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可见光与近红外遥感反射率关系的藻华水体识别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极轨气象卫星AVHRR红光波段(波段1, 波长580~680 nm)和近红外波段(波段2, 波长720~1100 nm)的水体遥感反射率关系函数Rrs(2)?1 = α0Rrs(1)?1+g?1(1?α0)中, 参数α0 = (bb(1)/bb(2))(a(2)/a(1))对叶绿素浓度敏感且相对独立于浊度, 以1.6 < α0 < 5.6和0.01< Rrs(2)/g < 0.2为判据, 可以实现叶绿素浓度为64~256 μg/L的近海藻华水体识别. 在2003年6月闽江口藻华水体的AVHRR遥感信息识别基础上, 进行了该识别模式与传统的单波段模式, 以及与比值法、NDVI法、差值法等双波段模式的比较, 建议将该识别模式发展为近海藻华水体遥感的普适模式.  相似文献   

2.
《科学通报》2003,48(1):73-73
<正> 经中国植物生理学会第八届一次常务理事会议决定,将于2003年4月中下旬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中国植物生理学会2003年全国学术年会,以庆祝学会成立40周年.  相似文献   

3.
1995年以来我国对黑潮及琉球海流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袁耀初  苏纪兰 《科学通报》2000,45(22):2353-2356
黑潮及琉球群岛以东的东北向海流(以下简称琉球海流)都是北太平洋西边界流,特别是黑潮,它与大西洋湾流齐名为世界瞩目的两支强流,具有流速强、流量大、高温及高盐等特点我国对黑潮及琉球群岛以东海流的调查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例如在1986-1992年进行了中日黑潮联合调查研究;1991—1993年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日本筑波大学。九州大学及鹿儿岛大学联合调查研究.在1995年以后有以下调查研究:1995—1998年开展了中日副热带环流调查研究;1990年10月~1996年5月我国台湾省学…  相似文献   

4.
数字海洋     
林勇 《科学》2007,59(1):10-12
海洋是地球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空间。自有人类以来,认识海洋、征服海洋、利用海洋等海洋活动就从未停止过。信息时代的到来,第一次为人类全面准确而深入地认识和了解海洋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支撑。1998年1月31日,美国的戈尔(A.Gore)提出了数字地球的概念,认为数字地球是一种可以嵌入海量地理数据、多分辨率和三维的地球表示,并可在其上添加许多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信息。这一概念被迅速应用到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领域,而由数字地球引申出的数字海洋也成为人类驾驭海洋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05,(2):6-6
“卡西尼号”探测器对土星的卫星泰坦进行的最新探测表明,这颗天体的表面根本就没有能支持生命存在的液体。此前,科学家们一直相信,在被云雾笼罩的泰坦表面存在由乙烷之类的碳氢化合物构成的海洋或湖泊,其中很可能还包含着有可能形成生命的物质,甚至还可能已经包含着早期的生命形式。直到2003年,由地面雷达对泰坦进行的观测结果还仍然显示,  相似文献   

6.
《科学24小时》2013,(10):1-1
<正>海洋是人类生命的摇篮,蕴藏着巨量的资源和能源。很早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在海洋上航行、捕鱼,对海洋进行探索,但时至今日,坦率地讲,我们对深海还所知甚少。1960年1月,美国"迪里雅斯特"号潜水器首次潜入世界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海沟。此次下潜最大潜水深度为10916米,就在这条温度只有几摄氏度、水压相当于1000个大气压、永远笼罩在黑暗中的海沟底部,科学家们竟然看到一条鱼和一只小红虾在游动!  相似文献   

