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恒星之一生,长者可达几万亿年,短则不到一千万年,期间历经多次短时标的灾变事件,而此类事件出现前后,恒星多方面性质发生了非常剧烈的、甚至是根本性的改变。对此,天文学家已经有了较为充分的认识,但尚未完全洞悉其中之众多奥秘。  相似文献   

2.
动态点击     
《科学24小时》2011,(9):51-52
天文学家观测到大质量黑洞撕裂恒星日前,天文学家目睹了一个大质量黑洞吞没并撕裂一颗恒星的过程。科学家们接收到了这颗遭遇厄运的恒星在生命最后一刻发出的强烈辐射,这些电磁波穿越了38亿光年的广袤空间,抵达地球。美国宇航局的"雨燕"(Swift)卫星在天龙座方向接收到一次剧烈的伽马射线爆发事件。起初,分析人员认为这可能是由于恒星塌缩引发的一次普通伽马射线爆发事件,但是进一步的数据分析显示事情似乎没有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3.
水下机器人发展趋势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徐玉如  李彭超 《自然杂志》2011,33(3):125-132
随着人类海洋开发的步伐不断加快,水下机器人技术作为人类探索海洋最重要的手段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作者对水下机器人进行了定义与分类,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重点针对智能水下机器人的主要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正当一颗恒星过于接近一个黑洞时,黑洞的超强引力所导致的超强潮汐力会把恒星撕碎。在这类被称为"潮汐破坏"的事件中,一些恒星碎片被以极高速甩出,余下的碎片则坠回黑洞。这导致一种特征明显、可持续数年的X射线辐射。科学家最近观测到了发生在一个星系(它距离地球大约2.9亿光年)中的一次潮汐破坏事件,这也是过去十年中发  相似文献   

5.
尹其丰 《科学通报》1985,30(9):684-684
近来恒星形成爆发模型被广泛地用来解释若干活动星系的射电辐射。所谓恒星爆发是指星系中恒星形成速率比正常速率高得多的天体物理事件。目前还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因素引起恒星形成爆发以及怎样引起这种爆发的。一种可能的起因是一个星系与另一个星系的引力相互作用。这种猜想已有某些观测证据支持,例如,某些有伴星系的旋臂星系,在射电波段比其  相似文献   

6.
一项新研究发现: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不像当今的恒星这样发出光亮,它们可能是不可见的"暗恒星",暗物质粒子的互相残杀为之供应能量。研究人员称,那些恒星是极其庞大的。暗物质是不可见的,构成了宇宙中的大部分物质。科学家们认为,暗物质在早期宇宙的演化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在第一批恒星的形成中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追寻人类乃至宇宙整个进程中的10个转折性事件是很有趣的,因为正是它们最终决定了人类在地球上的存在。在大得根本无法想象的宇宙中,有一个实在是很平凡的星系,在这个毫不起眼的星系中,有一颗极普通的恒星,还有一颗小小的行星在绕着这颗恒星转——  相似文献   

8.
科学家最近观测到宇宙"旋转木马"VFTS102,这是迄今观测到自转速度最快的超大质量恒星,其赤道区域环绕轴心以每秒600千米的速度高速旋转。由于离心力作用,如此之高的自转速度几乎能将这颗恒星撕裂。VFTS102非常炽热,是一颗高度发光的恒星,亮度为太阳的10万倍。这颗恒星曾拥  相似文献   

9.
一项新研究发现:宇宙中形成的第一批恒星不像当今的恒星这样发出光亮,它们可能是不可见的"暗恒星",暗物质粒子的互相残杀为之供应能量.研究人员称,那些恒星是极其庞大的.  相似文献   

10.
赵君亮 《科学》2006,58(4):22-26
地震、海啸、火山爆发、飓风等一些在地球上时而出现的重大灾变事件,给包括人类在内的地球生物圈带来巨大的灾难性后果。对此.今天的科学技术尚无法予以制止,甚至还不能准确地预测。本文所要叙述的发生在宇宙中的灾变事件,其能量之大,后果之严重,远远超过上述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它们甚至会影响到整个地球和全人类的命运,决定恒星、星系的演化过程和最终归宿。  相似文献   

11.
<正>一场超新星爆发,就能点亮整个银河系。届时,天文学家必然会持续关注—银河系内的恒星如果发生超新星爆发,亮度就会超过月亮。研究人员都在竞相为这场宇宙烟火表演做准备。35年了,中畑雅行(Masayuki Nakahata)一直在等待附近的恒星爆炸。上一次发生这样的事件是在1987年,中畑雅行还刚刚进入科学界。当时,一个明亮的光点突然出现在南方天空。这个现在被称为SN1987A的事件,是人类步入现代文明后距我们时间上最近的一次超新星爆发。毫无疑问,SN1987A当时收获了全世界媒体的关注目光,并且也推动了天体物理学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12.
大空之眼     
《大自然探索》2009,(10):7-7
2009年7月23日,美国宇航局发布了由斯皮策太空望远镜拍摄的一幅“太空之眼”照片。“斯皮策”这次将自己的眼睛望向5000万光年之外的深空,尤其是瞄准了NGC1097星系中心的“眼睛”。实际上,这是一幅经过色彩加工的红外图像,照片上的“宇宙窥视者”其实是一个被恒星‘产房”环绕的超大质量黑洞。这个‘产房”中充满“恒星婴儿”,形成这些恒星胚胎的材料是由黑洞吸引过来的。图中“眼睛”周围的红色条幅,显示的是那些尘埃被恒星形成过程加热的区域。  相似文献   

