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文学以“五四”后的新文学与传统文学相对应,分为新旧两个阶段,这一界说已被文学史家所共识。作为两种文学的文质分野,是以传统文学“道学”的消泯和“五四”新文学“人学”的建构为视界;而“人学”的人本和文本两个层面所达到的审美高度,构成了“五四”文学的新质。  相似文献   

2.
以“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新化运动,发生了一场意义十分深远的语言革命。这场语言革命的先驱人物李大钊、胡适、陈独秀等,不仅批判了旧化,而且呼唤新化,创立一代新的语言符号系统。语言不仅仅是思维与交流的工具.在某种意义上.语言就是本体.就是基表范式。它是人类一切交流工具的元命题,是人的生存本体所拥有的基表范式之一。因此.改革语言符号系统本身就是深化人的认识作用。语言革命的结果,不仅创造了与过去完全不同的新学,而且还学到了科学与民主精神,从而将“人”从君权、神权和旧道德概念中解放出来。这场语言革命,不仅当时受致到保派的非议和攻击,而且在后来的几十年间曾两度被扬弃扣否定。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文学与社会的联系越发紧密,革命无形被视为解放的神圣符码。因此,在作家的表意过程中,革命被赋予了诱惑性,成为推动社会历史积极发展的巨大能量。与此同时,非理性使得革命陷入新的残暴的奴役之中。诱惑与奴役作为革命双重形象的表意恰恰昭示出新文学发展的复杂和曲折。  相似文献   

4.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但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对“五四”精神向来就有不同的阐释和评价。胡适喜欢用“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来形容“五四”;殷海光则用“启蒙运动”一词来表达“五四”;中国共产党人更强调的是“五四”的革命性。这些不同的阐释反映了时代的特点,打上了时代的烙印。现在,我们也应该从新时代的现代化建设出发去理解“五四”,接过“五四”的大旗,用理性和科学充实我们的头脑,创建中国型的民主。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任何一次大的历史变动,反映在文学上,人道主义都无可置疑地成为其大纛。并从世界文化发展上,且主要是从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新时期文学运动的发展态势上给予了深刻论证  相似文献   

6.
在 2 0世纪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上 ,自 80年代兴起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 ,以其负载主流意识形态精神话语的内容特点和独特的美学追求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样式”特征 ,构成了一种创作潮流 ,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电影的创作走向 ,成为我们审视 2 0世纪最后 2 0年中国电影发展时不可回避的历史现象。本文以新时期中国电影的宏观发展历史为背景 ,勾勒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影自萌芽、初步定型到发展成为一股较为成熟的创作潮流的历程 ,并对其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阶段及其特征进行了论析  相似文献   

7.
革命纪念馆陈列了我国革命斗争中无数革命先烈为国捐躯的陈列和史料,凝集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大无畏革命精神.这对新时期教育、激励后人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民族精神,奋力团结协作,开拓创新,无私奉献,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的重要精神财富.该文就新时期大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激发民众的爱国热情,增加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形成和谐向上的社会氛围发挥着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强调感情、个性与理想的浪漫主义,对"五四"时期青年作家的创作观念影响很大.个性意识、女性意识、性爱意识纷纷萌芽、苏醒,开始深入作家的思想、灵魂,最终影响到作家的创作.他们的婚恋小说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由于当时作家大半和社会处于矛盾对立,其作品一般富于感伤忧郁的情调;在表现现实上,多运用幻想夸张的心理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形式上,多采用自传自述的形式,与作家的生活与情感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一百年前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的一次伟大觉醒,不仅掀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也点燃了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想。以爱国、进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五四精神在实现寄托着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价值期盼的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在增强全民族凝聚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方面,依然具有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下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已从20世纪70年代以前附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研究"和80年代启蒙话语影响下展开的"研究"之双重覆盖下走出来,进入新的阶段.在过去"研究"中存在的偏向和缺席也逐渐被自觉,成为克服/填补的对象了.这一情况也可能将巴金研究推至新的阶段.其中最重要的研究姿势是,将所有的问题从先人为主的固定观念中解放出来,重新加以审视,尤其是对于权力、意识形态、政治等.非文学"概念的冷静对象化至关重要.这些概念或多或少带有时代语境的支配而形成其"负面"意象.一旦脱离如此时代性和特定语境的支配时,我们就可以知道对于这些"非文学"概念的漠视甚至于无视只能导致"文学"本身的贫瘠;如果不把这些"非文学"的概念从"文学"里一概地加以排除,关于文学研究方法、视角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如此研究姿势,在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从80年代启蒙话语的偏离.今后巴金研究的起点,也可以放在如此认识上.  相似文献   

