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明清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明清两朝均有蠲免税粮、截拨漕粮、开仓赈济等一系列荒政措施予以应对,力图在保障封建统治秩序的前提下维系地方民生。作为国家荒政措施的执行者和地方救荒的组织者,徐州地方官员积极参与地方水利兴修和荒政建设,以地方士绅为主体的民间力量也在地方救荒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负责赈济的官员在灾后救济工作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北宋朝廷为了保证官员在救灾过程中能认真执行诏令解决灾害问题、也为防范官员在工作中出现不正当的行为,从考课、监察、律法多个方面对赈灾官员行为进行监督限制,对官员在赈济中的行为分别进行奖励或惩罚,以此鼓励官员的救灾活动,加强官员的救灾意识。同时,北宋对官员救灾中行为的约束又折射出中央对地方权力的控制程度、皇权的不断加强,表现出贯穿宋代“防弊之政”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魏禧是明清鼎革之际的一位江西士人,其《救荒策》是一部言简意赅的荒政著作。他仅用万余言便对其前人的各种荒政措施进行了梳理,"余摭所见闻,择其可常行无敝者杀之"。因此我们把《救荒策》作为古代荒政的一个缩影来研究,管中窥豹,以此微探传统社会应对灾荒的思想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明季,歙县知县傅岩为了应对干旱等自然灾害,发官府库银收购米粮,低价卖给民众,又颁布告示规范商民双方的行为,为救荒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严格遵守中央重武备的政策,在任期间大力整饬武备,严行保甲,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针对社会上出现的诸多不法现象和不良习俗,颁布禁令和告示,进行整顿和改革,使社会风气为之一新。在明末时局动乱和歙县自然灾害严重的情况下,傅岩能够取得如此巨大的政绩,并得到皇帝、同僚和民众的认可,足以显示其"圭璋之品,经世长才。"  相似文献   

5.
林希元《荒政丛言》是明代一部极具代表性的荒政著作,在分析朝廷救荒举措及其弊端、引述历代前贤救荒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救荒实践提出了系统的救荒思想.主要包括重视救荒人员的选择,重视灾民受灾程度的甄别,根据灾民情况区别施赈,针对民众急需施以救济,重视救荒手段的权变,重视救荒弊端的防治,重视救荒效率的提高.《荒政丛言》救荒...  相似文献   

6.
宋代掀起四次大规模的兴学高潮,地方州县学校遍及全国各地。文章通过对学记的分析,考察了宋代地方州县修建学校的资金来源,发现地方官学筹集资金是一个多渠道的方式:或朝廷和路级官府拨款,或州县官府自筹经费,或民间捐献。不同的州县有不同的筹款方式,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明代云南荒政史与内地有所不同,除了一般的备荒、救荒外,还应该包括军事蠲赈、对少数民族蠲赈和恩施性蠲赈几类,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云南荒政史的特点。明代云南荒政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嘉靖、万历之际,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到社会赈济之中,而不再一味依赖中央政府的蠲赈。  相似文献   

8.
朱元璋廉政救荒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年间(1368-1398),明朝初建,灾歉连年。太祖朱元璋为巩固统治,借“天诫”之名,以廉政治理荒政、荒政廉政建设双管齐下,遇反贪于赈济之中,在严勘灾情,深究灾因方面,重拳出击,以法治国,既缓解了灾情,与民生息,稳定了农业生产,又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贪欲,肃清了元末弊政,迎来了整个明朝少有的廉洁政局,相较于往朝所实施的生产救荒,明太祖的廉政救荒堪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9.
荒政系"仁政"之一,是政府和精英执政时的主要措施.晚清恰逢中国封建王朝权力中心下移之时,作为地方官和封疆大吏之政治精荚在地方所行之"荒政",成为晚清地方善政的主要内容.李鸿章作为当时的政治精英和封疆大吏,他所推行的一系列善政.使民安居乐业,其褒奖捐赈的劝善措施,形成政府与社会共行善举的公共意识.推进公共领域之善政,成为晚清地方善政的最具代表人物.本文即是以李鸿章为个案,来考察晚清公共领域中地方政治精英之善政的实施概况,并由此得出在晚清王权衰败之时,地方政治精英仍能在其位谋其政,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自1994年我国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以来,分税制将个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以及中央和地方共享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明确了各级政府的利益关系,稳定了中央税收与地方税收在责任、权力以及利益上的矛盾关系,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然诸多问题,出现了中央集权过大,财力大量集中在中央,地方财政资金却调度困难等现象,所以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处理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泰昌《徽州府赋役全书》是反映明代晚期地方财政收支细况的珍贵原始资料。由该书可知,尽管徽州府的工商业已颇具规模,但官府税收仍以田赋为主,财政收入相当有限。当时徽州府的大部分赋税起运中央,仅小部分存留于府和各县,加剧了地方财政的紧张,使之仅限于维持府、县官府的基本运作。军事治安支出和交通设施相关人员的开支占到地方总支出的较大比重,而事关民生的经费额数少,比重低。总之,预算中缺乏预备应急经费,是晚明地方财政的一大弊病。  相似文献   

