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衍蜓(aeschnidiids)昆虫稚虫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张俊峰 《科学通报》2000,45(2):192-199
首次发现并描述了衍蜒科稚虫化石标本,就其亲缘关系和生态学特征做了推断,国内外曾报道过的这个科的稚虫实际上都不是衍蜓分子,根据稚虫标本所箭蜒科4属5 实际上都是衍蜓科成员,可合并为一个各,并归入Sinaeschnidia cancellasa之中,这个种是“热河生物群”的一个昆虫广布种,出现于晚侏罗世的晚期。  相似文献   

2.
书刊简介     
《科学通报》1963,8(11):73-73
盛金章著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描述广西、贵州、四川地区七个主要剖面中的(蜒)类147种,分别归入37属、9亚科、5科。从丰富的(蜒)类动物群的材料出发,著者对我国西南地区海相二迭系含(蜒)地层的划分、世界二迭系(蜒)类化石带的对比、(蜒)类的系统演化以及我国西南  相似文献   

3.
黄迪颖 《科学》2013,65(5):28-30,4
正昆虫化石中最令人困惑的恐怖虫的神秘面纱,随着道虎沟恐怖虫化石的发现而被慢慢揭开,原先认为恐怖虫是带毛恐龙身上寄生虫的观点受到质疑。昆虫是动物界多样性最丰富的类群,而昆虫纲几乎所有现生昆虫的目都可在遥远的中生代(距今2.5亿到6500万年前)找到它们祖先的化石。在我国内蒙古自治区距今约1.65亿年前的中侏罗世道虎沟动物群里,大约已发现25个现生昆虫目之祖先化石。该动物群是世界中生代昆虫多样性最丰富的动物群。除现生昆虫目以外,还存在一些今已灭绝的昆虫,多出现于昆虫演化初期的石炭纪(距今3.6亿到3亿年前)和  相似文献   

4.
正化石为我们保留了远古生物的定格画面.埋藏学则揭示从生物体死亡到变成化石的过程。这里尝试重建道虎沟昆虫化石形成的机制,借以推测道虎沟1.6亿年前的环境变迁。从美丽的蝴蝶、勤劳的蜜蜂、轻巧的蜻蜓到散播病菌的苍蝇,昆虫在地球的各个大陆上无处不在。水中、陆地和空中皆是它们生活之舞台。从生命进化史的角度看,昆虫的起源演化对整个生物界的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假如没有昆虫,早期的原始哺乳动物不会有重要的食物来源,高智慧的人类可能也不会出现。  相似文献   

5.
山东莱阳中生代晚期昆虫群及其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俊峰 《科学通报》1992,37(5):431-431
我国山东莱阳发育有一套非海相沉积地层。其中,在莱阳组的薄层页岩和纸片状页岩中富含昆虫化石。莱阳组的沉积时代目前尚有争议,有人把其归入晚侏罗世,亦有人认为是早白垩世,有关的交通位置和地质资料已经发表,这里不再赘述,这个地区是我国昆虫化石研  相似文献   

6.
王博  李建峰  方艳  张海春 《科学通报》2009,54(2):210-214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内蒙古中侏罗世道虎沟昆虫化石的保存情况, 并利用X射线能谱分析了部分压型化石和黄铁矿化昆虫化石的元素含量及分布. 研究发现道虎沟生物群中绝大部分昆虫压型化石成分是虫体原始成分的有机降解产物. 少部分化石表面富集有Fe元素, 这可能是在降解初期由生物聚合物吸收形成. 而黄铁矿化昆虫化石的发现则表明道虎沟部分昆虫化石在形成过程中也存在“化石封套”模式. 这些不同的保存形式, 反映了不同的化石化过程, 表明当时的湖泊体系中存在着不同的微环境.  相似文献   

7.
昆虫为什么会长翅膀?这个问题似乎太简单了,许多人都能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为了飞行。”但至今发现最早的昆虫化石显示,有翅昆虫的存在可以追溯到大约35000万年前,这比乌的进化史还长,而且,史前的昆虫只有短而宽的小翅,不能产生足够的空气动力使其凌空飞舞。自从昆虫翅膀进化理论产生以来,生物学家们一直对此感到迷惑不解。有些生物学家认为,这种小翅可能已经用于飞行。进化论者确信昆虫翅膀的变化是逐渐发生的,因此昆虫在进化到有全翅之前,肯定已经长有小翅。他们还坚持认为小翅必定是有用的,否则就不会进化成全翅。那么,昆虫翅膀进化的客观需要性又是什么呢?  相似文献   

