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处"藏羌彝文化走廊"的白龙江流域,历史上是南下陕西、四川、云南,或者西进青海、西藏必经的中间地带,是民族文化走廊的重要节点。从青海藏族的庄窠院、碉房,宕昌藏族的木笼房,四川羌族碉楼,直至云南彝族土掌房;从环底半地穴居,到半地面、半地穴居,再到地面楼居的民居建筑形制,结合历史空间地理和考古资料分析,沿着"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下半缘,民居建筑与所处区域的自然地理空间及其文化类型有着极其密切的联系,它是一条连续的、系统的和完整的"藏羌彝民族文化走廊"发展演变脉络。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为例,对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建设的重大意义、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比较优势和不利因素作了一定的理论阐述,并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的着力方位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推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视角下的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阿坝区域建设。  相似文献   

3.
空间:藏彝走廊民族文化生态研究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理论的角度看,藏彝走廊既是地理空间,更是社会空间。因而运用空间理论研究藏彝走廊民族文化生态空间的整体特征,有助于理解民族走廊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对构建中国的民族走廊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长寿与藏彝民族走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藏彝走廊的概念及马长寿先生对这一走廊的民族研究概况。着重指出他对该走廊中羌、藏、彝等民族及其民系的历史、文化、宗教从事过大量而深入的田野考察和研究,撰写出一批有重大影响的专著和论文,扩大了学术视野。认为马先生是这条走廊民族研究奠基人之一。  相似文献   

5.
基于当前“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研究缺失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分析法,并从文化生态学视阈,对“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嬗变与传承进行研究,基于形成时期、农耕时期、建国初期、发展时期、分化时期的“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嬗变,对“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的嬗变进行归因分析和建议,以此促进“藏彝走廊”民间传统体育文化符号传承。  相似文献   

6.
提出了研究与认识藏彝走廊的三个角度及思路:人、地关系;从藏缅语分化演变角度认识藏彝走廊中藏缅语民族的共同起源与历史演变;从整体和多学科综合角度进行藏彝走廊研究。并就这三个角度在研究和认识藏彝走廊中的必要性及价值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拟就阿坝藏羌文化风情走廊建设的主要特质、优势劣势、布局规划及优化路径进行了探讨,其目的是为了加速藏羌文化风情走廊的建设,让潜在的藏羌文化资源优势尽快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进而优化"一线一廊六带"文化产业布局,推动阿坝旅游的二次创业。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近年来,藏彝走廊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现象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与关注。该区域中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由于频繁的民族互动与文化交融所造成的民族边界的模糊性等现象均具有极高的民族学、人类学及民族史研究价值。费孝通先生之所以将之称作"藏彝走廊",很大程度还因为藏族与彝族是今天此走廊中分布地域最广、人口数量最多的两个代表性的民族。故而,藏族及其文化在藏彝  相似文献   

9.
在文化分区的基础上,以宗教信仰为切入点,横向比较了藏文化在藏彝走廊各文化分区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并分析其影响藏彝走廊民族与文化格局的主要特点,指出藏文化在藏彝走廊具有跨民族或族群,乃至跨语支传播的总体趋向,存在着层次性和区域性的差异。不同民族或族群在将藏传佛教因素有机地融入本土宗教信仰中的同时,仍从宗教职业者构成、本土语言和宗教观念等层面坚守本土的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建国以来对金沙江中游川西南地区青铜时代大石墓考古调查、发掘的资料收集与整理,就其类型、年代、随葬品和文化内涵作了初步的分析研究。认为金沙江中游青铜时代大石墓发展演变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沙江文化"的发展过程,其具有明显地域文化特征。川西南地区作为古代重要的族群通道,是氐羌南下的最主要的通道之一。自古以来是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厘清当地青铜时代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面貌。  相似文献   

11.
青年民族音乐学者杨曦帆教授的《藏彝走廊的乐舞文化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年7月版,下简称《研究》),在音乐民族志的基础上,阐述了“藏彝走廊”地理因素和该地区各民族乐舞文化的互动关系.[1]作为作者博士论文成果的全新呈现,《研究》全书体现出了一种对生态意象与乐舞文化互动关系的深入理性思考,更折射出作者驾驭学术方法的能力和对研究对象的文化内涵与功能外延所持有的独特学术眼界.  相似文献   

12.
在田野调查与资料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算日子书、特殊符号、十三成数、自然历史基础、本波等文化遗存和文化要素,分析了藏彝走廊东部的本波文化带,揭示了其文化形成和传播的整体风貌。  相似文献   

13.
尔苏藏族是藏族的一个支系,其历史演变和复杂的文化现象,都表现出藏彝走廊内族际互动的深度和广度,是研究民族走廊文化互动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云南迪庆藏回族群文化特征的描述与分析,展现了藏彝走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格局,同时对民族文化调适也进行了探讨,并剖析了其中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5.
吐蕃东进,在藏彝走廊地区引发了频繁而剧烈的族群互动,藏彝走廊的族群分布格局亦随之发生变化,尤其是岷江上游及大渡河一线以西在吐蕃控制下的众多部落发生“蕃化”,基本上形成了藏彝走廊西部以藏族为主的族群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民族大调查工作,彝族、藏族、羌族、藏彝走廊等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反思,探讨了中国民族学体系的理论建构及学科应用诸问题,同时着重分析了藏彝走廊研究在民族学区域综合研究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藏羌彝走廊中,羌族《嘎卜勒麦》是一部鲜为人知的长篇史诗.这部口述作品的内容涉及民族历史史影、宗教、生产、生活方式、习俗.唱述人是从神山神树金窠臼中孵化,成为金鸟,飞进天宇,金神鸟幻化为金星星,再飞到人间金星星婚房,成为新夫妇,繁衍羌族子息.《嘎卜勒麦》长篇叙事以奇特的想象,广阔的视野,复杂的叙事,灵动的象征,显示在藏羌彝走廊中,羌族人类来源、天地中家庭姻联,天上人间婚庆典仪以及人间四房门族释比间构成的唱诗组合;显示羌族关于人类生发及人类姻亲是天地、星月、金鸟、女娘间美丽绚耀演绎,其中渗透高贵、吉祥、至美的民族心结魂脉,是该民族精神文明的一条流动的长河.对于当下研究羌族史诗,研究世界范围内不同民族史诗形态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讨论了费孝通的民族走廊理论,并与李绍明的民族走廊及藏彝走廊见解进行商榷。在此基础上,提出民族走廊的观点,认为民族走廊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中心圈层结构的特殊表现形式,它的特性决定于古代农业文明中心的形成与发展,民族走廊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时空界限由其性质所决定,民族走廊是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理论的一块基石。  相似文献   

19.
藏羌古碉集中反映了藏羌地区在当地的自然环境下,从古至今的民族、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宗教、民众心理、建筑艺术等各方面的变化,被赋予了内容丰富的文化观念,有着历史文化、建筑、民俗、宗教文化信仰及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的重要价值,成为纪录这些时代藏羌地区的各族人民生存状态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20.
公元8世纪末,藏传佛教已在藏彝走廊北部地区开始弘传,全区藏传佛教寺院的兴建与佛法的弘传是同步进行的。各教派寺院的相继建立也成为该派在这一地区传播的标志。宋代及以前是藏彝走廊北部地区藏传佛教寺院发展的初始阶段,元明时期是寺院的发展阶段,清代及民国时期是寺院发展的兴盛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