11.
中国革命文艺从一开始就深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影响,并且一直受其影响.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一个重要理论来源就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文艺理论几乎完全是苏联的模式.1958年之后,中国文艺理论试图摆脱对苏联的依赖关系,但真正摆脱这种关系是在80年代中期之后.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已经根深蒂固,它的影响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是中国文学逐步挣脱半封建半殖民地文学的藩篱坚定地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在文学的现代化进程中,“五四”文学社团产生过重要的作用。以前,人们的论述多集中在作家个体方面,而对文学社团关注不够。本文从史的角度论述了它们对中国文学现代化进程产生的伟大影响与贡献。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中的“将”字语义和用法呈多样化,与明末白话小说《三言二拍》和现代汉语中的“将”字用法有不同之处,分析研究这些异同,找寻出“将”字从古代汉语的动词向现代汉语的介词发展演变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西南边疆当代文学主要是指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广西、贵州为主的边疆省份的当代文学。这是一个被主流学界忽视的文学范畴。研究西南边疆当代文学的价值在于发现其存在与发展的权利与潜力,为中国当代文学和文学理论建设提供更多民族化的、原创性的文学支撑材料。西南边疆当代文学的研究要紧扣西南边疆文学独特的民族意识与现代性问题两个方面进行,做到西南边疆当代文学概念的理论厘定与文学形态梳理相结合,当代文学现象的横向共时比较和纵向历史回溯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四声别义是古代汉语的形态之一,它兼具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根据先秦典籍,它产生于西周时期,弥补了上古单音词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狂欢化"的意义及其产生的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图阐释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的哲学、诗学、政治学、语言学意义,并联系巴赫金所处的历史背景、个性命运,从宏观上去把握其艺术的深刻思考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17.
“赞”体分为两类,即“褒赞”与“附赞”。“褒赞”之“赞”为“赞美之辞”;而“附赞”之“赞”仅为在章后补充说明或总结全内容的体形式,不含褒义。二之所以不同是由“赞”的训诂意义的衍变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老人与海》作为海明威的代表作,是一部典型的海洋文学作品。作家使用简洁、深刻而富有象征性的语言塑造了渔夫圣地亚哥的英雄人物形象,通过对老人、孩子、大海、马林鱼、鲨鱼、狮子等多个象征性对象的描写讴歌了人类面对艰难困苦时所展示的坚不可摧的精神力量。《老人与海》是象征主义与海洋文学的完美结合,是象征性海洋文学的杰作。  相似文献   

19.
红色理性是一整套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实践的理论和原则,其核心理念即“暴力革命论”,深层内涵是以全人类为本位的人道主义。它与政治理性和人文理性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区别和联系,对革命战争文学创作文本的主题意蕴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它的指导下,革命英雄主义、革命乐观主义、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和革命人道主义成为革命战争文学主题意蕴的主导精神。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悲秋"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悲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源远流长的主题。“睹落叶而悲伤,感秋风而凄怆”,这一“悲秋”文学主题从《诗经》、《楚辞》到“建安文学”,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清诗,历经上千年的发展、嬗变和积淀,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最终形成特具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悲秋”文学意识。“悲秋”文学意识的形成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同时也可窥见中国传统士人悲剧性命运之一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