7.
一个涡相容的海洋环流模式模拟的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李薇  刘海龙  张学洪 《科学通报》2004,49(19):2001-2006
以1958~2001年ERA40风应力强迫分辨率为0.5°×0.5°的准全球海洋环流模式LICOM1.0, 建立了高分辨率印度尼西亚海上层环流的长时间序列. 模拟结果合理再现了以望加锡海峡为印度尼西亚贯穿流(ITF)主要通道的基本流场. 模拟ITF年平均流量14.5 Sv, 其中上层700 m年平均流量13.2 Sv. ITF流量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年周期信号. 与观测结果相比, 模拟ITF流量的年平均值与季节变化特征都是合理的. 模拟ITF流量年际异常与Niño3.4指数有显著的负相关(-0.65), 太平洋的年际异常是影响ITF流量变化的主要因子. 模拟结果中, ITF流量与太平洋、印度洋年际异常的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 在某些年份(例如1994年), 印度洋偶极子(IOD)强信号对ITF流量的影响超过了ENSO信号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自1945年以来的这段时期,在了解海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仅举数例加以说明:海洋学的知识引出了关于板块结构论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海底的发现为生物学界开辟了新的领域,并且使对埃尔尼诺海流进行预测开始成为可能。科学界可以利用在电子学、材料科学和仪器仪表领域的技术革命以及对流体力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科学知识的增加,来大大推进对这一极为复杂而有趣的系统如何运作的了解。回顾过去,可以明显看出,大多数的进展都在50年代初期发生在开始由海军研究局(ONR),后来由新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联合资助的被好奇心驱动的…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探索》2006,(1):4-5
最近,科学家通过研究1996年在阿根廷南部发现的一块远古海洋动物头骨化石后确认,这头“海怪”其实是一种此前从未被发现过、生活在1.35亿年前的古代鳄鱼。科学家将这种鳄鱼命名为“哥斯拉”(传说中一种巨型海怪的名称),它拥有和食肉恐龙相像的头部、鱼尾似的尾巴、强有力的下巴和锯齿状的牙齿, 以捕猎其他的海洋爬行动物为生。在大约2亿年前至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时期,海洋鳄鱼遍布全球海洋。  相似文献   

10.
乐贵明 《科学通报》2006,51(15):1746-1750
对2000年7月14日(巴士底事件)与2003年10月28日的太阳质子事件进行了对比分析, 尽管2003年10月28日太阳质子事件的峰值流量比巴士底事件的高, 但行星际观测到, 巴士底事件能量大于10和30 MeV质子的最大强度都高于2003年10月28日相应能量的最大强度.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 巴士底事件CME驱动的激波在2000年7月14日12:00~17:00UT时间段内, 可被加速到能量大于10和30 MeV的种子粒子的数量远比2003年10月28日12:00~17:00UT期间的多. 巴士底事件CME的高度达到约14R高度时, 其驱动激波加速能量大于100 MeV高能质子的能力达到最大, 而2003年10月28日的CME在约58 R高度时其驱动激波加速100 MeV质子的能力达到最大, 此时能量大于100 MeV的通量在155 pfu左右, 比巴士底事件能量超过100 MeV高能质子的峰值通量355 pfu要低得多, 说明巴士底事件可被加速到100 MeV以上能量的种子粒子的数量比2003年10月28日的多. 太阳质子事件的峰值流量不仅取决于行星际太阳高能质子的强度, 还取决于CME驱动的行星际激波的速度和太阳风中可被加速的粒子数以及行星际的磁环境. 伴随2003年10月28日ICME在行星际形成的磁鞘捕获了大量的高能质子, 其中含能量超过100 MeV的高能质子.  相似文献   

11.
王伟  钱成春  黄瑞新 《科学通报》2005,50(24):2810-2812
外来机械能是控制大洋环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大气向海洋输入机械能主要是通过风应力和海表大气压强脉动来实现. 利用10 a (1993~2002)的TOPEX/POSEIDON卫星高度计资料计算了大气压强对海洋做功的速率. 其10 a平均的全球总功率为0.04 TW (1 TW=1012瓦), 主要分布在南大洋以及北半球的风暴带附近. 在过去的10 a间, 该项能量输入有明显年际变化, 变化幅度约为15%.  相似文献   

12.
1998年是联合国“国际海洋年”.随着21世纪的到来,加快开发利用并注重保护海洋资源已成为必然趋势.本文论述了21世纪的海洋资源及其分类.海洋可为人类提供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源、空间资源和能源.自然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本文分析出27种时间理论模式.人类将以1-2-2时间模式开发利用海洋资源.21世纪人口、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海洋利用的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13.
鲨鱼奇谈     
鲨鱼是一种古老的海洋动物,已有1亿8,000万年的历史,属软骨鱼类,已知约250个品种。它分布广泛,几乎全球各海域都有;鲨鱼的个体大小相差悬殊,大的鲸鲨,体长可达20米;小的如某种角鲨,长仅15厘米。鲨鱼体形似鱼雷,长有镰刀似的尾鳍,狭长的胸鳍和高耸  相似文献   

14.
这个世界上崇高的职业有许多种,而从事海洋科学研究无疑是最重要的工作、最具魅力的领域之一。孩提时代的我就对大海有着神秘的憧憬,那时主要着迷于海洋的广阔,教科书上给出的一个基本数据是全世界海洋的面积占了全球表面积的70%以上。成年以后,我进一步知道了一些有关海洋的事,知道海洋是孕育地球上生命的温床、摇篮;海洋及其洋流作用调控着全球的温度、湿度;全球沿海城市的兴盛更是凭借着海  相似文献   

