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永平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0):155-158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由于交际情景的不同,语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各种变体。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结合教材提供的语料引导学生分析和辨认语域标志,提高语言鉴赏水平,从而培养学生得体、有效地使用语言的能力,即正确选择语域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人们运用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实现社会交际。特定的环境、方式、对象及目的,要求人们使用不同的“语言”,社会交际的需要使得语言产生不同的功能变体,我们通常称这种不同的变体为“文体”。如何使用好这些不同的“语言”对语言学习者来说十分重要。语言使用的不合体,给人们的印象就象是穿泳装去参加宴会或穿礼服在游泳的海滩一样。对  相似文献   

3.
一一种语言的变体(varieties)既可指这种语言的方言(dialects),即区域方言(regional dilects),如英国英语、美国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爱尔兰方言、美国南方方言等,以及社会方言(social dialects),如受过良好教育的人说的标准英语、美国黑人英语等;也可指个人语型(idiolects,即指具有个人语言风格的语言变体,如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文笔简洁,常用短句写实,马克.吐温的创作以幽默讽刺见长,语言简练生动,多采用民间口语等等;还可指随着语境(context)变化而产生的各种语言变体,这类语言变体在语言学上称为语域  相似文献   

4.
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获取运用英语进行社会交际的本领。只有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只会组织语法上正确的句子,而不会选择适应交际场合的语言变体是达不到语言学习的目的的。章就语言变体,即语域及其在交际中的选择进行阐述,并指出在跨化交际中常见的语域误用现象。  相似文献   

5.
双语现象是指在一个社会(大者可指整个世界或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小者可指一个家庭)中存在着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语言变体的情形,这种情形是操不同语言的人生活在一起,逐渐融合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产生双语现象的原因很复杂,除了社会的影响之外,还与“双语人”的语用心理驱动直接相关,这种语用心理的主要表现是:一、求实,追求交际的实用性;二、求同,追求共同性;三、求新,追求交际的新颖性  相似文献   

6.
一、宗教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自1611年英文圣经钦定本(The Authoruized Version,以下简称AV)问世以来,《圣经》一直是英语国家基督教的必读圣典,享有很高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地位。以圣经翻译语言为核心的宗教语言,已成为一个语言共同体中人们公开表达其宗教信仰的颇具特色的语言变体(variety),广泛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生活。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任何语言都不是划一的统一体。语言总是根据使用地点、时间和环境的不同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是语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变体。某些特定的社会情境特征  相似文献   

7.
语码转换的语用与交际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码转换指的是在同一次对话或交谈中使用两种甚至更多的语言变体。它是具有一定交际目的,有意识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受到交际参与者、交际场景和交际话题或内容三大主要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本文拟通过对语码转换现象的探索,进一步分析语码转换的特殊语用功能和社会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8.
王琛 《科技信息》2009,(35):207-207
社会语言学作为研究范围广阔的学问,本文试从跨文化交际理论、语言变体理论、语域研究和语言消费四方面入手,梳理其对外语教学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5,(5):34-37
社会语言学的兴起,使语言研究的重心由语言的内部结构转向了语言的社会属性。产生于社会交际中的语言变体是社会语言学重要的研究对象。透过语言变体,我们发现语言行为与社会成员的其他行为之间存在一种多维的、动态的、交互的关系。语言是社会的,也是人际的。因此,研究语言不能脱离语言赖以产生、存在和应用的社会与人际环境。  相似文献   

10.
李涛  何昆莉 《科技信息》2010,(12):I0161-I0162
随着大学英语教育对语言学习主体的重视,社会语言学家对学习个体差异及学习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语言变体与其影响因素间的共变关系是社会语言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本文旨在讨论社会语言学变体研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其中"交际能力"概念和语言变体研究对改革英语教学起到了很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刘伊娜 《科技信息》2008,(19):234-234
英语,众所周知,首先是它的发源地英国的语言,同时,它又是英语国家的语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英语被称为国际通用的语言,成为不同国家与民族之间的共同语言和国际交流的有效工具。一种语言使用的人数愈多、范围愈广,就愈容易产生语言、词汇和语法方面的变异,形成同一种语言的不同变体。根据各个国家语言的变化渊源和近似程度,英语可以分为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两大类。自17世纪以来,  相似文献   