8.
辽西早白垩世九佛堂组一翼手龙类化石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汪筱林  周忠和 《科学通报》2002,47(20):1521-1527
描述辽宁西部热河群上部九佛堂组近两年来发现的大量翼手龙类化石中一件几乎完整的化石骨架--董氏中国翼龙(新属、新种)Sinopterus dongi gen.et sp.nov.,属于古神翼龙科(Tapejaridae)。此前古神翼龙科仅在南美大陆巴西有过报道,中国翼龙是古神翼龙科保存最完整和层位最低的记录。详细描述了古神翼龙科的头后骨骼形态,补充了一些重要的形态学特征。热河群存在两个不同的翼龙化石组合,义县组的翼龙组合与德国晚侏罗世Solnhofen灰岩(Tithonian)的翼龙组合有些类似,而九佛堂组的翼龙与巴西早白垩世Santana组(Aptian/Albian)的翼龙组合具有非常相似的面貌。同时也认为义县组的时代要晚于Solnhofen灰岩,而九佛堂组的时代略早于Santana组。  相似文献   

9.
昆虫蜕皮物质,在生命活动中扮演什么角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邱明华 《自然杂志》2005,27(3):161-165
昆虫蜕皮物质,是调控昆虫蜕皮过程的激素(ecdysone),它不但存在于昆虫蜕皮过程之中,也存在于昆虫的其他生理节律变化时期;而且在低等植物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等众多植物类群中也有存在,并且其含量远高于昆虫中;在哺乳动物甚至人类某些特殊情况下也发现了这类物质.昆虫蜕皮物质,在生命活动中起什么样的作用?在生物界是不是蕴藏着一些共同的生命活动信息,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它们具有怎样的生物学意义,已有一些学者提出过不少的假说.我们试图分析昆虫蜕皮物质存在或作用的种种现象,以及发生的变化,探讨这类神奇的物质在生命活动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为此提出它们是具有"更生诱导物质"(revive inducer)作用的假说,认为"更生诱导物质"有可能是几个类型的物质协同作用,共同起效的结果.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对DNA的合成和有丝分裂等生物体发育和生殖诱导起共同作用的蜕皮甾酮物质,在宏观上对在生命现象中起调控或诱导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行了解.  相似文献   

10.
1979年夏,我们在北京东北顺义县西南温榆河附近钻井岩芯中发现不少昆虫化石.这些化石产于下更新统夏垫组的粉砂质粘土中.发现的昆虫化石有食虫虻科、步行虫科(Harpa-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一部关于昆虫演化的权威论著认为,所有昆虫化石中最令人迷惑的是蜥虱(Saurophthirus)和恐怖虫(Strashila)。对于前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黄迪颖课题组于2012年3月8日在英国Nature杂志报道了中国中生代巨型跳蚤的发现,并指出蜥虱实际上是白垩纪一种特化的巨型跳蚤。然而,恐怖虫仍是个谜,它由俄罗斯科学家1992年最先报  相似文献   

12.
金松属是松柏类金松科的单种属(Sciadopitys verticillata)和活化石. 虽然保存有不少叶部化石记录, 但与金松科系统关系密切的木质部化石报道却十分罕见, 尤其缺乏对木材鉴定具有重要意义的髓部和初生木质部特征的解剖学证据, 因而无法确知金松型植物木材解剖特征的演化关系. 辽西地区新发现的中侏罗世金松型松柏类化石木材, 标本具有保存完好的原始金松型次生木质部、内始式初生木质部以及异质的髓部. 这种木材解剖特征在金松科化石记录中是首次发现, 为全面了解该类植物的系统演化历史和地理分布提供了重要解剖学证据, 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北部侏罗纪燕辽植物群的多样性内容.  相似文献   

13.
马倩  王泓宇  洪慧  潘纲  郑能干 《科学通报》2023,(23):3077-3094
以昆虫作为载体,采用光/电等外部调控手段对其运动行为进行干预或控制,实现可静态预设或动态控制的昆虫机器混合系统,也被称作昆虫机器人.这类微型动物机器人在运动稳定性、环境适应性、隐蔽性等方面拥有天然的优势,在搜救侦查、科学研究等众多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神经科学、微机电系统、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的快速发展,昆虫机器混合系统研究正从自由状态控制发展至自主智能调控阶段.本文回顾了昆虫机器人在受控运动模式、可控动作类型、达成控制任务等方面的研究现状,总结了昆虫机器混合系统研究框架,评述了基于不同调控原理实现的典型昆虫机器混合系统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昆虫机器混合系统在神经调控机制、微型控制系统、刺激技术及方法、智能控制系统等研究中面临的困难、存在的问题,预测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杨小菊  张武  郑少林 《科学通报》2010,55(32):3158-3161
简要报道辽宁北票长皋乡侏罗纪髫髻山组的一块保存有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解剖构造的真蕨类紫萁科植物化石. 标本为一块高约50 cm、直径35~41 cm的柱状体, 其中保存了根茎、营养羽片和生殖羽片及原位孢子等器官. 通过对茎的切片观察发现该化石应为紫萁科的Ashicaulis. 紫萁科的根茎化石在世界各地、尤其是辽西及周边地区的中生代地层中时有产出, 但同时保存了根茎、营养羽片、生殖羽片及原位孢子的紫萁科化石迄今还未见报道. 这样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化石对正确恢复地史时期紫萁科植物的整体面貌, 全面研究这类植物的生物学性质、形态演化以及古环境和古气候的变迁都提供了重要和可靠的化石依据.  相似文献   

