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认为,湖湘学派宗师胡宏建立的"性为大体"的本体论哲学,对传统哲学"天人合一"的基本问题作出了颇有特色的阐发.性本论在理学建构过程中出现的理本论和心本论、心性哲学和经世致用的两大基本矛盾中有独特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2.
《宋元学案》编纂者梳理了湖湘学派的发展源流,厘清了胡安国作为二程私淑弟子及孙复再传弟子的师承关系及其理学与春秋学的渊源。黄宗羲基于儒佛根本理论差异在于是否承认天理的观点,批评了胡寅基于表面现象的佛教批判,又从性、心、工夫三个方面反驳了朱熹对《知言》的批判,指出胡宏的"性无善恶"说是指作为本体的善性,避免了将善恶混在的气质之性混入义理之性中,胡宏以心属已发的观点出自程颐早年的未定之说,胡宏察识本心发出的端倪而后容易下涵养工夫的观点与程颢的识仁说一致。编纂者基于心学立场推崇张栻较朱熹更早重视涵养工夫,批评其向外穷理的"集义"说,又肯定了湖湘学派以察识日常生活中本心流行的端倪作为体认仁体之方法的宗旨。  相似文献   

3.
冯从吾是晚明关学大儒、著名理学家,他在关中书院的讲学活动不仅将明代关学推向了其发展的第二个高峰,也使关学完成了心性化的转向。冯从吾以儒佛之辨为为学的第一步,将"理"作为辨别儒与佛老的根本,并以此为基力辨心性;冯从吾对当时流行的"无善无恶"说进行了批评,认为此说违背了孟子的"性善论"而堕入佛老之中;针对晚明学术思想的分歧,主张会通朱、王,尽力将本体与工夫统一起来,以为惟此方可避免流于玄虚与支离。冯从吾构建的"本体工夫合一"的理论体系,此后深刻地影响了清初关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以王重阳的思想为主,对道教全真道北宗的思想,从"识心见性"的心性论、先性后命的修道论、真功真行合一的功夫论三个方面探讨,比较北宗与南宗思想的异同以及北宗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阳明一生出入佛道,在"三教合一"的顶峰时代,从陆九渊"心"义出发,潜引佛道理论,融合佛道思想,正所谓"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由此构筑了"此心即理"、"致良知"的心性学说.  相似文献   

6.
乾道八年(1172)前后,朱熹与湖湘学派之间进行了一场关于察识涵养的辩论,辩论主要围绕着察识涵养的先后关系、观过知仁、知行先后三个问题展开。这场辩论的焦点是如何理解知,湖湘学者延续胡宏的主张,认为人生而无知,为学始于察识,朱熹的看法则是,人生而有知,修身本于涵养。双方辩论的根源,是对于心性有不同的看法。湖湘学者严守师说,坚持性体心用的观点,朱熹则通过“性即理”和“心主性情”两个命题对其学说进行全面的梳理与改造。  相似文献   

7.
异端之说出自孔子,其原初之意并无学术思想对峙的涵义。和儒学相比,由于佛学的异质异形性,故被儒者套以"异端"之名。异端之辨经宋至明前期,站在儒家的立场,儒佛间思想对峙的意味甚浓,属于"异质异形"的思维模式。明中晚期,在儒佛会通的思想背景下,异端之辨的内涵所指亦因之而变,采用的是"同质异形"的言说方式,这种言说方式表明了儒佛之间"不可合亦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牟宗三先生以胡宏、刘宗周代表宋明儒学第三支,与程朱、陆五月足而立,提高了湖相学派的哲学地位。胡安国三子中,胡寅(明仲、仲虎、仲刚、致堂,1098-!156严和胡宏(仁件,1102-1161)都甚显林,唯独比胡宏长三岁的胡宁(1099-?)乏善足陈。胡寅推崇伊尹、管仲、张良、诸葛亮、计安和司马光,而呵斥"王安石废绝《春秋),实与乱赋造始"o。明仲在(条正辨序》辟怫云:"不亲共荣而名异性为落父,不君世主而拜其师为法王,弃其妻子而生续为罪垢.是伦三纳也。视父母如怨仇.则无恻因;灭类线形而不耻.则无羞恶;取人之财以得为善,则…  相似文献   

9.
马一浮哲学和学术思想的特点,是以儒家的易简思想为核心,主张以佛证儒、以儒融佛,以及对宋明儒学的程朱和陆王的理学与心学之间的矛盾提出调停之说.马一浮在对待儒佛的思想关系上,跳出了宋明儒学划定的儒佛壁垒.马一浮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之说,既是宋明思想的延伸,也是对宋明思想的超越.而他的思想的根本方法和出发点是"不分今古,不分汉宋,不分朱陆",表明他要跨越两千年汉宋之争以及数百年朱陆纷争的藩篱,破除历史上的一切宗派门户之见,反映了他关于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性看法,以及关于现代儒学重建或复兴的根本性态度.从他的这种看法及态度中可以得出结论:马一浮阐述的儒家思想虽然十分传统,但是他对于儒家思想的观念和态度包括他的以儒融佛和调停朱陆甚至朱王的思想,却是超越历史的及非常现代的.马一浮心目中的中国文化的重建和儒学的现代复兴,归根结底,就是要摆脱历史的种种纠葛,放下历史的种种包袱,直接孔孟儒学的真谛.  相似文献   

