殖孢子的球壳孢目的真菌,通过预培养后扫刷营养体,经过光诱导能产生繁殖体及繁殖孢子;在常规人工培养条件下不产生繁殖体及繁殖孢子的从梗孢目的真菌,通过预培养后扫刷营养体,在常规培养条件下也能产生繁殖体及繁殖孢子.  相似文献   

13.
纳米流体聚集结构的模拟及其分维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根据微粒子在流体中作布朗运动的朗之万理论和微粒子的运动方程 ,模拟纳米粒子在流体中的聚集过程 ,并运用分形理论分析纳米粒子聚集系统的结构 ,建立了模拟纳米粒子无规则运动的DLCA模型。模拟结果表明 ,系统的分形维数与纳米粒子的大小、体积分数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4.
大蒜的小孢子是由小孢子母细胞经典型的减数分裂而来。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排列呈平面型。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多价体、单价体和染色体落后等不规则现象,是导致花粉退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肉苁蓉大,小孢子发生和雌、雄配子体形成.主要结果如下;1)药壁发育为基本型,它由五层细胞组成,中层为二层,绒毡层分泌型,药室内壁未见纤维状加厚。2)小孢子母细胞相互分散,它们在减数分裂1时开始形成胼胝质壁。当小孢子从四分体中释放时,胼肤质壁消失。小孢子四分体为四面体型。其中有的四分体中的小孢子已分裂为二核。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花粉外壁较薄。3)倒生胚珠,单珠被和薄珠心。雌性孢原处于珠心表皮之下,为单细胞。孢原细胞直接起大孢子母细胞功能。随之,大孢子母细胞进行分裂形成直线型四分体。胚囊蓼型,由合点端大孢子发育而成。  相似文献   

16.
以过氧化钨酸(TAP)为均相催化剂及过氧化氢(H2O2)为氧化剂,在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的存在下直接合成掺杂态导电性聚苯胺微粒子.研究了TAP-H2O2及DBSA的用量、反应温度和时间对聚苯胺的导电率及产率的影响.调查了生成的聚苯胺微粒子在有机溶剂中的溶解性能.通过红外、紫外及核磁共振对掺杂态聚苯胺微粒子的结构进行了鉴定.粒径分布在1.10-13.50μm范围内.  相似文献   

17.
以受斜纹夜蛾微孢子虫(Nosema sp.)感染的斜纹夜蛾幼虫血淋巴感染草地贪夜蛾传代细胞系,建立了感染斜纹夜蛾微孢子虫的体外传代细胞.以这种体外细胞培养试验证明,斜纹夜蛾微孢子虫不能在37℃下发育,最适发育温度为25℃.用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的研究证明,斜纹夜蛾微孢子虫整个生活周期都以一对双核存在,母孢子以二分裂形成两个孢子母细胞;孢子具有一对双核的孢质、极管及极质体;极管为12~13圈,为典型的微粒子属.  相似文献   

18.
远彤  鲁文锁 《河南科学》1999,17(A06):10-12
大蒜的小孢子是由小孢子母细胞经典型的减数分裂而来。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的胞质分理裂为连续型。四分体排列呈平面型。在小孢子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多价体、单价体和染色体落后等不规则现象,是导致花粉退化的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利用原生质法单核体亲本交配型极性标记法,成功地鉴定出香菇-栽培株(S)与2野生株 (Q&H)的 4种孢子单核体标准交配型基因,并以具有交配型基因的香菇栽培株的 4种孢子单核体 与香菇2野生株4种孢子单核体轮配,而鉴定出香菇2野生株的4种孢子单核体相对交配型基因, 为香菇的遗传研究提供了可靠的遗传标记.结果显示栽培株S的4种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分别为 A1B1、 A2B2、 A1B2与 A2B1,野生株 Q的 4种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为 A3B3、 A4B4、 A3B4与 A4B3,野生株 H44种孢子单核体的交配型为A5B5、A6B6、A5B6与A6B5.  相似文献   

20.
用三十烷醇的水溶液对绳江蓠藻体和孢子进行浸泡处理,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三十烷醇对绳江蓠藻体的生长和孢子的萌发生长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对孢子的附着有不良影响,使孢子的附着率明显降低。对藻体生长的适宜浓度为1~4ppm,对孢子萌发生长的适宜浓度1~8ppm。在使用中以1ppm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