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淼淼 《科学大观园》2021,(20):44-47
梁思永,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他是我国第一个受过西洋近代考古学正式训练的学者,一生致力于考古事业,是中国近代考古学和近代考古教育开拓者之一. 来自父亲的期待 梁思永是梁启超的次子,可谓身出名门.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梁启超不断鼓励他们发挥个人所长,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早在19世纪中晚期,现代考古学已率先在欧洲诞生,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学术巨匠的梁启超,是最早将西方考古学理论介绍到中国的学者之一.1901年,梁启超首倡"新史学",那时他已注意到考古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正在兴起.  相似文献   

2.
<正>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梁思成是梁启超之子,1912年11岁随父亲回到北京,1915年入清华学堂,1924年留学美国,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和研究院、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建筑和研究建筑历史。1928年,梁思成回国前,曾与林徽因到欧洲各国考察,参观了希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国古建筑,亲  相似文献   

3.
究竟谁在中国最先使用了"科学"一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科学"一词在汉语典籍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考察.作者指出:1、康有为、严复、王国维、梁启超均非在中国最早使用"科学"之人.2、最早使用"科学"一词之人似可溯及到唐末的罗衮.3、近代以前,"科学"一词虽在汉语典籍中偶有出现,但大多指"科举之学".4、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而言,或许英语翻译出身的晚清著名企业家唐廷枢才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使用"科学"之人.  相似文献   

4.
正爱国、敬业和自强,是梁启超家族家风的核心,也是梁思礼终生的行为准则。即使在"文革"十年动乱,极"左"思潮泛滥等特殊时期,他依然坚守着对国家、民族的这份责任。梁思礼先生去世后,其女儿梁红写了文章怀念他:父亲与天津有着很深的渊源,天津是他的第二故乡。他身上有着许多明显的天津印记。比如口音,几十年过去了,他仍把"泳"(yong)念成"rong"。天津给他留下许多美好的印象。他对我们说过,童年时代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跟着他父亲梁启超去小白楼"起士林"吃西餐。他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天津度过的。  相似文献   

5.
坂田昌一是日本的一位优秀的理论物理学家.他曾在1956年访问我国,在我国报告了他的关于基本粒子的"复合"模型.他在这篇文章中扼要地介绍了他的"复合"模型的基本思想.坂田教授是日本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汤川秀澍的学生和合作者.  相似文献   

6.
他开创了中国数千年来以科学方法研究古建筑的先河,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作出了不朽贡献. 中国工程院院士傅熹年至今保存着当年自己作为梁思成助手,在参与北京近代建筑研究时给先生拍的照片."在东交民巷圣米歇尔教堂考察时,正巧梁先生一回头,嘿!我就按下快门给他照了一张相.当时先生立刻就指着我说,'以后再不准许你用公家的胶卷照私人照片!'还把我训斥了一番."  相似文献   

7.
正日本作家伊坂幸太郎说过:"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通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可怕。"生而不养,何以为家?生而不养,养而不教,或许是在继留守儿童后我们更应考虑的难题。黎巴嫩出品的一部电影《何以为家》4月底在中国上线,让无数观众飙泪。法庭上,12岁的男孩Zain向法官状告他的亲生父母,原因是,他们给了他生命。是什么  相似文献   

8.
1948年年底,随着解放战争的进展,国民党败局已定。在这天玄地黄的历史关键时期,何从何去成为摆在中国知识分子面前的一个艰难选择。这时,远在美国的费正清夫妇给梁思成写信:"北平保不住了,共产党来了,看来台湾也不保险,还是把全家接到美国来吧。"梁思成轻松作答:"共产党也  相似文献   

9.
如其他戊戌思想家一样,康有为热烈地欢迎西方科学知识,而个人的兴趣和原有知识结构又使他更注意吸取西方天文学成果。能充分反映康有为天文学水平的就是他的《诸天讲》。《诸天讲》动笔很早(光绪十一年,康二十八岁时),但历时四十余年,直至康有为死后才由其弟子刊印成书。《诸天讲》全书十五卷,其中既反映了不少西方天文学领域的新进展,也夹杂着康有为政治生涯中的激昂和颓唐。在前前后后诸多的不和谐中,还可以见到康有为的气质及性格特征,而这些与他的哲学思想、甚至政治表现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0.
1895年6月2日深夜,在台湾基隆以东的海面上,一艘名为"公义"号的德国船静悄悄地停泊着.而就在此时,船舱内正进行着一项交割手续,办理手续的双方分别是中国代表李经方与日本代表桦山资纪,而他们所交割的,竟然是本属中国领土的台湾.1895年所发生这一幕,使得日本建立起进攻中国大陆的跳板.这一年在两岸中国人心中留下了难以抚平的创伤.也让日本人看中国的眼光发生了巨大转变.  相似文献   

