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古代天文历法建立与中医气象学形成和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进入农耕生活的国家之一,农业生产要求有准确的农事季节,因此古人观测天象非常精熟,这就是促进古代天文、历法早期形成的主要原因.由于天文、历法的进步,很快就被祖国医学所接受,而作为气象病源的可靠根据.根据现有可信的史料来看,殷商时代的甲骨刻辞早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月食、病名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周礼》等书关于这一方法的记载就更为丰富了.如《史  相似文献   

2.
李正心 《科学通报》1986,31(14):1087-1087
用天文测量的方法可以研究天文台站所在地点经纬度的变化。但是由于经典光学技术精度的限制,多年来在这方面的研究其进展比较有限。作者在归算1962—1982年地球自转参数的研究工作中,重新处理了全球136架光学天文仪器在这二十年间的50万个观测数  相似文献   

3.
天文时纬异常与阿根廷San Juan地区的地震活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静  曾志访 《科学通报》1997,42(19):2106-2108
1 时纬残差的取得及地震资料的选取 早在唐山地震发生后,李致森、张国栋等发现强震发生前,天文测时测纬残差会发生较大异常.许多研究表明,这种现象是一种地震前兆.特别是已有学者利用这一前兆成功地预报了六次发生在云南天文台附近的中强震. 北京天文台的 Ⅱ型光电等高仪于 1992年搬往阿根廷 San Juan大学天文台执行中国科学院和阿根廷国家科委的合作项目,开展全天等高星表及地球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几年来积累了大量的观测结果. San Juan地区属地震多发区,它毗邻 Andes山脉,是环太平洋地震带的一部分.San Juan天文台原有的一架丹容等高仪一直从事地球自转参数及星表的观测任务.本文正是取这架仪器 1970~1987年累计 17 a的观测数据处理时纬残差,研究时纬残差的长期变化与台站周围地震的活动关系. 光学天文时纬残差是指某架仪器的天文时间和纬度观测值扣除地球自转变化影响后的剩余部分.某仪器测时残差RT的定义是:  相似文献   

4.
近周日自由摆动的VLBI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夏一飞 《科学通报》1993,38(13):1199-1199
理论上证明,地球由于具有椭球核幔边界和存在液核、核幔之间的耦合将引起除 Chandler极移(CW)外的另一种自转运动的简正模.这一简正模在地球参考系中的周期接近于1恒星日,这就是所谓的近周日自由摆动(NDFW),从惯性参考系看,它表现为逆向的自由地核章动(RFCN),其理论周期约为460恒星日.人们曾想从天文光学观测资料中去检测它,但由于其振幅较小,天文光学观测的精度较低,因而一直难以证实.由 VLBI 观测可以察觉  相似文献   

5.
地球的自转速度比以往更快,所以现在一天的时长比规定的24小时稍稍短了一些.目前,全世界的计时人员都在讨论是否需要删除1秒钟来说明这一变化,以使时钟的走速重新与地球自转保持一致.  相似文献   

6.
日长变化观测资料预测El Nino事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大伟 《科学通报》1990,35(16):1244-1244
自1982年底,东太平洋赤道带区域海水异常增暖的一次强El Nino事件发生后,地球自转运动与El Nino现象之间关系的研究逐步受到天文学家和地球物理学家的重视,并进行了一些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然而,这些研究工作似乎还未涉及对El Nino事件的预测方面。由于El Nino事件的发生,将会使全球出现大范围的灾害性气候,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损失。本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利用天文观测地球自转的日长变化资料研究预测El Nino事件的可能性和途径。  相似文献   

7.
本文是作者于1984年6月4日在美国西雅图太平洋科学中心为“中国七千年的发现”展览所作的报告。文章认为,中国古代天文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致用性。这致用性是为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需要而产生的。中国地处北温带,农事活动和季节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季节的变化和太阳视位置的变化密切相联,因而在中国一开始就形成了以观测“日躔”(太阳视运动)和“月离”(月亮的运动)为中心的天文学,也就是如何编制精密的历法成了它的中心工作。这一部分工作详细地记录在二十四史的《历志》中. 在意识形态方面,根据天人感应理论,人事活动和天象变化有密切关系,“天垂象,见吉凶”,皇帝的行为是否合乎天意,要观察天象来判断,因而对奇异天象的连续不断的观测、记录并向皇帝呈报,构成了中国天文学的又一主要内容。二十四史中的《天文志》就是它的档案材料的缩编。这份材料对今天的天文学研究仍有参考价值。仪器制造则是为这两项工作服务的。而这两项工作又都是集中在皇家天文台内进行的。皇家天文台是国家机构的一部分,颁布历法是统治权的象征,它的兴衰是与封建王朝同步的,因而它不可能转变为近代天文学。  相似文献   

8.
讨论了《竹书纪年》中“懿王元年 ,天再旦于郑”的记载 ,认为这可能是关于发生在公元前899年的一次日环食现象的记录 ,并由此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 .  相似文献   

9.
精准计时     
一秒有多长? 计时工具的精度与科技并肩提升.日晷将一天分割为若干个时或时辰,机械钟进一步将一天分割成1440分或86 400秒.作为计时工具,不同厂家制造的钟表必须用同一个计时标准校准,因此,人们想到了地球的自转.然而,地球每自转一圈所需的时间都会比上一圈增加几微秒,也就是说,地球会越转越慢,1秒也会变得越来越长.这样...  相似文献   