15.
谁是地球的主人?是拥有智慧的人类吗?不,与其说这颗蔚蓝星球是属于人类的,不如说是属于昆虫的.昆虫是地球上最为繁盛的生物种群,从天空到陆地再到水体,从草原到沙漠再到冻土,它们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繁衍,其生存能力远超其他动物,是当之无愧的"地球统治者".经过亿万年的自然演化,它们形成了动物界最为庞大的类群,至今约占已知动物总数的70%以上.全世界的昆虫可能有1000万种以上,约占地球上所有生物物种的一半,但目前已定名的昆虫种类仅有100万种左右.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这个地球第一大动物类群的演化细节与生活习性不甚了解,很多类群的出现时间和演化关系众说纷纭.近年来,在各国研究者的努力下,有关昆虫各个目的演化关系才初步浮出了水面.  相似文献   

16.
中生代被称为恐龙时代.不过,在恐龙繁盛的同时,地球上还生存着一群更为顽强的生物.这是一个更为繁荣而庞大的类群,它们不仅见证了恐龙的兴衰和灭亡,而且见证了我们人类的生存轨迹.它们,就是已经存地球上生存了近4亿年的昆虫.人类自然无法观察它们4亿年的漫长演化历程,然而化石却是记录地球生命演化历史最直观的物证.亿万年后的今天,那些保存为化石的中生代古生物早已定格为一幅幅永恒而生动的画面.  相似文献   

17.
王强  汪筱林  赵资奎  蒋严根 《科学通报》2012,(31):2899-2908
记述了产自浙江天台盆地晚白垩世早期赤城山组的恐龙蛋化石新类型,依据蛋化石个体较小,近圆形,蛋壳柱状层可为3层,其外层由石笋状或珊瑚状排列的次生壳单元组成等特征,分别建立2个新蛋属,1个新蛋种和1个组合蛋种:始丰石笋蛋(新蛋属,新蛋种)(Stalicoolithus shifengensis oogen.et oosp.nov.)和石嘴湾珊瑚蛋(新蛋属,组合蛋种)(Coralloidoolithus shizuiwanensis oogen.et comb.nov.),通过进一步对比,产于广东南雄盆地上白垩统坪岭组的艾氏始兴蛋(Shixingoolithus erbeni Zhao,1991)也应归入石笋蛋类,在此基础上建立一新蛋科:石笋蛋科(Stalicoolithidae oofam.nov.).石笋蛋类群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恐龙蛋化石类型的组成,而且其特殊的蛋壳结构也代表了一种新的蛋壳生长和形成模式,为进一步讨论羊膜卵卵壳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实证.  相似文献   

18.
商辉  严岳鸿 《自然杂志》2014,36(6):426-430
蕨类植物和昆虫共同进化了三亿多年,但是两者的协同进化一直很少得到关注。对湖南省桑植县的凤尾蕨属植物上的昆虫幼虫进行调查,结果表明42棵4种凤尾蕨属植株上有夜蛾科幼虫89条,叶蜂科幼虫21条。叶蜂科幼虫通过形态和体色拟态凤尾蕨属植物的孢子囊群盖,取食凤尾蕨属植物的叶片;而夜蛾科幼虫隐藏在凤尾蕨属植物成熟的囊群盖中取食孢子,幼时乳白色,成熟时转变为淡黄色,有些会出现褐色斑点,同样与凤尾蕨属的孢子囊群盖具有拟态现象。进一步的调查还在凤尾蕨植物上发现猎食性的跳蛛,同时在其体表发现携带的孢子。首次在凤尾蕨属植物上发现拟态昆虫幼虫、特别是寄生性昆虫及其天敌跳蛛的发现,对研究蕨类植物、昆虫幼虫及其天敌之间存在的食物链关系和协同进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1年6月,从事竹节虫目昆虫演化与生态研究的德国学者得到了一批琥珀,对它们的研究改变了人们看待昆虫世界的方式,也恢复了人们对生命多样性的敬畏。  相似文献   

20.
学过昆虫学的人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蛾子种类简直是太多了!据目前的数字统计.鳞翅目的昆虫超过18万种!这听起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真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可能觉得蛾子的数量远没有蝴蝶的数量多。其实,事实上正相反,在鳞翅目昆虫中,蝴蝶类大约只占其中的1/10那么多,剩下的全是蛾类。为什么我们总是觉得蝴蝶多而蛾子少呢?其原因就在于,蛾类(成虫)几乎都是在傍晚或是夜间出来活动(夜出性),并且大多具有趋光性;而蝴蝶(成虫)则多在白天活动(昼出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