12.
陈娟 《科技促进发展》2014,10(6):105-110
我国关于"一案三制"的基础建设工作已完成。然而,由于我国应急管理实践比较落后,应急管理评估机制建设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较为不足。本文通过研究地方政府应对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机制,概述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机制相关的概念及其意义,深入探析地方政府应对城市自然灾害绩效评估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完善地方政府应对城市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绩效评估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是我国投融资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特有产物,它在推动城市化建设,带动经济增长,缓解财政压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当然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风险。本文就当前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及风险进行了探讨,并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问题的对策: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匹配财政体制;完善政府官员绩效考核、评价体系;规范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建设;商业银行要强化自身管理,加强风险防控等等。  相似文献   

14.
18世纪江西地方政府的灾情传递,包括勘测收集灾情、上报灾害信息、接收清廷中央救灾决策信息等环节。清代灾情传递主要依靠传统的驿递方式,并且在制度上严格地规定了报灾时限。通过对清代奏折与上谕的分析,可以推算出灾情传递中每个环节所需的时间。虽然清代皇帝在奏折处理方面效率较高,但奏折经由皇帝批复后在各部院议决的时间长短会影响救灾决策信息的传递速度。相对于清廷中央层面,基层的地方官员是否具有敢于作为、担当的责任意识,不仅影响到灾害信息的判断与处理,而且关系到救灾的实效。此外,灾害性质、受灾程度与灾区离省会的远近等因素也会影响州县官员的灾情传递。为更准确、及时地掌握地方灾害信息,清代政府在常规行政层级上传渠道之外,利用非制度性的渠道上传灾害信息,使得各级地方官员相互牵制、监督。但这未形成稳定的机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灾害信息在地方与中央之间真实、有效的传递。传统官僚组织的灾情传递效率关系到救灾实效,这也是理解清代的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信息化进程中,网上"政民互动"正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推进,日益成为"谘诹善道,察纳雅言"的新渠道。2008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考察人民日报社,开创了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直接与网友在线交流的先河。如今的中国,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官员都在主动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征询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为保证漕粮船只按时抵达目的地,朝廷分别委派中央官员和地方官员对漕船进行催趱。明初,中央官员的委派并无定制,自万历六年开始以御史为专职催趱漕船的中央官员;清承明制,直至清末。催趱漕船的地方官员,明清两代略有不同。明清两代以漕运为国家命脉,视漕粮为"天庾正供",朝廷设官派员,专司催趱之责,及由此而起。然而在催趱漕船的过程中存在很多弊端。  相似文献   

17.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深刻认识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从学校层面按照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内涵,从办学定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实质性地转变;从各级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层面,则应充分发挥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北魏在推行汉化政策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汉族士人。汉族士人掌握中原文化,地方根基深,在参与北魏政权的过程中,多数人都在地方各级政权中任职。山西士人是汉族士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职分布于州郡、军镇、地方官府等,从地方一级长官到地方佐僚均能发现他们的身影。这些士人通过自己的才能在地方民生建设、禁盗、文化教育方面作出了成绩,并得到统治者的赏识和百姓的认同,为北魏的地方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宋代行会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时期,宋代行会是官府与客商博弈中延续发展起来的。宋代坐贾势力壮大,代替了汉唐以来客商独霸市场的局面,使中国古代的城市行会在宋代形成一种本地同业商人的市场垄断组织。宋代,同业商人组织的行接受官府的要求,筹办所需的用品,属于行的商人顺次担当供应需用品的任务。商业行会的重要职能表现为统一商品价格;限制竞争;应付官府科索。行会组织又有自身互助合作的性质,并成为了联系政府与商人之间的纽带。  相似文献   

20.
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主义用武力手段炮制的一个傀儡政权。为达到牢牢控制伪满政权的目的 ,日本帝国主义采取了极其隐秘而高效的“总务制”。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权机构中 ,都确立了“总务长官”的首席制。以关东军为代表的日本帝国主义的统治意图 ,就是经过以总务长官为首脑的日系官员的操纵和控制 ,然后逐级下发执行的。这样 ,在伪满内部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的以总务厅为中心的统治体系。总务厅在日本帝国主义对伪满洲国实施殖民统治的过程中 ,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