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聚集大量图书、教学活动与学术相结合的教育场所。它大多是由名著一时或学甲一方的鸿学巨儒创办或主持的民间私立高等学府,朝廷通过赐书、赐田、赐产等方式予以承认和支持,从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教育场所。书院兴起于唐末,终止于清末,存在了一千年之久,始终与官学、乡校同时并举,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嵩阳书院在我国古代书院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其兴衰及教育活动进行研究,有助于借鉴古代书院教学活动与学术活动的成功经验,指导今天大学的教学及学术活动。  相似文献   

2.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和学术研究场所。浙江古代书院始于唐 ,兴于宋 ,沿至清末 ,历时千年 ,遍及全省。书院在组织管理形式、教育教学制度和方法等方面 ,与官立的太学、郡县学相比有许多显著的特点 ,对浙江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曾发生过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嵩阳书院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它是属于私人讲学性质的书院,历经千年而不衰。书院形成了完备的教育教学思想,在书院教育史以及中国古代的教育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它是北宋二程理学的开创之地,对二程的理学教育思想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其后理学教育思想一直是它的中心教育内容。嵩阳书院在嵩山脚下,是整个嵩山文化的有机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祠堂是家族的中心和家族文化的载体,它践行着家族文化的教育与传承的重要使命。博白县客家的家族文化氛围特别浓厚,本文以其为例,论述博白客家祠堂文化及其教育与传承的方式。家族祠堂文化对可塑性极强的儿童的影响方式有环境熏陶、榜样示范以及教育期望等等,即论述家族祠堂文化的教育与传承,需要家族充分利用祠堂这个载体进行家族教育,以实现祠堂教育功能最大化的发挥。  相似文献   

5.
宋代书院对于"学统四起"的宋学起到了重要的传承作用。北宋范仲淹师生创建和发展了"睢阳学统",其基本特征为奉儒重文、困学苦读的为学途径方式,砥砺名节、乐善尚义的为人道德风范,宗经守道、儒术济世的学术观念等。"睢阳学统"对北宋书院教育方式、宋学发展进程以及文人精神风貌等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为己之学"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朱熹通过在书院所从事的教育与学术活动,特别是他亲自拟定《白鹿洞书院学规》,开启了书院的传统与精神。"为己之学"作为书院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强调修身治德,追求自我德性的完善,理想人格的成就;这种传统道德教育倾向在现代社会对于培养健康个体人格、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提高道德主体修德成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消解现代教育的功利化、工具化倾向有其特别的价值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肇始于唐,鼎盛于宋,尤其是南宋时期最为繁盛。究其原因一是书院的存在和发展得到朝廷的认可与扶助;二是书院是相对独立自主的教育机构,在教学活动、管理方式、规章制度等方面相对于官学形成了书院独有特色。书院成功的办学经验对我国当前民办学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8.
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既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又是学术研究的胜地.在教学特色上注重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在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和作用.文章根据书院的教学特点提出了对现代教学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传统文化觉醒的大背景下,发展闽台传统书院有利于促进两岸融合,增强文化自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面对闽台传统书院面临的保护不足、缺乏统筹、品牌薄弱等发展问题,闽台两地应通过有效地保护传统书院资源,创新书院教育模式;加大整合力度,形成书院文化的整体合力;打造朱子文化品牌,提升书院文化的交流层次;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唤醒书院文化的生命力等途径,促进传统书院的现代复兴。  相似文献   

10.
南阳卧龙书院兴建于元至大年间,是当时全国兴建的四所书院之一,历经兴衰,文化厚重,传承和保持了我国古代书院的基本建筑格局,体现了古代书院的主要职能,见证了古代书院制度从兴起到衰亡的历史过程。同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融书院、祠庙为一体的教育形式,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是我国书院建筑中现存的重要实例,成为研究古代书院制度不可多得的实物标本。  相似文献   

11.
对厦门市社区书院总部和各区重点打造的社区书院的总体调研发现,厦门社区书院国学教育开展情况不均衡,缺乏明确的目标定位,师资薄弱,教学规范性不足,社区居民对国学教育兴趣不大、积极性不高,对厦门本土历史文化的宣传欠缺。将国学纳入社区书院教育内容体系,加强书院国学师资队伍建设,传承厦门书院传统,弘扬传统文化精华,有助于社区书院国学教育的进一步规范和加强。  相似文献   

12.
姚椿是桐城派大家姚鼐的主要弟子之一,他的一生主要从事书院教育事业,先后主讲夷山书院、荆南书院、景贤书院达半生之久。通过梳理姚椿主讲书院的概况、对书院教育的认识,探究其人生轨迹,指出姚椿对桐城派文学理论的传播和对清代地方人才的培养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朱熹非常重视书院教育。本文就朱熹倡导书院教育的原因,他对南宋书院的贡献,以及他对南宋及其后世书院教育的影响等方面的问题略作探讨。  相似文献   

14.
为适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趋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浙江科技学院安吉校区首次实行书院制学生管理与教育模式的创新与实践,既借鉴了国外的住宿学院制,又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其他高校书院制的学生管理模式。即书院与学院在育人功能上强强联合,互为补充,把以教学区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转移至宿舍区,以期为书院制在国内高校落地生根、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湘水校经堂     
清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湖南巡抚吴荣光在岳麓书院山长欧阳厚均、城南书院山长贺熙龄的支持下创办湘水校经堂,附设于岳麓书院内。其目的是要矫正当时书院教育重科举仕进的陋习,另辟蹊径,培养通经史、识时务的通经致用人材,建设新的学  相似文献   

16.
书院是历史长河中遗留的文化结晶。该文以福建书院为例,由古及今探讨古代书院重视人文教育及其对当代大学教育的意义,认为现代大学应当汲取古代书院教育文化的精华,将古代书院教育和当代教育结合起来,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现代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7,(3):24-29
麓台书院上承北海经学传统,下启明清学风,在作育人才、发展学术、振兴文教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许多著名学者在此授徒讲学,著书立说,开宗立派,省内外学子负笈而来,潜心攻读,一时地方科第彬彬称盛,人才蔚起,一批批科举文化人才脱颖而出,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地方学术流派。以麓台书院为代表的潍坊书院不仅成为地方文化传承的担当者,而且在代代相续的文化传承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文化传统和地域学术流派。  相似文献   

18.
培田村在明清时期先后兴建了十余处书院学堂,形成了极具地方特色的书院文化.这些书院建筑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成为一处处极富特色的文化景观;更重要的是书院为培田的人才培养和文化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塑造了培田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同时也见证了科举教育兴衰和传统教育向近代教育转型的历史过程.在当前培田保护开发全面推进之际,亟需找到一条保护培田书院文化的良性途径.引进生态博物馆的模式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古代教育机制的沿革及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教育的兴起 ,无论是官学或是私学 ,也无论是在书院或是乡塾 ,学制的确立和机构的设置 ,教学和教育理论的完备 ,都独具特色 ,因其内蕴的中华民族文化理念而成为世界上的绝无仅有。学校教育的形成 ,书院教育的演化 ,学塾教育的发展 ,完善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特有体系。  相似文献   

20.
曹红 《科技信息》2007,(35):33-33
班主任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学校各级部门联系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服务三个重要责任。班主任,应力求完善人格魅力,做学生的楷模,下真功夫,尽职尽责,唤得真情。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深化,以真挚的爱心和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