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反义词就是意思相反或相对的词,是现实生活中矛盾现象在语言中的反映。事物的矛盾双方是互相对立而又互为存在的。例如“胜”(victory,success,win)与“败”(defeat,failure,lose)是一对矛盾,它们在意思上是互相对立的。可是如果没有“胜”就没有“败”,反之,没有“败”也就没有“胜”,两者是互相依存的。“Failure is the mother ofsuccess。”(失败为成功之母。)这句名言正好精辟地说明了事物的辩证关系。反义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如此紧密,以至它们常常成对地使用在一起。还以“胜败”这对反义词为例  相似文献   

2.
反义词是语言学研究的一个焦点问题,但对由两个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或语素构成的成对反义词的研究却不多。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成对反义词整体意义构建过程中的认知机制进行尝试性的研究可以得出,构成词的原型语义是成对反义词意义构建的基础,而转喻和隐喻是成对反义词意义构建的两种机制。  相似文献   

3.
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一下有关英语反义词的问题。一、英语反义词的特点何谓英语反义词?根据Tne Conicse Oxford Dictionary的解释,英语反义词(antonyms)是:Words of Contrary meaning to another word(与另一个词意思相反的词),即意思相反的词,就叫做反义词。相对应反义词的词汇意义彼此对立,互相矛盾,互相排斥。如success和  相似文献   

4.
略论古汉语的同形反义词──兼为“反训”辨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反训”谈起在古代汉语经典文献的注硫和训信专著或辞书中,我们常常可见一些语言现象,诸如“乱,治也”;”受,授也”;“故”,洲“古也”、又训“今也”;“落”,训“死也”、X训“姐也”,等等。从表面看,人们不难发现:它们训释词与被洲释词正是一对反义词(如上述前二例);或一个词的训释词(即义项)中有两个正是一对反义词(如上述后二例)。古人概括其特点为“一字两训”,“义相反而实相因”(王念孙悟)。O这就是传统训治学之所谓“反训”。其被训释之字(词),也笼统地被称之为“反训率”或“反训词”。晋人都球首先…  相似文献   

5.
反义是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示相反的意思,涉及语义基本关系,是学习、理解和掌握语言的重要方面。反义词分别位于语义轴的两端,具有相反的语义特征,是相互否定的。新出现的反义词是在特定语义标尺上相互对立的成对词,它们经常发挥并举功能和辅助功能。每一次反义词的分析只能分析一个语义连续统一体,并确定分析对比的语义特征。  相似文献   

6.
某些可分级的形容词所构成的反义词为层级反义词对,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每一组层级反义词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意义上的相对,而且产生的语用效果也是截然相反的。本文将主要从语用学的相关理论出发来分析英语层级反义词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策略等问题,尝试对其进行更为动态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反义关系是客观世界复杂现象反映在语言词汇中的一种重要的语义关系,区分为矛盾关系和对立关系两种。矛盾关系在两项词语单位之间语义绝对相反,无条件地互相排斥、互相否定;对立关系在两项词语单位之间语义相对相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排斥、互相否定,这是在同一语义关系中的两种不同类型的反义关系。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矛盾的,语言中的反义关系就是其重要反映.对于反义词的分类众说纷纭.本文试图以萨伊德(Saeed,J.I.)对反义词的五分说为标准,分别分析双向反义、分级反义、逆向反义、换视角反义以及类别性反义五种分类的模糊性,并探讨其模糊性的形成缘由,最后预言了反义词五大类词的重新范畴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27个高频形容词在《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的释义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一种新的一词多义表征方式——同义词或反义词加语义特征。采用“三步法”,可以全面收集某个形容词在词库中的同义词、反义词和相关特征,包括那些没有在本词条下出现的词和特征。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增进了对“互训”和语义特征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相关的语义学和自然语言处理研究。  相似文献   

10.
<正> 反义语素可以根据意义和运用情况分成不同的类型,它们对反义词的意义类型起着决定性制约作用,对反义词的等级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拟就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一反义语紊的类型及基在反义词里的分布格式 反义语素就是意义相反的语素,所谓意义相反,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种,两个语素所表达的意义有逻辑上的矛盾关系。可用两个蕴涵式表示为(?)X(φ(x)(?)-F(X)),(?)X(F(X)(?)-φ(x))。如以“存”/“亡”为例,这两个蕴涵式呵表述为:对所有的X来说,如果X“存”,则X不  相似文献   

11.
1.1什么是同义语 同义词(Synonym)是词与词之间的同义。什么是同义词,目前还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较流行的是“理性意义”或“基本意义”相同,“感性意义”或“附加意义”不同便是同义词。两个分别从心理学和逻辑学角度下的定义忽视了词的功能和用法方面,虚词便被排除在外了,况且无法说明use和with是不是同义词。又如,sell和buy是一组相对关系的反义  相似文献   

