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恋的诗作很有特色,它们是青年男女心声的自然流露和倾吐,或是爱情既得的欢歌,或是爱情压抑的悲鸣.在<诗经>时代,礼制的影响力逐渐加强,表现在对待男女婚恋上其禁锢人性的一面逐渐显露出来.从描写男女爱情及婚姻的诗作中都可以看出情与礼的激烈冲突与碰撞.  相似文献   

2.
从女性文学的视角读解《诗经》,可以发现,《诗经》中描写的女性的形象美、女性的爱情生活和女性在婚恋中的悲剧性命运三个层面的内容,都印记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并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描写男女约会的诗歌是《诗经》爱情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是那个时代婚恋习俗和青年男女感情生活的真实写照,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在艺术上也是多姿多彩。真实自然的情感流露,妙趣横生的场景描绘,以及生动传神的诗歌语言,共同构成了《诗经》约会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特色。  相似文献   

4.
屈原《九歌》中的爱情描写扑朔迷离,对于其爱情描写的读解争议颇多。我们应从3个层面来理解《九歌》的爱情描写:《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文学艺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九歌》的爱情描写是当时交感巫术意识的体现,是以男女情爱来敬神娱神的描述;《九歌》的爱情描写是用“男女比主臣”的比兴艺术手法,来抒发个人哀怨之情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诗经》中描写爱情婚姻,多次提到桑林,桑间或以桑比兴。其原因在春秋时期有媒氏在桑林中令男女相会之习俗,中春之月奔者不禁的婚姻是当时父母之命媒的之言的婚姻的一种补充,这种习俗源于远古殷商民族以桑林为祭礼高媒神之神社,更由于青年男女对自由爱情之追求和社会对人口增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诗经》的精华是十五国风,而国风的精华是那些反映远古先民爱情的婚恋诗。在这众多的婚恋诗中,平民婚恋诗是先民们最质朴情感的歌唱,本文将对邶、鄢、卫风婚恋诗中的平民男子的婚恋形象和诗中婚恋主旨做一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7.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表达爱情、婚姻的诗数量众多。《诗经》婚恋诗清晰地描述了周代聘婚礼的真实过程,展现了先秦的婚姻礼制状况及各诸侯国礼仪教化的进程。《诗经》婚恋诗还反映出各地婚俗存在差异,礼仪教化的程度并不一致;齐、卫两地因地处偏远而受周朝礼仪教化的影响较少,顽强地保留了自己本地的婚俗等史实。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爱情诗,反映了上古时代人们对爱情独到的认识,展示了人们古朴自由的恋爱方式;《诗经》中的爱情诗,表现了青年男女恋爱时的坦诚、率直及“一见钟情”的恋爱方式;《诗经》中的爱情诗給后人以教育、启迪,激励我们追求真正的爱情。  相似文献   

9.
通过比较《诗经》与《万叶集》里“葛”这一意象,发现中日两国歌人用 “葛”(日文:クズ)入诗时,其描述内容常与家人亲情、婚恋有关; 从文学意象与民俗意义上探究,婚恋诗中的采葛行为不仅是普通的劳作,也是男女表达爱意的方式;由于社会背景的不同,《诗经》中的“葛诗”更多关注民间疾苦等社会问题,而《万叶集》的“葛诗”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  相似文献   

10.
从浪漫主义的爱情这一角度分析《女神》的爱情描写,可以发现郭沫若以《女神》将新诗带入发展的高峰.《女神》一直被看作五四狂飙突进精神的代表,同时它也为诗歌的浪漫主义开启了道路,并影响了后继者的诗创作,诗作在浪漫主义的统领下充满了张力,流露出的爱情也更加感人.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详细记录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认识价值。其中描写爱情的篇幅占了很大比重,而且《诗经》中的爱情诗内涵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傲慢与偏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独具的女性魅力成为经典之作,小说中刻画的男女主人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或是单纯,或是坚韧,或是粗俗,或是卑劣。不同的人物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结局。性格决定命运,《傲慢与偏见》以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牵引出四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现实,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女性命运的影响和女性自我意识的遗失。  相似文献   