10.
张培瑜 《科学通报》1999,44(17):1872-1874
讨论了《竹书纪年》中“懿王元年 ,天再旦于郑”的记载 ,认为这可能是关于发生在公元前899年的一次日环食现象的记录 ,并由此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 .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书记载了一种奇异的天象:太阳在夜间出来,有时出现于东方,有时却出现于西方。这种完全违背自然规律的记载,看来似乎有点荒唐,但考证下来并非古人误记。下面是几条记录的原文: 1.《汉书·本纪》:“汉武帝延元二年夏四月戊申(公元前139年6月11日)有如日夜出。”2.《晋书·天文志》:“晋元帝大兴元年十一月乙  相似文献   

12.
万籁 《科学通报》1965,10(5):435-435
一地球自转的速度有三种不均匀变化:长期变慢,不规则变化和周年变化,所以根据地球自转而测定的世界时是不均匀的,秒长是变化的;它不适于作为天文历表中时间引数和三个物理量之一的时间单位。比较合适的单位是以特定历元的回归年长度为基础,即基于地球公转的时间测量,这种均匀时间系统称为历书时。历书时虽然定义在地球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上,但实际测定历书时是观测月球,结果的表现形式是历书时(ET)和世界时(UT)之差,即△T_0=ET-UT。月球定位观测确定△T_0的方法有月掩星,月  相似文献   

13.
讨论了《竹书纪年》中“懿王元年,天再旦于郑”的记载,认为这可能是关于发生在公元前899年的一次日环食现象的记录,并由此讨论了地球自转速率的长期变化。  相似文献   

14.
天文爱好者大都喜欢天文摄影,把绚丽多彩的天象和天体记录在照片上不仅是为了美的享受,也能从中体会与理解天文学的知识.在拍摄中,还会遇到和发现许多惊喜和趣味,激发出更大的热情投入其中.  相似文献   

15.
天文爱好者大都喜欢天文摄影,把绚丽多彩的天象和天体记录在照片上不仅是为了美的享受,也能从中体会与理解天文学的知识.在拍摄中,还会遇到和发现许多惊喜和趣味,激发出更大的热情投入其中.  相似文献   

16.
江苏太仓五级地震与上海天文台测时异常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廖德春 《科学通报》1990,35(23):1838-1838
1990年2月10日,我国江苏太仓地区发生了M~s=5级的地震。我们分析和考察了离震中(120°59′E,31°36′N)仅约60km的上海天文台光电中星仪(121°26′E,31°11′N)的天文测时资料,发现距震前约120天开始呈现显著的异常变化。分析结果证实,测定地球自转运动的天文光学观测技术是监测和预报区域性地震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7.
小行星大多是形状不规则的天体,它们本身不发光,靠反射太阳光发亮,其视亮度经常在变化,这不仅取决于它们到太阳和地球的距离,以及它们表面的反照率,还与它们由于自转而以不同的表面呈现于我们视界有关.小行星的亮度变化是有规则的,通过光电观测可以揭示出它们的自转周期.迄今为止,已定出50~60颗小行星的自转周期,绝大多数都很短,一般小于24小时. 最近发现有两颗小行星——第128号(Nemesis)和第393号(Lam-petia),它们的自转周期是目前已知最长的.据报道,第128号小行星的自转周期为39.0小时,第393号小行星的自转周期稍短些,为38.7小时.报道说,第128号小行  相似文献   

18.
所谓“天文历史年代学”,就是利用天文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历史学家难以解决的历史年代学问题。为什么历史年代学问题可以借助天文学来解决?这要从中国古代的政治观念说起。 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如果帝王的统治(政治)是开明的,上天就会呈现出一些好的天象,风调雨顺,并出现一些“祥瑞”的天象;如果政治黑暗,上天就会呈现“凶”的天象来警告统治者,还会出现水旱灾害、地震等,甚至会把帝王的天命夺掉给另一个人,这种思想在古代根深蒂固。所以,每当他们(帝王)作重大决策时就要去观天,把当时的天象记录下来,然后,根据记录来…  相似文献   

19.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时芳 《科学通报》1974,19(2):88-88
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外的引力场、电磁场和地月系的演化都有关系。由于涉及的领域很广,虽然经过一百多年来的研究,地球自转变化的规律和机制,还没有弄清楚。地球自转有长期变化、周年变化和半年变化,这已经得到公认,但其他的周期项,还研究得不多。近年来,利用原子时(AT)与世界时(uT)的比较,找到地球  相似文献   

20.
罗时芳 《科学通报》1988,33(8):605-605
在MERIT联测(地球自转监测和观测技术的相互比较)期间,国际射电干涉测量(IRIS)组织了为期三个月的VLBI加强观测,以测定每天的地球自转参数UT 1。观测是安排在与赤道的夹角仅为5°的美国Westford和联邦德国Wettzell的6000 km基线上进行,对测定UT 1是非常灵敏的。在1984年4月到6月的加强观测三个月期间内,共得到64天的观测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