12.
实习一得     
在课堂讲授中,如何将我们学过的某些古汉语知识结合课文讲给学生?自己有点体会。 比如,古汉语训诂学中有一种所渭“施受同辞”的情况,即一个词的词义表示一种动作行为,而这个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和受事者是互相对立而又依存的矛盾双方,整个动作行为是由双方共同实现的。也就是说,施事者和受事者都可使用这个词,只是由于双方在实现动作行为过程中的施受地位不同而有两种相反的意义,即从施事者来说是一种意义,从受事者来说另是一种意义。例如高中语文第一册韩愈《师说》一文中“受业”的“受”就是属  相似文献   

13.
韩非的“矛盾”富言属于逻辑矛盾。他的“矛盾”思想则是非此即彼、非彼即此,二者必居其一。这种仅仅在对立两极中的思维方法并非完全正确。哲学上的辩证关系,借用“矛盾”、“对立”范畴来表述,也不十分恰当,因为矛与盾不是对立的双方,而辩证关系也应包括对立统一、鼎立统一、多立统一。所以我们必须确立立体矛盾观,即对立面-中介-对立面,或正中反矛盾论,或同异反分析法。  相似文献   

14.
反义词在语言的词汇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使人们能够更好地表达客观世界中事物对立与统一的法则,揭示客观世界中的各种矛盾,并能使人们在表达思想中加强对比,促进语言的精确性、鲜明性和表情性。因此,正确地掌握和分析反义词,对于阅读和语言运用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国内外语言学界对反义词的本质特点还缺乏深入详  相似文献   

15.
区域(Region)和国家(Nation)是反映空间范周内自然、经济、社会等特征组上的一组对应词。如果把国家比喻成一个地球仪,那么区域则是构成地球仪的大洲或大洋“板块”,区域相对独立,但通过相互联结而形成国家这个有机体。地方(Locality)是在描述地理范围上与“区域”相近的术语,它是从行政区划角度与“中央”(Centrality)的对应词,多指省、市等行政区的地理范围。区域不同于地方,区域可以是跨行政区的,如东北区域、长江三角洲区域;也可以是行政区,如新疆、宁夏;还可以是省内的部分,如珠江三角洲、苏南和苏北等。  相似文献   

16.
汉、日语言中的“反义词”是相当丰富的,其属性多种多样,既有名词,又有动词、形容词等,它们在语言表述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言中运用“反义词”,可以突出事物矛盾,起对比、烘托的作用,在说话、写作中善于运用“反义词”可以使语言更加鲜明,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在强烈的对比中,使读者获得极为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7.
汉、日语言中的“反义词”是相当丰富的,其属性多种多样,既有名词,又有动词、形容词等,它们在语言表述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语言中运用“反义词”,可以突出事物矛盾,起对比、烘托的作用,在说话、写作中善于运用“反义词”可以使语言更加鲜明,增加语言的表现力。在强烈的对比中,使读者获得极为鲜明、深刻的印象,从而收到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8.
现代汉语的反义语素,不论在构词法,还是造句法里,都可构成一种表达手段,用来表示一定的意义。如“反正,好歹,横竖,死活”等副词,都是由两个反义语素组成的对立式的词,表示无论如何的意  相似文献   

19.
<正> 一、如何讲解哲学概念1、用系统论的方法分析哲学概念。哲学概念,其外延广泛,内涵丰富,文字表述高度抽象概括。如何讲清哲学概念,是哲学教学中经常遇见的难题。有的教师讲解哲学概念,功夫不花在对概念内容的分析上,只是从词义上作诠释,或用事实作例解,有的虽有一些分析,但以偏概全,零散无序,这都只能给学生留下空洞抽象、浑沌笼统的印象。事实上任何一个哲学概念,都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有机系统。要使学生对哲学概念获得准确而全面具体的了解,应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哲学概念的要素及其结构,作出透彻的分析。如讲“矛盾”概念,“矛盾是指事物内部各方面之间以及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就应该按其内在逻辑分成三个层次分析,一、矛盾是关系不是实体;二、关系的承担者是事物或事物内部各方面;三、关系包括对立关系和统一关系,在这分析之后,再举事例说明。又如讲“实践”概念,“实践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下的人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就应该从表述中归纳出实践的三个基本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作明确的解释。再如讲“认识”的概念,“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就要从三个角度进行阐释。一是,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与唯心主义、不可知论相区别;二?  相似文献   

20.
矛盾修辞法在英语中广泛使用,它是由截然相反的两个意义结合在一起,体现辩证统一的语义特征。矛盾修辞法通过同一事物中两个对立因素的相互映衬来表达深刻的涵义,其矛盾的对立不仅体现在词汇搭配上,也体现在句子结构中,本文试从这两方面进行分析,使读者能够对矛盾修辞法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