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鸣禽雄、雌鸟的鸣转能力有明显差异。其原因是控制发声的大脑神经中枢HVC和RA在雄、雌之间有明显差异。雄性鸟的HVC和RA的体积及中枢内神经细胞体都比雌鸟大,其核内的神经细胞数量也比雌鸟多。这种差异又与性激素水平有关。雄激素可增加控制发声核内神经细胞蛋白质合成速度促进神经细胞发育。在鸣禽鸟高位发声中枢中有左侧优势现象即左侧HVC和RA都大于右侧HVC和RA。  相似文献   

2.
由东北师大生物系神经生物学研究室蓝书成教授所承担的国家教委重点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动物发声与语言形成机理的研究》,经过三年的研究,对鸟类,爬行类、两栖类的发声器官及神经支配和延髓,中脑的发声中枢进行了系统地深入细致的研究,并完成论文近二十篇。省教委组织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一级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发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动物发声与发声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在两栖类动物中,发声行为的中枢调控以及听觉、激素的作川机制已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本文试图对这方面的研究历史、现状以及未来进行综合性论述和评价。  相似文献   

4.
神经元再生作为特有的发育现象,在成年鸣禽前脑中,由侧脑室壁区产生的细胞经过迁移、替换、分化到达前脑高级发声中枢和发声学习中枢,加入原有神经回路。鸣禽利用这些再生的神经元,参与发声,学习记忆的感知与运动过程,在人类脑损伤的修复机制方面给予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5.
各种鸟类的鸣叫能力是不同的,其发声器官也各有特色。就其鸣叫能力,可将鸟分为两大类,即鸣禽类与非鸣禽类。两类鸟的鸣管及鸣肌的形态结构是有显著差异的。已知,在鸟类的发声中,舌下神经起主要作用。鸣肌受舌下神经(N_Ⅻ)的气管鸣管分支(tracheosyringoal 简称 ts)支配。这两类鸣与发声有关的神经分布也是不同的。曾有人对部分鸟类的发声器官及与其有关的神经分布做过一些报道(Gross.1964.Notte-bohm,1971,1972,1976.Warner,1972.Yamada,1964.Marlinovsky,1962.Martin,1981.Brackenbury,1980.)但对家鸽及吉林白鸡发声器官的结构特点,介绍得不够详细完整。对与发声有关的舌下神经(N_Ⅻ),舌咽神经(N_Ⅸ),迷走神经(NX)之间的关系,也未作详细的报道。  相似文献   

6.
发声训练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歌唱方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的歌唱发声器官,各部分机体的功能,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律的基本状态下,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并经过教师的分析辅导,纠正学生发声方法上的一些错误和不良习惯;同时,还要使学生逐步确立起较完整、较系统又较科学的发声方法,为歌唱打下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7.
经我们对40例锡嘴雀(♀30、♂10)实验结果进一步证明了 RA 核团是大脑控制调节低位发声中枢引起发声运动的主要中枢之一。它发出的下行性的传出神经向 IM 核呈双侧性投射,并有明显的左侧优势。中脑的背中核(DM)核是 ICO 核团分化的一部分,它也是中脑控制发声的主要核团之一,除此之外,还发现了原纹状体腹部外侧区,LAV 区,在发声中也具有一定的调节、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繁殖期社鼠攻击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配对实验,对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繁殖期的攻击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繁殖期内雌雄动物均具有较高的攻击性.同性个体间雄性动物的攻击水平显著高于同性个体间雌性动物的攻击水平和异性个体间雄性动物的攻击水平;同性个体间雌性动物的攻击水平和异性个体间雌性动物的攻击水平没有差异,但两者均高于异性个体间雄性动物的攻击水平;雄性动物和雌雌组中雌性动物的攻击行为均随着熟悉程度的增加而减弱;雌雄组中雌性动物的攻击行为在各时间段的差异不大.表明社鼠在配偶选择中雌雄动物均具有主动性,攻击行为是自然种群内存在多种婚配制度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为确定雄性鸣禽前脑发声控制核团体积的侧别差异,进而为一侧优势提供形态学依据,以东北常见鸣禽栗鹀(Emberiza rutila)成体为实验材料,采用冰冻连续冠状切片、焦油紫染色、图像分析等方法比较了雄性栗鹀左右侧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差异.结果表明:雄性栗鹀前脑发声控制核团的体积有明显的侧别差异,即左侧高级发声中枢(high vocal center,HVC)、古纹状体粗核(nucleus robust archistriatum,RA)、嗅叶X区(Xarea)的体积均比右侧的体积大,分别是右侧同名核团体积的1.14,1.30和1.1倍;而与鸣唱运动无关的核团,如位于延髓的螺旋内核(nucleus spitiformis medialis,SpM)则无明显的侧别差异.说明鸣禽鸣唱运动的高级控制中枢在形态学上存在明显的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0.
昆虫的发声     
炎炎的夏日,高枝上蝉儿整日里噪声不绝于耳;当夜幕降临时,众多的鸣虫,如纺织娘、螽斯、蟋蟀、油葫芦,也不甘示弱,纷纷奏出和谐的曲调,献上自创的“小夜曲”。在庞大的昆虫类群里,能跻身于“歌手”、“演奏家”行列的昆虫,寥寥可数。昆虫是怎样发声的,它的“声音语言”是否也能传递信息呢?近代科学研究证实,发声是昆虫“信息联系”的有效方式之一,它具有同伴之间求偶、召唤、报警,以及向敌害发出恫吓、攻击等等作用,甚至在有些蝉类中,还能引起种间的“社会活动”。在整个33目的昆虫种类中,已知能发声的昆虫有16目;不仅是成虫能发声,有的种类在幼期(包括幼虫、若虫和稚虫)甚至蛹期也能  相似文献   