10.
罗来文  赵国力 《科技信息》2007,22(29):139-140
胡宏哲学最显著的特点就在于提出了"性"本论,但在论性的同时并没有舍心而不谈,相反,他对"心"论述颇多。从其性本论出发,他对心性关系也作出了不同于其他理学家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韩贞是王艮、王襞的弟子,泰州学派的重要传人。受王艮、王襞禅学思想特别是王襞的禅学影响的影响,韩贞虽然从学泰州后弃佛归儒,甚至对佛教有所批评,但他一生也没有脱离佛、道的影响。韩贞修的禅是儒禅,也是吸收了佛道修行方法的综合之禅。韩贞强调内悟、静修,主张无说为妙,所以他修的禅也是一种哑禅。  相似文献   

12.
以<论语>为素材,全面分析孔子的"君子儒"之教.其中包括"君子"之辨、致君子之道和君子真伪之辨.对这些问题的分辨可以说明孔子之教与苏格拉底之教的区别.  相似文献   

13.
明朝封建专制统治进一步强化,采取八股取士制度来严加控制人们的思想,导致晚明学界空疏之风盛行.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王学末流"束书不观"、"空谈心性",成为当时学界主流.以顾宪成和高攀龙为首的东林学派和以刘宗周为首的蕺山学派与此针锋相对,倡导经世致用之学,与王学末流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开创了明清之际的实学思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理学是中国传统儒学发展的高级阶段,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理学有诸多学派,朱熹之前已有濂洛关闽之分,在朱熹之时,亦有江西之学、湖湘之学、浙东之学诸派.朱熹之后,历朝同样有诸多学派.朱子学派称"闽学",但朱子学不等于"闽学".朱熹称二陆之学为"江西之学",但陆象山之学不等于"江西之学",江西之学发脉于欧阳修、曾巩,经李觏、王安石,而成于周敦颐、张九成、陆象山."江西之学"以二陆心学理论特色得以"孤行于天下".江西是理学开源、心学萌生之地.朱熹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上饶.朱子学不入于江西,但江西是他讲学论辩任官施教的地方,朱子学与象山学同样在江西广泛传播,历宋元明而不衰.所以,江西是宋元明时代理学发展的核心区域.  相似文献   

15.
<宝镜三昧歌>"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的偈语所用的易卦变卦原则应当是"中爻互体".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曹洞五君臣位"说糅合佛理易理,阐明了佛家的"理事"关系和禅修最高境界"真空妙有",被视为"佛道大纲""虚玄大道".这种儒、佛的深层次融合,有力地促进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也坚实地奠定了禅宗在中国哲学和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6.
读《徧行堂集》,对丹霞山又名"龙奋迅"山以及澹归特异的儒佛相糅的财义观、权力观作初步的探析,认为天然、澹归在明末清初不仅是岭南佛门的精神领袖,而且是践行化俗之志、不空谈儒佛义理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
关于儒学"太极"概念,蕅益智旭以出家人特有的方式进行诠释。智旭认为,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本原,这一本原具有阴阳之理,阴阳变化之神妙过程中化生万物;同时,太极和万物之间是一种体用关系,太极为体,万物为用。在无极与太极的关系上,智旭表面上赞同周濂溪,暗中又借鉴朱熹的观点。智旭还提出"太极妙理"说、阴阳善恶观等。智旭是站在佛教世界观的立场上诠释儒学理论范畴,其本义是在介绍佛学,藉儒说佛,会通儒佛。  相似文献   

18.
马一浮一生以儒为宗,贞守儒家义理.接续圣贤血脉于垂绝是其儒学的整体性关注、以儒为宗思想的时代性表述,亦是他晚年萦绕不去的关怀.综会<六艺>于一心的本质性格、内容总纲,指示回向原典、回向生命以接续圣贤血脉的正路,以"去除习染"充实宋明儒"变化气质"核心课题的工夫论纲领,破习以见性,形成马一浮儒学的系统性格.配合着以儒释儒的诠释性格、经学形式与诠释语言的古典形式,所呈现的面相与立场,是一典型的传统主义,亦可权说为一原典主义.他特别强调去除习气(习染)的为学工夫,认为"从上圣贤,教人识取自性,从习气中解放出来".他的习气概念概括了"气质之偏,物欲之蔽"而有七层涵义,且以私见之蔽或知见障为习气之深者."变化气质之偏"则又是他讲及"变化气质"时的实际概念.他总判习气是心中之夷狄,埋没本性之具.他判"今人类只在习气中生活".马先生为儒之狷者清者,不跟着举世风靡的习气走.他的传统主义的立场是对"举世风靡"的存在的超越,亦是对"举世风靡"超尘拔俗之"慧照内发".马一浮儒学所透射出来的一个文化深意要义是人生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人类社会不能建立在习气上,世界不能建立在习气上.  相似文献   

19.
聂双江之学,归宗阳明,又异于阳明及同门王畿等人。但究其思想的政治向度而言,聂双江之学与阳明之学主旨颇为相近。聂双江的归寂之学与阳明"化治世为治心"的政治哲学思路大体相类,均显为一种"信念的政治";在社会教化问题上,聂双江批评当时的文风与士风,强调"师道"传统的意义以及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这些思想是阳明学派所一脉相承的;聂双江还发挥阳明学"政学合一"的主张,强调"学仕一体",把"为学"与"为政"紧密关联起来。中晚明以降,阳明后学诸子思想虽各"得有所自",各持一端,不尽一致,但其政治思维大体趋同。这一点,从聂双江的思想中足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慧能所创立的禅宗思想中,"心性"是最核心的概念,它包含"心如真如、即心即佛、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等思想内涵与特征。慧能心性论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贯通大乘佛教各系学说的基础上融摄了传统的儒道之学,并对宋明理学等后世心性哲学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