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5 毫秒
1.
本文试从陶渊明诗中所歌咏的几类隐士来探析陶渊明的归隐心理,从中概括出他归隐的内涵:任真。同时,将其归隐与其他人的归隐稍作比较,指明他的归隐的不同之处在于态度的任真,这种任真的态度具有的三个特点:自然个性化、平和敦厚、情趣化。  相似文献   

2.
在儒释道开始合流的时代,陶渊明的"纯儒"思想显得曲高和寡,而在动乱时代的诗人,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人生观,从而陶渊明毅然地走上归隐田园之路。归隐后的生活虽并不总是美好,他的心境有时也并不平静,然而,陶渊明终究是过上了适性的生活。归隐田园是他获得内心平静的无悔选择。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绘.本文通过对陶渊明所处时代及其有关作品的分析,认为他的最后归隐完全是为了全身避祸.他永不出仕的原因则有二:一是对刘宋王朝有了充分了解,二是“济世”无望,转而独善其身.  相似文献   

4.
陶渊明被钟嵘尊奉为“一代隐逸诗人之宗”,在其田园诗文中,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他对自然美的追求。陶渊明田园诗文中对自然美的追求表现为外在自然、内在自然与内外相合三个层面。外在自然美的追求即其挂冠归隐,寄情田园之乐;内在自然美的追求则是返归真我追求任真之趣、既而物我相忘,达到天人合一的真淳境界。  相似文献   

5.
崇陶现象是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它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后世文人对陶渊明不慕名利的高贵人格和归隐田园的隐逸行为的推崇;其次,是对陶渊明平淡自然的田园诗中表现出的归隐之乐和宁静心态的向往和崇敬。崇陶现象的产生及流变,不仅表明了道家隐逸文化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之深,而且也是儒道思想互补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6.
孟浩然与陶渊明在志趣、追求上有很多的契合和相通之处,他继承了陶渊明田园诗的文化传统,又有所创新。孟浩然虽然不能像陶渊明那样自觉自愿地归隐,亲自躬耕田野,与农民的情感融为一体,但他带着盛唐人体味人生、欣赏自然的人生态度去现照景物,既重形也重意,做到了情景交融,并暗合画法,露出画意,直接开启了王维盛唐山水田园诗歌流派。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陶渊明仕途五进五出期间的思想变化的分析,旨在阐述陶渊明由立志报国到归隐田园的思想矛盾斗争过程,还原陶渊明由从仕到归隐的真实背景,揭示陶渊明人生追求转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8.
从《归园田居》看,陶渊明诗的特点就是真淳朴素,感情真挚,写时若不经意,自肺腑中油然而生,表面平淡而内含丰富的内容和情感。其实,陶渊明描写乡村风物的诗也都类似与此,虽然写的是景物,却在心中有所感慨。陶渊明隐居前不得意,归隐后生活也很贫苦,不过灾荒、战乱都无法掩盖他对生活的热爱,并将这种热爱倾注到诗篇中,融入自然,写景,也写心。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对历代所谓陶渊明因贫和为“大济于苍生”而仕论的辨伪。反思认为:前者的论据自相矛盾,而陶渊明从出仕到最后一次归隐,尚有可观的田庄别业,他真贫是在归隐十年之后。后者片面强调儒家思想的影响而不及其馀,因而两者立论皆失之偏颇。综括陶渊明出仕的几因素,都不离重振家园这一前提。  相似文献   

10.
杨天芬 《科技信息》2008,(19):180-180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代最杰出的诗人。他一生中三仕三隐,最终在四十一岁的时候选择了完全归隐的道路。陶渊明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士人出仕与归隐的人生矛盾,并且将之升华为一种平凡而又超越的诗境。在他的归隐中我们看到了诗化的归隐,归隐如诗般有意境和耐人寻味。从他的思想方面我们看到了他诗意的境界;在他的诗文内容中悟到人生的真意;在他诗文的意境中寻到了他淡泊的足迹。  相似文献   

