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客家”是民系之一名称。“客家”、“民系”概念的界定都要借助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完成。在此基础上,本文回顾了中原汉民族南迁史和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并从对客家民系和其他民系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演替的比较入手,通过对客家民系宋元以来迁移情况及其他四大民系之互动关系的分析,认为宋元以来的客家迁移基本上属于经济性移民,是客家民系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并据此把宋元以来的客家迁移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棚民经济型,二是农矿经济型,三是外向经济型,四是海外拓殖经济型  相似文献   

2.
客家研究已逾百年,经历了晚清、民国与共和国三个时期.近30年来客家研究取得了突出成绩,不仅发现了许多新资料,而且提出了许多新见解和新观点,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新局面.但由于客家研究总的来说还处于建构和探索阶段,在众说纷纭中难免会有似新而旧、似真而伪的情况存在,这应该说都是正常的.“族群”一词是西方学者研究人类学、民族学经常使用的词语,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一,加之将其引入客家研究出现泛化,故已造成了学理的某些混乱.大陆只有客家、客家民系而无“客家族群”,研究客家问题应继续使用“民系”一词较妥.客家的形成有其历史过程,避开宗族、血缘而将其简单地归结为文化的命题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符合历史与现实的.  相似文献   

3.
客家历史源流是客家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客家称谓、客家历史渊源、客家民系形成、客家人的界定、客家文化认同等相关问题。客家研究历经百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客家中原迁徙说"成为学界政界的主流认识,但目前还有不少问题难于达成共识,客家"中原说""土著说"时有分歧,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准多样难于达成一致,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也跨度很大。新时代的客家研究应在梳理客家研究史及成果基础上,针对核心问题,展开多学科整合研究,开拓视野,将海内外客家进行比较研究,客家研究与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回应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4.
客家传统手艺所蕴涵的独特文化艺术是一个民系的基本标识和发展的源泉。客家传统工艺流传了千百年,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特别是赣南客家民间传统工艺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传统手艺已被现代工业所取代,传统工艺的流失也引起了民俗专家的关注和痛心。我们希望籍此引起有关部门和民间有识之士的重视,把客家工艺品融入到生活实用品的创作中去。使民间传统工艺再次焕发出时代的艺术魅力。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5.
广西客家研究近年来成为一个热点问题.本文梳理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出研究主要集中在源流和分布、方言、文化风俗、经济生活、族群关系以及历史贡献等几个方而,并揭示了其研究状况和可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6.
客家传统手艺所蕴涵的独特文化艺术是一个民系的基本标识和发展的源泉.客家传统工艺流传了千百年,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特别是赣南客家民间传统工艺均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但随着时代的进步许多传统手艺已被现代工业所取代,传统工艺的流失也引起了民俗专家的关注和痛心.我们希望籍此引起有关部门和民间有识之士的重视,把客家工艺品融入到生活实用品的创作中去.使民间传统工艺再次焕发出时代的艺术魅力,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困境.  相似文献   

7.
语言因移民、行政区域的变动而变化。容家方言于五代前已形成。“阿姆话”是客家妇女地位及作用的标志。客家民系最典型的人文特征:妇女问题、二次葬、祖先崇拜。妇女精神是由其先婢后妻身份及条件所迫而形成的;二次葬习俗是因要回归故里而形威的;祖先崇拜、宗祠现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在客家民系中尤为突出。容家称谓迟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林开钦新著《论汉族客家民系》,继承和发展了罗香林所开创的客家研究传统,对有关客家事象及研究的诸多基本问题和重大历史问题进行了论述,其中尤具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是,对客家族属界定和客家研究根本任务问题给予了正本清源的论述,并对有关客家历史源流的研究加以理论拓展。  相似文献   

9.
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贺州客家民歌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揭示蕴藏于其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征。认为客家民歌是贺州客家住区中普遍存在的,唯客家人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客家民歌的流传演唱给贺州客家民系刻上了鲜明的烙印,它历史久远,从客家民系形成之日起,就伴随着客家社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客家的风风雨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映射出贺州客家人的思想文化和其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  相似文献   