11.
濒危植物缙云卫矛形态分化的数量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重庆市特有的濒危植物缙云卫矛(EuonymuschloranthoidesYang)形态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所测量的22个营养器官性状中有8个性状的变异达显著水平,6个达极显著水平;所测量的15个生殖器官性状的变异均没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个体之间在形态上有一定程度的分化;个体水平上聚类结果表明不同种群的个体大多混聚在一起,同时也有一些大的表征群不出现某些种群的个体,说明部分种群间有一定的分化;种群水平上的聚类结果表明东温泉的2个种群与其它种群之间存在明显的形态分化,这种分化可能与它们之间的地理隔离有关.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了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海桑种群的高度结构、胸径结构、冠幅结构和空间点格局,采用分异指数(TH和TC)量化了种群个体间高度和胸围的差异程度.结果表明,海桑种群个体高度集中分布在6~14m;50%~60%个体的TH值低于其平均值.海桑种群个体胸径集中分布在5~20cm或15~30cm;46%~62%个体的TC值低于其平均值.海桑种群冠幅结构受密度、个体对空间竞争等的影响较大,冠幅直径与种群密度呈现较高程度的负相关.海桑种群属于增长型,其存活曲线呈凸型.通过自然扩散形成的海桑种群趋于集群分布.海桑人工种群已经出现某种程度的自然更新和扩散,这将有利于增加海桑人工种群的结构复杂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云南沙棘种子蛋白谱带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云南沙棘 4个居群的 2 9个个体种子蛋白谱带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云南沙棘在蛋白质水平居群间差异较明显 ,在居群内个体间变异程度不同 ,居群 1,2个体间变异较明显 ,居群 3完全一致 ,居群 4变异程度较低 .变异成因与其生境和鸟、兽远距离传播种子有关 .蛋白质层次的变异很可能也是云南沙棘居群间和居群内形态变异的基础 .  相似文献   