11.
去日本旅游,就不能不去看日本两大古都京都和奈良的古建筑。二战时,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在盟军的猛烈轰炸中奇迹般得以保全,遍布二都的宫殿、城墙和寺院也毫发无损。这个让日本人一直困惑不解的谜题直到1986年罗哲文访日时才被解开。这些有着极高艺术价值的古建筑能够逃过二战战火的破坏,竟要归功于一位著名的中国建筑师——梁思成。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许多见识、观点都不乏深刻之处,在近代历史上产生过巨大而广泛的影响,他的宗教思想也受到学界的关注。理性与情感的区分梁启超认为"宗教是各个人信仰的对象",他认为只要为某人信仰所寄,便是某人的信仰对象,信仰有两种特征,"第一,信仰是情感的产物,不是理性的产物。第二,信仰是目的,不是手段。只有为信仰牺牲别的,断不肯为别的牺牲信仰。"梁启超认为宗教完全是情感的,"情感这样东西,含有神秘性,想要用  相似文献   

13.
正1873年,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茶坑村。他是戊戌维新运动领袖之一,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以变法强国为己任,影响了一代甚至几代青年。青年毛泽东崇拜梁任公,受"新民说"的启发而创立"新民学会";胡适自称"受了梁先生无穷的恩惠",思想上"不能不跟他走"。  相似文献   

14.
1926年3月,从太原一路南下的李济,在山西运城夏县西阴村,看到了这样的情景:"突然间一大块到处都是史前陶片的场所出现在眼前……"他们随手采集了86片,其中14片是带彩的. 中国人的考古之始 1926年的李济,虽然只有30岁,却已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负责人类学、考古学课程,与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并称"五大导师"一年有余.这一年的小年当天,李济离开北京奔赴山西,在介休考察窑房、对居民做体质调查,到绵山考察佛院,至临汾考察尧部……直至发现西阴村遗址后两天,李济才结束这次历时近两个月的调查.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12,(19):F0004-F0004
世界动物日(World Animal Day)是每年的10月4日。这是为了纪念意大利传教士圣方济各(又称圣·弗朗西斯),以及他所倡导的"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的理念。意大利修道士圣方济各于1182年出生于意大利阿西西地区一个富裕的布商家庭。他于1206年摈弃了所有物质财富而创建了弗朗西斯修道院。他长期生活在阿西西岛上的森林中,热爱动物并和动物们建立了"兄弟姐妹"般的关系。他要求村民们在10月4日主保瞻礼日这天"向献爱心给人类的动物们致谢"。"世界动物日"是由一些生态学家于1931年在意大利佛罗伦萨召开会议时所倡议的。他们最初的目的是希望借此唤起世人关注濒危生物,慢慢才发展为关怀所有动物。虽然他们选取了传教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大庆油田的位置、规模是保密的.日本为了确定能否和中国做成炼油设备的交易,他们想知道大庆油田的位置、产量和加工能力.首先,他们从1 964年<人民日报>上看到"大庆精神大庆人"的字句,从而判断"中国的大庆油田确有其事".  相似文献   

17.
正1.1929年,梁启超病情渐趋恶化,吃药也不见好转。毕业于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谢国桢与梁启超有师生之谊,当时他推荐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萧龙友为其看病。萧龙友诊治后,对症下药,梁启超服了中药后,开始颇见成效,但不久病情又反复。谢国桢十分关心老师的病情,又去问萧龙友。萧龙友得知梁启超一直没有停止读书治学活动时,对谢国桢说:"令师要病好,不能光靠吃药,同时必须停止工作,包括阅读,否则即是扁  相似文献   

18.
顶峰之爱     
关于爱情,可能是所有情感中让人评论最多的感情之一了。有人赤裸裸地说,爱是自私的,只可以存在于两个人之间,其实伴侣之间,也会有更纯净的爱。民国时林家与梁家是世交,林徽因和梁思成从小一起长大,相互了解而坦诚,当林徽因告诉梁思成自己喜欢金岳霖时,干脆得如同小妹求兄长指点迷津一般。面对妻子的感觉与情感,梁思成自然矛盾痛苦至极,但他并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一词内涵极其丰富,既有形上层面的科学精神、科学价值,也有形中层面的科学方法、科学知识,还有形下层面的科学结果、技术成就。梁启超侧重于从形上、形中层面阐释科学,重科学精神轻科学结果,明确区分"学"与"术",构成五四期间科学启蒙、思想文化启蒙、现代性启蒙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四后期,他高举人文大旗,反对科学一层论,有利于实现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谐。晚年梁启超的科学观常受人诟病,被视为科学的反对派,但他仍一如既往地讴歌科学,不惜以自己的生命维护科学权威,在科学史研究、引导子女走科学研究之路方面,践行着自己对科学的信仰,是今人学习的楷模。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14名飞行员通过层层筛选入选我国首批航天员.23年过去了,如今,在这14名航天员中,有一人还没有执行过飞天任务,他就是年已55岁的邓清明.因为微小的差距,他多次与梦想擦肩而过,但他努力不懈,时刻准备着飞天.这一过程中,他经历了两次手术.他的经历足以为"英雄"的内涵增写一笔:虽未披甲出征,也是当世英雄. 在航天员的序列里,就执行飞行任务而言,有主份和备份之分.这绝非是为了分出"高下"而设置,而是为了保证任务的圆满完成而作出的科学部署."宁可备而无用,决不用而无备",就是对这一部署意义的精准说明,这也是"邓清明"们的核心价值.他们是战场上的"预备队",是先锋身后的"后援团",是具有"即插即用"功能的神秘力量.我们为有着如此铁血如此优秀的"备份"而感到骄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