10.
客家民系“根在河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这已是史学界的共识和多年研究的定论。1987年全国第四届台湾同胞青年夏令营代表团郑重地将“根在河洛”的丰碑竖立在古都洛阳的涧河之滨──东周王城的遗址之上,这无疑是在肯定客家民系“根在河洛”,表明“河洛”是客家民系的源头。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论述客家民系渊源“根在河洛”的问题。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洛是华夏先民的故乡。2、三代同源,祖根河洛。3、客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1、客家姓氏溯源。据此,我们可见客家民系“根在河洛”,完全符合客家民系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河洛不仅是客家民系的血统之根源,也是客家文化之根源。河洛文化不论是在闽、越、台、港,还是在海外所有客家民系中,都有重大影响,客家民系“根在河洛”这是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客家的起源     
19世纪中叶至 20世纪初期外国人士关于客家起源有五种流行说法。作者从客家人的居住环境、宗族组织、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的探讨入手,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北方居民迁移到南方汀州、赣州的后裔,有着北方血统。由于生活在崇山峻岭、与世隔绝、远离交通要道的环境中,大约到了宋代,在习俗、方言上形成一个同质族群,并和广府人、福佬人区分开来了。以后有关客家问题讨论的大多数领域,如客家界定、客家人血统、客家形成、客家迁移与分布、客家方言、客家妇女能力与地位、客家人祖先崇拜、崇文重教的特征等等,本文也有论述。  相似文献   

12.
客家的起源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期外国人士关于客家起源有五种流行说法。作者从客家人的居住环境、宗族组织、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的探讨入手,认为客家人是历史上北方居民迁移到南方汀州、赣州的后裔,有着北方血统。由于生活在崇山峻岭、与世隔绝、远离交通要道的环境中,大约到了宋代,在习俗、方言上形成一个同质族群,并和广府人、福佬人区分开来了。以后有关客家问题讨论的大多数领域,如客家界定、客家人血统、客家形成、客家迁移与分布、客家方言、客家妇女能力与地位、客家人祖先崇拜、崇文重教的特征等等,本文也有论述。  相似文献   

13.
一个民系的形成有许多因素作为标志,具有自己的民俗活动特色是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梅州地区的客家民俗内容与客家人的迁徙经历有直接关系,随后为适应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客家人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民俗活动。研究梅州客家民俗的特点极其发展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梅州地区客家先人和现代客家人的思维与活动。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为《福建客家古代文学作品辑注》写的序言中,提出了几个问题:何谓客家文学,及客家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系统是否可以成立;客家文学形成的起始时期和分期如何确定;客家文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有客家民系的特点,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反思上述的几个问题,有利于“客家文学发展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浅析客家服饰文化的根源性与融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人作为中原衣冠士族南迁而来的一个民系,其服饰与中原服饰从总体来说没有太大的差异.客家先民在漫长的迁徙过程中,与百越诸族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客家族群.故客家人的服饰不仅保留了中原汉族服饰之特点,体现其服饰文化与中原服饰文化的根源性,同时又体现出与南方民族服饰融合之特征.  相似文献   

16.
赣南是客家人主要聚居地之一,在客家民系及客家文化的孕育和发展过程中处于摇篮地位,表现出独特的文化地理现象和特征。本文以赣南这一客家人聚居区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语言和风俗作为两个主要指标,对赣南客家文化进行了区域划分尝试。试图从一个地理学者的视角来反映赣南客家文化地理现象和特征。  相似文献   

17.
任何民族或民系都有其一定的生存与活动的空间——历史舞台,而且,他们在历史上所进行的各种表演都要受这个空间条件的支配和影响。客家民系的历史舞台就是客家研究者所谓的客家人的分布区域。 关于客家民系的历史舞台或分布区域,前人作过不少认真的调查和介绍,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现得越来越广。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传统所谓的纯客家县市与非纯客家县市,罗  相似文献   

18.
客家妇女历来以勤劳俭朴闻名于世,她们在教育方面也颇具特色:内容上凸显生活劳动教育,表现了客家女子的"劳作"、"精明"和务实;形式上,独特的山歌戏剧和生活教育折射出客家民系的精神内涵,宗族和家庭教育则是儒家教育的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19.
回顾改革开放30年客家学研究的历程与成果,宏观地论析了客家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客家文化的社会功能、客家民系交融以及客家学学科建设等问题,展望客家学研究的前景,强调应加速构建客家学理论体系,把握科学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0.
任何遗产都附着于特定人群,但却并非天然地具有族群属性,但当族群被当作遗产申报策略时,地域的文化将被表述为族群的特色,客家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就遇到类似的问题.本研究以客家文化遗产保护为例,探讨世界遗产名录中的福建土楼如何被客家文化所代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客家地区文化遗产又如何镶嵌进客家的历史叙事中,进而思考遗产与族群的关系,并借此深入了解遗产表达背后的政治生态与权力角逐如何影响族群边界的重塑与族群认同的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