13.
纵观中国文学史 ,描写爱情的作品为数甚多 ,从《诗经》到“楚辞” ,从唐诗到《红楼梦》。从这些爱情作品的发展中我们可以比较明显地看到中国妇女地位从平等到不平等再到平等的发展轨迹。本文试图粗略地揭示这一发展变化 ,并提出我们时代所应拥有的──在同一地平线上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14.
齐、鲁是周初同时分封到东方的两大诸侯国,齐鲁文化发展至今已成了山东的代称,但我认为,在儒家尚未成为正教之前,包括在《诗经》产生的年代里,齐文化与鲁文化仍是两个相对独立并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或对立的文化体系。从《诗经》中的许多关于齐鲁的篇章,也可看出齐、鲁这两个文化体系某些方面的差异。婚恋习俗是最能体现民俗特色的,《诗经》关于婚恋的诗歌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从《诗经》中可以看出:虽然两国都受周礼影响,主张婚嫁是“匪媒不得”,但齐国的婚恋相对表现出了更多的原始性和自由性,鲁国就更多表现出了理智性。根据《史记…  相似文献   

15.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中,内容最生动、数量最多、最富色彩、最有价值的是爱情婚姻诗。从民俗学的角度看,《诗经》又是一部反映我国民俗的生活画卷。《诗经》中的爱情婚姻诗从岁时节日、社会生产、衣食住行、爱情婚姻、宗教信仰、文化娱乐等方面展示了西周到春秋五百多年间的民俗文化内涵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对《诗经》爱情婚姻诗的民俗进行研究,可以促使我们不断汲取和继承《诗经》的艺术营养,丰富和繁荣我们祖国的灿烂文化。  相似文献   

16.
朱传华 《科技信息》2010,(10):I0172-I0172
爱情是永恒的主题。古老的诗歌中不乏对爱情的赞美、歌颂、憧憬、哀叹。而《诗经》作为第一部诗歌总集,以极其丰富的内容和表现手法向我们展现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社会画卷,必然留下了古代社会青年男女爱情的印证。  相似文献   

17.
历代学者对《诗经·国风》主旨都有着不同的解释和阐述,汉代《毛诗序》从政治观念出发,对《国风》的解读与政治事件紧密结合,宋代《诗集传》从情感方面解读,将《国风》中涉及到男女爱情的诗歌评为"淫奔之诗".《诗经原始》通过"反复涵咏"的方式对诗歌文本进行分析,力图推究诗人原意.三者虽各有偏颇,但都为解读《国风》提供了新角度,都...  相似文献   

18.
《诗经》与《圣经》在东西方分别被誉为圣典和神典,但又都不约而同地有着民间世俗的内容,那就是《国风》与《雅歌》中的爱情诗。歌咏爱情,可以说是《国风》与《雅歌》共同关注的内容,其中都不乏对女子形象的描写,但两者在表现手法、对细节的描绘、用词修饰等方面具有不同之处,反映出中西方美学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首先分析了《诗经》中郑卫婚恋诗中女性形象众多的原因,一是社会条件所致,二是男女性别差异。然后以具体诗歌为例,从容仪、品德、精神三个方面依次对女性形象之美作了分析。郑卫婚恋诗中的女性形象容仪方面主要以修长高大为美,品德方面主要以恭谨柔顺为美,精神方面表现出了独立自尊之美。  相似文献   

20.
从民俗文化的传承看《诗经》情歌与当代苗岭情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瓦列夫在《情爱论》中说:“爱情的艺术描绘和表现,确实是一块神奇的结晶体,它使人们得以观察到任何时代、任何民族社会生活的本质特征;同时,借助它们的反射,任何爱惜自身的实质清晰地显示出来”,而民歌中的情歌生动形象地反映了爱情和婚姻生活的各个方面:男女青年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初恋的喜悦与羞涩,相思的煎熬,离别的惆怅与被弃的悲伤,家庭生活的情趣与夫妻间的深情厚爱。情歌对于社会生活的描写,使社会生活融汇于社会习俗的画廊中,体现出一种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可我们考察《诗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