13.
“众生之柱”位于天鹰座星云的巨蛇座恒星区域,由尘埃和气体云柱组成,它能诞生新的恒星,因此又被称为“恒星子宫”。爱尔兰科学家认为,其形成原因应归为“阴影效应”。当恒星释放强辐射刺激中立气体云时,光化电离或光蒸发会发生,其炽热外层喷射的热气体会像爆炸物一样快速膨胀,向外释放冲击波,使之进入气态块状结构。而最新的模拟显示,  相似文献   

14.
恒星的一生     
恒星是由炽热的气体物质组成,能自己发光的球状天休。在宇宙中,恒星是各种星体中个子最大,最基本的一种天体。一颗恒星的一生,跟我们人类的人生大同小异,可分为胎儿期,青壮年期,老年期和临终期四个阶段。一开始,弥漫在宇宙空间中的星云物质,由于吸引力的强大作用,聚集在一起,再经过漫长时间的收缩,一颗恒星的雏形便形成了。由于这一时期的恒星很像母体中的胎盘,所以,这个时期为恒星的"胎儿期"。处于这一阶段的恒星在吸引力的作用下,又经过数十万年的时间,终于成为一颗真正的恒星。恒星在形成的过程中,由于收缩运动进行得非常剧烈,使得在恒星内部具有很高的压力和温度,从而产生了核聚变反应。在这个反应中,恒星损耗了一些燃料—氢气,而放出大量的热  相似文献   

15.
正美国科学家日前报告说,他们可能已经找到了第一颗太阳系外的卫星,但这一发现还需要更多的观测加以证实。尽管已知太阳系外行星的数量已经攀升至1 000个,但发现一颗系外卫星是难上加难。许多系外行星可能拥有环绕其运行的卫星,其中一些卫星甚至足够大,拥有大气,乃至地外生命。在两年前的一个6月的夜晚,位于新西兰的一架望远镜捕捉到人马座中一颗恒星明亮的瞬间。这意味着发生了一种非常罕见的现象——微引力透镜,即一颗恒星或一颗行星或其他天体直接穿过地球和一颗更遥远恒星的中间,并通过引力作用放大了遥远恒星的光。在对这一事件的详细观测结果进行筛查后,天文学家提出,介于中间的天体要么可能是一颗小一些的恒星,并有一颗海王星大小的行星  相似文献   

16.
恒星的形成     
一恒星的形成是天体演化的重大问题之一,研究恒星形成不仅对于了解恒星演化很有意义,而且对于太阳系起源和星系演化问题也是至关重要的。近年来,恒星形成的研究甚为活跃。自十八世纪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星云说以来,太阳系起源问题的研究长达二百年左右,但至今仍众说纷纭,未获完满解决;与此对照,尽管恒星物理和演化的  相似文献   

17.
《世界科学》2009,(5):47-47
“创造之柱”是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哈勃太空望远镜拍摄的最为著名的照片,这一景象上是指天鹰座星云中形成恒星的区域,但创造之柱是如何形成的仍是一个未解谜团。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显示.创造之柱的形成源自周边恒星的辐射进入阴影区域的气态块状结构。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1950,(8):630-630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與編譯局爲供應測量、水利、航海、航空各方面之需要特編輯‘一九五一年天文年曆’。內容包括日月經天之方位及出沒時刻,各行星隨時之輕緯度,恒星、北極星之各項用表,恒星與太陽平時換算表等。篇末附有各表說明及推算方法的舉例。全書213頁,现已出版,每册售價二萬元,概無優待折扣,大部分已經預約售出,因之存書無多,如欲購買,請即直接匯欵向北京文津街三號中國科學院編譯局發行科洽購。平寄郵費免收。  相似文献   

19.
飞出太阳系     
在飞行33年后,"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目前已到达太阳系边缘一个遥远的位置,在这里太阳风不再向外运动,这意味着它即将——飞出太阳系2010年12月13日,美国宇航局宣布,该局于33年前发射的"旅行者一号"探测器目前的所在位置距离太阳约178亿千米,即将离开日球层顶(见“名词解释”)。在这里,来自太阳的太阳风受到来自周围恒星的恒星风的阻挡而停止,不再向外运动。这一事件意味着,“旅行者一号”即将飞出太阳系,成为迄今飞得最远的人造物体。  相似文献   

20.
正通过揭示太阳光谱中的奥秘,人类逐渐辨识了构建恒星的元素,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科学:天体物理学。法国著名哲学家孔德在1835年如此写道:"我们无法想象,有朝一日能找到确定恒星化学组成的办法。"这句话未免过于悲观。事实上,到1857年,也就是孔德去世那一年,天体物理学家已经在着手探查恒星的组分,而他们所使用的工具——光谱,早在1835年就已发明。1802年,英国科学家威廉·海德·沃拉斯顿让阳光通过一条裂缝形成狭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