11.
对于陶渊明归隐的原因,历来众说纷纭,笔者认为这决非是他心甘情愿的。陶渊明的骨子里浸润着儒家入世的思想,只是混乱黑暗的时代、等级森严的门阀制度、率性任真的性格、因穷守节的心志,猛志干进的受挫,迫使他不得已选择了归隐山林这条人生路。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 ,东晋末年的大诗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对陶渊明思想特征的探讨一向众说纷纭。笔者认为忧患是构成陶渊明复杂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忧患感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 ,是人类一种极其普遍而深广的心理情绪。它是人类在外来祸患、困厄之中 ,由于心灵 (愿望和意志 )同现实 (自然的与社会的 )矛盾对抗所产生的一种危机感和失落感。这种忧患感来自个体心灵同现实在矛盾对抗中的失败。正是这种忧患感极大影响着陶渊明的生活和诗歌创作。本文从探讨陶渊明忧患感的思想出发 ,试图对其饮酒、归隐躬耕的意图以及独特的诗歌艺术形成作些新…  相似文献   

13.
晋宋时代的陶渊明(365—427年)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自陶老诗人受到诗坛重视起,许多评论家评其诗歌,尤其是对他出仕与归隐的评价,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钟嵘甚至以此把陶渊明目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这实在是一个极复杂的问题。评价古人,必须实事求是,客观而论,才有公允可言。陶渊明的三出三隐究竟说明了什  相似文献   

14.
在陶渊明的自传文《五柳先生传》中,陶隐去籍贯、姓字,独留号五柳先生,自有深意.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东晋社会,一个人的出身基本决定了今后的人生走向.古人通过籍贯、姓字便可推知一个人的家世、社会地位,陶渊明隐去籍贯、姓字,放弃自身社会符号,体现了对当时门阀世风的批判,更多地表明了归隐的决心.陶自号"五柳先生"并非只是因为"宅边有五柳树","五柳"的选择有纪念先祖的意味,但更主要是对以往青春的祭奠和对今后归隐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15.
隐遁和隐逸:陶渊明归隐的两个阶段石先进归隐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但过去的正史野史只记“隐途传”“逸士传”,忽视了归隐有隐通和隐逸之分,似乎把问题简单化了。这既掩盖了事物的真相,又不利于研究的深入。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就以从隐遁...  相似文献   

16.
叶塞宁和陶渊明同为田园诗人,他们最后的人生结局和诗风都不甚相同。但两人均处于社会与文化的双重转型期,思想、认识深受历史交替、文化转型的影响。在生活、创作过程中,两人历尽曲折和苦难,在各个不同的人生阶段都曾出现过不同性质的矛盾:叶塞宁的城乡矛盾,求新与恋旧的冲突;陶渊明的对出仕与归隐的迷惘,贫富思想的斗争。相似的背景及思想经历致使两人一生的情感及反映这种情感的诗作都围绕田园生活而展开,他们不约而同地讴歌农村、赞美自然,抒发自己对农村田园的眷恋与挚爱。  相似文献   

17.
诗人陶渊明不满现实和黑暗的官场,追求身心的闲旷,归隐田园,回归自然,他亲事耕作,寄情山水,找到自己精神的真正归宿,满怀着喜悦的心情享受着他的归隐生活。然而由于自身刚直绝俗,离开只是对现实的愤慨,他以归隐来对抗社会现实,是一种被欣喜掩盖着的悲凉。  相似文献   

18.
论陶渊明对理想人格的探求及独特的美学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渊明是中国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作田园诗的名诗人,他困贫而出仕,目睹了官场黑暗,不愿同流合污,决心辞官归隐,采取了与统治不合作的态度。他的诗描绘自然风光的美丽,歌颂田园生活的平和,也表现了亲身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喜悦和辛劳。本遵循陶渊明对理想人格探求的轨迹,对其超然事外的审美理想及平淡自然的美学风格作了较深入的讨论,充分肯定他超越流俗的精神和陶诗在中国美学方面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远离官场却“结庐人境”,关怀人间而又“情不依世”的归隐方式具有独特的个性,其本质是对人际的超越和对人际的关怀,这构成了陶渊明创作的重要属性,对后世乃至当今社会仍产生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不仅是田园诗人,也是一位思想家.陶渊明的诗描写田园自然风光的有很多,其诗风自然、朴素天成,追求会意自适的超然境界,而自有深意.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崇尚自然、随顺自然,并运用到人生和社会的各个方面.陶渊明的思想、生活和诗歌都追求自然之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