12.
刘智慧 《科技信息》2010,(8):138-138
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分析日常交际语言中特点,把英语口语教学与语言特征相结合,其中重点讲述了语言变体。  相似文献   

13.
语码转换指讲话者在同一言语交际过程中使用两种或更多语言或语言变体的现象.语码转换既具有社会功能同时又可表现说话者的心理情感.<海角七号>中的语言是整部影片的一个亮点,剧中人物闽南语、普通话和日语在不同场合相互转换,具有一定的社会和心理需要.  相似文献   

14.
曹博 《韶关学院学报》2008,29(7):112-114
人类交际有两种渠道:语言的和非语言的。非语言交际中存在着大量的非语言声音。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差异,也使得这些非语言声音差异颇大。在跨文化交际中,我们应加大对这些非语言声音的中英对比研究,尽可能地避免其带来的误解,使得对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领域交流可以保持有效、通畅。  相似文献   

15.
孙德林 《科技资讯》2014,(28):210-210
社会语言学把伴随言语交际过程的辅助表达行为称为副语言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非语言交际方式,副语言与语言有着显著的差异性,解析这些差异性,恰当地运用重读、音调、停顿、延长语音等技巧,发挥副语言的强调、补充修饰、活轮转接和替换的功能,以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和效果。副语言是人们说话时伴随语言而产生但又不属于语言现象的某些发音特征,副语言行为贯穿于言语交际的始终并具有特殊的交际功能。了解英语副语言的交际功能与特征,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于学习和掌握这门语言。  相似文献   

16.
文化沟与文化移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存在着不同文化系统之间的不可通约的因素。这犹如横在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沟壑,亦被称为“文化沟”(theculturegap)。这是因为一种文化的形式和发展有赖于某一民族独特的社会、历史、宗教诸方面的渊源。因此,文化自然会强烈地表现出各自的特征,而这些特征往往在另外的文化体系中是难于找到绝对等值或对等的替换形式。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将文化特征分为如下几类:生态学(Ecology)、物质文化(MaterialCulture)、社会文化(SociaCulture)、宗教文化(ReligiousCulture)和语言文化(LinguisticCulture…  相似文献   

17.
音位的“自由变体”是一种普遍现象,但在语言讨论中未引起应有的注意,本文结合各种语言现象对音位的自由变体进行了讨论,指出音位自由变体的类型:音质音位自由变体和非音质音位自由变体。讨论了产生音位自由变体的原因:发音的相似性特征、个人习惯或喜好、地域方言差异、社会方言差异。从表面上看似乎违背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其实仍然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因为语音的相似特征,对本族人而言是一种自然现象,而不是一种刻意追求的行为。  相似文献   

18.
交际,就是人类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手段来交流信息的过程。人类作为文明的社会动物,交际随时随地都在发生,除非他们被摒出社会之外。心理学家证实,正常的社会状态下,人类不能离开交际。 交际可分为语言交际(Linguistic Communication)和非语言交际(Non—Linguistic Communication)。语言交际是最有力、最有效和最普遍的交际手段,人类越往前发展,其重要性就越显著,但这并非唯一的,因为人类还有非语言交际手段的存在而被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和发现。 一、非语言交际是语言交际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9.
跨文化交际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外语教育的目的之一.不同文化的人交往时,难免产生文化误解甚至文化冲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来自不同社会和地区的人的交流日益频繁.如何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成为外语教学的一个新的目标.本文从日常交际,观念,思维模式,英语各种变体,肢体语言等多个角度分析了中西文化差异,说明了文化障碍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并提出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以便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彭卓 《韶关学院学报》2008,29(5):123-126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网络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也丰富了人类的交际渠道。网络交际语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语言变体,该变体有独特的构词方式,在社会语言学的语域方面有着自身的特点。对待该语言,我们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并引导其向着有利于社会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