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大叶黄杨为实验材料,研究了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叶片中保护酶系统对梯度降温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降低SOD和POD的活性先升高后降低,当温度降到5 ℃时,SOD和POD的活性均达到最高,分别为对照的7.2倍和106.61%,随着温度的降低,CAT的活性总体表现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当温度降到15 ℃时,其活性降为对照的90.91%,而后CAT活性逐渐增强, 0 ℃时活性比对照提高了118.18%.在低温胁迫下,大叶黄杨通过这几种酶的协同作用,使自由基维持在正常水平,从而防止自由基伤害,抵抗不良环境.  相似文献   

2.
高温对玉米幼苗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玉米为研究对象,人为模拟高温,以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为主要测定指标,研究了高温对玉米幼苗保护酶活性及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幼苗经过38℃高温处理24h后,POD活性增强,SOD、CAT活性先升后降,O2^-的产生速率增加,同时,高温处理后的玉米幼苗叶片MDA含量、膜透性增加,幼苗的膜系统受到明显的伤害.由此认为,高温协迫后,活性氧积累以及由此引发的膜脂过氧化作用是玉米幼苗高温伤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用不同质量浓度(0,50,100,150,200,250,300 g/L)的PEG模拟干旱胁迫条件,研究不同程度干旱胁迫对长豇豆种子萌发及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长豇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以及幼苗的芽长、根长、侧根数均随PEG质量浓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当PEG质量浓度低于150 g/L时,其幼苗的SOD及POD活性随PEG质量浓度升高而升高,而PEG质量浓度高于150 g/L时,则随PEG质量浓度升高而下降;但幼苗MDA含量随PEG质量浓度增加而逐渐增加.表明随着干旱胁迫程度升高,长豇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以及细胞膜受伤害程度也愈严重.  相似文献   

4.
干旱胁迫对月见草体内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实验室盆栽月见草幼苗,对其进行培养,当其生长到5~6片真叶时进行干旱胁迫.结果表明,干旱胁迫组植株比正常植株的游离脯氨酸含量高,而且随着胁迫时间的增加,游离脯氨酸的含量也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5.
低温胁迫对蓝萼香茶菜幼苗保护酶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低温胁迫条件下对蓝萼香茶菜幼苗叶片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的影响 ,测定了 8d ,4℃低温胁迫下蓝萼香茶菜幼苗叶片的SOD和POD的活性变化 .结果表明 :低温胁迫后蓝萼香茶菜幼苗叶片的SOD和POD的活性呈上升趋势 ,胁迫植株的保护酶系统能够进行自身的调节以抵抗低温伤害 .  相似文献   

6.
7.
以中苜1号和甘农4号苜蓿幼苗为材料,通过施加不同浓度氯化钙(0,5,10,15,20 mmol/L)研究了氯化钠胁迫下氯化钙对苜蓿幼苗叶片脂肪氧合酶、过氧化氢和氧自由基的影响.结果表明,盐胁迫下添加不同浓度氯化钙后2种苜蓿幼苗中的脂肪氧合酶活性降低,过氧化氢浓度减少,氧自由基产生速率减慢.当外源钙浓度为15 mmol/L时,对盐胁迫的缓解作用最好.表明适宜浓度的外源钙可以通过降低植株的膜脂质过氧化,保护膜结构和功能,从而减轻氯化钠对苜蓿幼苗的胁迫伤害.  相似文献   

8.
盆栽试验研究了水分胁迫条件下小麦幼苗叶绿素含量及小麦抗氧化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水分的减少,叶绿素a、叶绿素b和叶绿素总量均呈降低趋势;叶片脯氨酸含量、MDA含量以及叶片SOD、POD活性均呈增加趋势.说明,在干旱胁迫下,小麦幼苗叶片通过改变内部的生理特性以提高自身的抗旱性.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小麦幼苗根部和离体叶切段遭受PEG(MW=6000)渗透胁迫后叶内硝酸还原酶(NR)活性的变化,发现渗透胁迫不仅降低叶片中已有的NR活性,还抑制底物NO_3~-对NR的诱导过程。进一步研究表明,幼苗NR的诱导受抑与渗透胁迫下叶内诱导物不足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运动对线粒体模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本研究以力竭游泳大鼠为运动疲劳模型,观察了大鼠力竭运动后心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MDA)和还原性谷胱甘肽(GSH)含量的变化,发现运行后即刻心肌线粒体脂质过氧化水平显著升高(P<0.01),GSH含量显著下降(P<0.01),结果提示,力竭运动后心肌线粒体内源自由基生成增加而消除下降可能是线粒体膜损伤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通过在低温胁迫下对芸香的研究,结果表明:在5℃低温胁迫下,芸香叶片的脂膜相对透性与MDA呈上升趋势;O2-呈波动性变化,H2O2呈线性增加;SOD先升高后下降,而POD呈波动性变化.证明,芸香通过体内一系列生理特性的变化来抵抗低温.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植物性杀虫剂鱼藤酮、藜芦碱对蚯蚓的影响选择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为受试生物,通过急性毒性实验和抗氧化酶活性测定,揭示鱼藤酮、藜芦碱的毒性效应。结果显示,急性染毒试验鱼藤酮对蚯蚓24h、48h的半致死质量浓度分别为23.96mg/L、5.991mg/L,藜芦碱对蚯蚓24h、48h的半致死浓度分别为40.67mg/L、20.33 mg/L。说明藜芦碱、鱼藤酮对蚯蚓有致死效应,鱼藤酮的毒性强于藜芦碱;蚯蚓体重的增长受到了药物浓度的影响,有较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但随时间的延长对蚯蚓体重的抑制效应减弱;在药物胁迫下,SOD与POD活性变化随质量浓度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蚯蚓体内SOD、POD响应不同,POD对药物响应更敏感。  相似文献   