15.
西菲律宾海风成沉积物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秦蕴珊 《科学通报》1995,40(17):1595-1595
198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学一号”调查船在菲律宾海西部所采集的3个柱状样品(WP1,WP2和WP40孔)中发现了黄色沉积层,其外貌酷似中国的黄土地沉积.WP1孔(13°47.l’N,125°34.4’E,水深2208m,柱样长225cm),位于菲律宾海沟东侧,西距吕宋岛600km,WP2孔(6°20.1’N,126°26.7’E,水深1580m柱样长195cm)和WP40孔(6°51.2’N,126°37.63’E,水深2540m,  相似文献   

16.
海底“锰结核”的由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一 《科学之友》2001,(10):18-19
沉睡在大洋中的海底奇宝--"锰结核"是一种含有锰、铁、镍、铜等30多种金属元素的凝结团块矿物,分布广泛,储量丰富,由于它极具开采价值,自从1873年英国"挑战者"号考察船发现之后引起世界各国的浓厚兴趣,科学家为了解这笔巨大财富的由来进行了长期勘探调查研究工作,但对于它的形成原因却至今未有定论.  相似文献   

17.
冬季格陵兰、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年际变化与ENSO事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武炳义  高登义  黄荣辉 《科学通报》1997,42(18):1979-1981
众多研究表明,ENSO事件不仅仅是热带地区大气和海洋异常年际变化现象,并且与中高纬度地区的气候异常变化相关联,一方面通过对两维定常行星波的强迫导致中高纬度地区的遥响应;另一方面,中高纬度的大气环流异常对ENSO事件的发生也具有触发作用.海冰变化可以引起盐度突变层的灾变和热盐环流的突然停止,可以导致半球乃至全球大气环流异常,最新研究表明,海冰面积变化周期与ENSO事件的周期有较好的一致性.本文讨论了冬季格陵兰、喀拉海和巴伦支海海冰年际变化与ENSO事件的关系,认为该海域海冰面积异常可以引起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响应,尤其是当海冰面积变化超前大气变化3年时,可以诱发大气高度场产生PNA型异常;ENSO事件都发生在海冰面积变化速度为极值点的冬季.  相似文献   

18.
方留民 《世界科学》2001,(2):23-23,22
当科学家想到能源时,浮现在脑海中的常常是火焰,而不是冰块。 火焰和冰块也许是一对风马牛不相及的组合,但是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相信,未来洁净能源的最大一部分也许藏在海底──以冰冷的能够燃烧的冰块晶体形式存在。 这种称为水合甲烷的物质大量沉积在大陆架的边缘,有机沉淀物在这个压力巨大而且温度寒冷的地方存在了数百万年。初步证据表明,这些物质的储备量也许超过了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总和。 最近率领一个考察队前往卡罗来纳近海布莱克海脊进行考察的查尔斯·波尔认为,单是这种形成物就含有足够的甲烷满足美国105年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19.
<正>由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学术与出版工作委员会承办,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科学》杂志社协办的第39次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与技术前沿论坛暨海洋科技发展战略研讨会于2014年8月10~11日在青岛召开.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在气候变化和全球碳循环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次海洋科技战略发展研讨会发出了组建中国未来海洋联盟的倡议,得到了与会专家的热烈响应.大家认为,在目前海洋研究的形势下,海洋研究跨学科交叉还不足,面对重大科学问题时,科研力量还较分散.为了我国未来海洋科学的发展,尽快缩短与世界海洋强国的差距,非常迫切需要组织一个可以汇聚各方面优势资源,整合各方面优势力量,协同各方面优势人才的学术组织.  相似文献   

20.
南海东北部障碍层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海东北部(16°~25°N, 112°~124°E)存在显著的障碍层分布. 障碍层发生概率秋季最大(45.7%), 夏季次之(31.1%), 春季最小(23.3%). 吕宋海峡及其以西的南海东北部中心海域(18°~22°N, 112°~120°E)障碍层年发生几率约为40.0%, 中国台湾海峡南端、台湾岛南端东西两侧、台湾岛以东(22°~24°N, 122°~124°E)和吕宋岛东北海域(18°~20°N, 122°~124°E)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分别为19.0%, 61.1%, 33.3%和80.0%; 其他海域障碍层年发生几率偏小. 层结机制和降水机制分别是南海东北部春季(特别是冬末春初)和夏、秋季障碍层形成的主要原因, TRMM卫星观测为后者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