14.
蛤蚧发声通路核团定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方法和电刺激技术对爬行类动物蛤蚧发声通路的神经核团进行了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延脑部位,疑核和迷走神经运动核参与对蛤蚧发声活动的调节,但以疑核对发声活动的调节作用最为重要。疑核对蛤蚧发声器的支配为双侧性的,但以同侧为主。而迷走神经运动核只有单侧的标记。实验结果提示,中脑的中央灰质区(SGC)的背外侧核团可能通过对凝核的调节来影响蛤蚧的发声活动,大脑皮质的背侧皮质区(DX)也可能参与对发声活动的调节,且均为双侧性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组织方法及微机处理技术测量了秋季成年雌、雄鸣禽黄胸巫鸟( Em beriza aureola)发声相关核团 H Vc、 R A、 X 区、nⅩⅡts 以及与发声无关的核团( Sp M)的体积.结果表明:前脑的发声相关核团 H Vc、 R A 及 X区具有明显的雌雄差异,而延髓的nⅩⅡts 以及与发声无关的核团 Sp M 则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濒危物种翅果油树三个种群的26个个体的花药为材料.在等位酶水平上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和液染法对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进行研究;并与翅果油树同属但不濒危物种——伞花胡颓子对照,从酶水平上探讨其濒危机制.实验结果表明:(1)翅果油树花药三个种群间已有遗传分化,种群内个体间的遗传组成也有明显差异;(2)环境不同对翅果油树的生长状况造成相应的影响;(3)翅果油树在自然条件下其酶活性与伞花胡颓子差异不大,表明酶活性高低可能对翅果油树的濒危不造成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测定北美五倍子蚜(Melaphis rhois)3个种群共32个个体的mtDNACOI基因部分序列,分析北美倍蚜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变异。在测得的683bp COI基因序列中有75个变异位点(占所测核苷酸序列的11.0%),4种核苷酸T、C、A、G的组成分别为40.2%、15.0%、32.5%和12.3%,具有较高的A+T含量72.7%。M.rhois 32个个体的COI基因序列共产生10个单倍型,其中两个单倍型为主体单倍型,除阿肯色的一个个体与新泽西的6个个体共享一个单倍型外,其余单倍型单独或由同一种群的个体共享。AMOVA分析显示,五倍子蚜种群内核苷酸多样度低,种群间的遗传变异较高,分化显著。TCS网络图和聚类关系显示,五倍子蚜不同单倍型按地理分布形成明显的簇群,其中俄亥俄种群的单倍型单独构成一个分支,与其余两个种群关系较远;俄亥俄种群与其他两种群间的遗传距离也比较大,该种群可能属于五倍子蚜的一个亚种或新种。  相似文献   

18.
鸣禽多巴胺(DA)神经元主要分布于中脑腹侧被盖区-黑质体致密部(VTA-SNc复合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并分别发出纤维投射至鸣唱控制核团前脑纹状X区、弓状皮质栎核(RA)和高级发声中枢(HVC).近年研究表明,中脑向鸣唱控制核团中释放的DA可以调控鸣唱控制核团中神经元的活动,进而调节鸣禽的鸣唱行为.该文对近年来,多巴胺对鸣禽发声相关神经元活动的调控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为调查珍贵树种黄枝油杉Keteleeria calcarea在广西的生境状况和种群结构特征,保护并可持续利用该物种,本研究采用样地调查法对黄枝油杉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其生境状况、土壤营养成分、伴生植物组成、种群结构特征等。调查结果显示,黄枝油杉在广西主要分布于喀斯特石山地区,从山顶至山底均有分布,亦可见于石山底部与土山相连的土石交错区,常见于阳坡或半阳坡,分布区土壤为黑色石灰土、棕色石灰土或黄土,呈酸性、中性或弱碱性,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较高,有效磷含量较低。黄枝油杉群落植被状况良好,可分为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丰富,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存在较大差异;黄枝油杉为乔木层的优势种,一般呈集群分布,偶见少数几株或单株分布于路边或房前屋后;少数种群因设有保护小区而种群状态较好,但是仍有部分种群人为干扰较为严重。不同种群个体的高度结构、冠幅结构和径级结构存在一定差异,恭城三江和富川麦岭种群以中老龄个体较多,融安泗顶种群以中龄个体居多,而临桂二塘种群以中小个体占优势,4个种群均存在幼苗缺乏、种群更新能力弱的情况,呈衰退趋势。生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采伐、结实植株数量少以及林下幼苗更新困难是黄枝油杉濒危的重要原因。因此,应加强对黄枝油杉资源和生境的保护,同时加强相关科研工作及黄枝油杉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海南中部山区次生林优势种枫香发育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海南中部山区次生林优势种枫香种群动态开展了比较全面的研究,结果表明枫香种群个体的发育基本上遵循Logistic方程,在胸径<2 cm的苗龄期为生长缓慢期;在胸径为2~27 cm的发育阶段为生长迅速期,并且在这一时期内,个体的年龄与树高、胸径基本上呈线性关系,每年约长高0.807 m和胸径增长0.819 cm;胸径大于27 cm后为树高第二个生长缓慢期.研究结果还表明枫香种群分布均不具备初生正常种群或旺盛种群或成熟种群的种群特征,而表现出演替系列种特殊的种群发育特征,即种群在其发生地表现出缺少自我更新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