13.
从化学反应体系探讨褪黑素(MT)对机体内普遍存在的自由基氧化和非酶糖基化重要活性中间产物——丙二醛(MDA)的清除作用,进而探讨MT对血液的MDA羰基应激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MT不仅能直接清除MDA,而且能抑制MDA等毒性羰基类物质诱导的血液粘度的升高;这表明,MT抗氧化活性的分子机制可能是抗羰基应激.  相似文献   

14.
从中等地震震源机制解,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分布等方面研究了甘肃九甸峡水库库区及邻近地区的地壳应力场和地震活动特征.其结果为估计九甸峡水库蓄水后发生诱发地震的可能性和可能的最大震级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5.
锌对玉米幼苗生长和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不同浓度的锌(Zn^2 )处理玉米种子,研究对幼苗生长和细胞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Zn^2 浓度高于50mg/L时,幼苗的生长受到明显抑制.根系长度、根体积和株高随Zn^2 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根系和土地上部生物量在Zn^2 浓度为5mg/L时达到峰值,而后随Zn^2 浓度的增加,植株干重减少.随Zn^2 浓度的增加,幼苗根系活力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下降,叶绿素含量减少,根内丙二醛(MDA)含量增加;抗坏血酸氧化酶(ACO)和多酚氧化酶(POL)活性下降,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在Zn^2 浓度为5mg/L时显著高于对照,随Zn^2 浓度的增加,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6.
热激对光温敏不育水稻几种酶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水稻湘早灿3号为对照,研究了光敏不育水稻农垦58S、温度不育水稻安湘S芽期在3种温条件下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和核糖核酸酶活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实验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及尼氏染色法,探讨热应激对小鼠海马各区锥体细胞与颗粒细胞胞体形态结构及细胞数目的影响.结果显示:热应激组小鼠海马各区的锥体及颗粒细胞胞体面积较对照组均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热应激组海马CA3区锥体细胞胞体面积较对照组极显著变小(P相似文献   

18.
以铜钱草为供试植物,通过水培试验研究在铜、锌分别胁迫下,铜钱草净化水中氮磷的效果及其叶片中叶绿素、丙二醛、抗氧化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经过20天的培养,低浓度的铜锌(0.5、1.0mg/L的铜、锌和1.5mg/L的铜)提高了植株净化氮、磷的效果.低浓度的铜、锌处理(尤其是1.0mg/L)促使植株叶片中叶绿素总量、叶绿素а/β明显增加,且抗氧化酶活性增强导致丙二醛含量维持较低水平,说明植株叶绿体微结构完善、细胞内环境稳定,有利于植株对氮、磷的净化;与对照组相比,2.0mg/L锌处理明显降低了铜钱草对氮、磷的去除效果.主要缘于锌的胁迫通过降低叶绿素总量、叶绿素а/β值,且抑制抗氧化酶活性导致丙二醛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各组(8.40μmol/gFW),使植株内环境出现氧化胁迫、生长受损所致.研究表明,铜钱草对铜、锌具有一定的耐受力,较低浓度的铜、锌有助于其对水体中的氮、磷的去除.  相似文献   

19.
干旱对水稻根系活力与结实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在水稻抽穗灌浆期进行人控土壤干旱,每穗实粒数,结实率,千粒重衣产量均下降,但根系活跃吸收面积与α-萘胺氧化活力均强,抗旱性强的品种,TTC还原活力增强,而抗旱性弱的品种,TTC还原活力降低,因此,水稻抗旱性强弱与TTC还原活力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腹腔注射丙二醛(MDA)对昆明小鼠体能行为(游泳、爬杆)的影响,结合荧光分析探索了MDA在小鼠体内的代谢过程.结果发现:一次性给药或长期给药MDA对小鼠的体能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水平(P<0.05),但MDA造成的急性影响比慢性影响更大;荧光分析表明,给药后5 min是MDA吸收与代谢的阈值时间,给药后5~10 min,血液中MDA浓度达到最大值,10 min以后,代谢为主,给药后1 h,MDA被代谢约80%;血清、脑组织和肝脏的MDA含量分析表明:MDA的代谢途径是由血液流向肝脏,再由肝脏流向机体组织(包括脑组织).这些结果对于了解不饱和醛酮中毒后的代谢机制,及对于氧应激疲劳和相关的体能恢复生化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及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