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瓯王国(公元前192~公元前138年),原名东海王国,因建都东瓯,故以东瓯称之。《史记·东越列传》对东瓯的建国与内迁作了较为详细的记载,且此事又为太史公所耳闻目睹,记述应该说是可信的。本文拟就东瓯建都与内迁问题,作点粗浅的探讨。不对的请史学家同志指正。  相似文献   

2.
西汉惠帝三年,立闽君驺摇为东海王,都东瓯,俗称东瓯王。关于东瓯王都东瓯的具体地点,王克旺、雷耀铨、吕锡生三同志在《关于东瓯的建都与内迁》一文(下简称王文)中认为:“东瓯也称瓯,瓯是指浙南瓯江流域,这是没有疑义的。但其具体地点指那里,分歧就大了。一般人认为东瓯就是温州,因为它处于瓯江之口,其实这是脱离了当时历史实际的”。于是,他们首先确定越国王族的“主要活动中心还是在靠近会稽的台州山区”,并为此找出了二条理由:一、台州是“浙南山区的中心”;二、“他们  相似文献   

3.
通过梳理前贤今人之成果,考证出商族前期"八迁"中的"六迁"似均在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与太行山之间,并非传统认为的在今河南和山东一带;汤始居之"亳"似即"东下冯商城";"八迁"中的"两迁"在黄河南岸的中原.  相似文献   

4.
东瓯与西瓯的起源虽然都属于百越族群集团,但又都是分别在浙南瓯江流域与桂江流域和西江中游一带土生土长的原居民;其经济文化虽然都属印纹陶文化,但先秦与秦汉之交时,东瓯明显比西瓯落后,可以说东瓯可能刚跨进阶级社会不久,而西瓯已是比较发展的奴隶社会了。东瓯与西瓯虽同属百越族群集团,但历史命运却大相径庭,在融入汉族的过程中前者走的是移民模式,后者行的是本土模式。  相似文献   

5.
分子人类学用DNA材料和计算生物学方法解答了很多人类学的问题。对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最大的族群,侗傣族群和马来族群,分子人类学研究发现他们有共同的起源——百越族群,所以可以定义为“澳泰族群”。闽越是这个族群历史上重要的一支,曾经是福建的主体民族。通过对现代福建和其他闽语人群的分子人类学研究,结果并没有看到闽越的结构。闽语人群基本都是来源于北方的汉族移民。所以可以确定历史上的闽越族在福建地区基本上已经消失。  相似文献   

6.
古代东南地区居民,文献上通称“百越”,有“南越”、“瓯越”、“闽越”等。可号“譬越”在中国民族史上首先是一个族称,以后随之发展成为地域的名称。并对“东越”与“东瓯”略加考辨。  相似文献   

7.
西汉灭闽越,陆路从梅岭、武林、白沙、若邪四地出兵,前人往往误以为白沙、武林在今南昌东北,梅岭在今广昌西南。这些地方都不在江西、福建省界,都不正确。本文认为梅岭在今浦城县西北,白沙在今资溪县东北,武林在今铅山县南,就在江西、福建省界。  相似文献   

8.
百越是我国南方古代的少数民族,包括干越、于越、骆越、扬越、滇越、瓯越、闽越、山越等等许多支系,分布地域极为广泛,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都有(见《汉书·地理志下》)。今之浙江是古越族活动的中心(或说活动非常活跃的地区),春秋的于越,秦汉的东越(包括闽越与瓯越),三国的山越,均在浙江留下历史的痕迹。究其族源,确是源远流长。本文根据有关古文献与考古资料,对浙江古越族的历史活动、主要文化特征及其来源问题作粗浅的探讨,以求正于史学界专家与同志们。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新站油田流体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及成因 ,利用新站油田 2 2 8个油砂抽提物的族组成特征、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等多种资料 ,选用不同参数 ,利用传统的关系图件法 ,并首次尝试运用数学统计方法 ,来划分原油族群 .在总结族群划分结果的基础上 ,分析了不同族群的分布规律 ,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控制因素 .结果表明 ,葡萄花油组油砂可区分为三种类型 ,而黑帝庙组油砂有两种不同类型 .在此基础上 ,对不同族群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发现造成两油组几种族群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构造和岩性因素的控制 ,此外次生改造作用也是影响族群分布的因素 .  相似文献   

10.
《心药方》,又名《无际大师心药方》,世传是唐代高僧无际大师石头希迁的作品。本文经过考证认为,《心药方》不合石头希迁的风格,不是他的作品,它应该是明代高僧无际明悟禅师的作品,后人将两位无际大师混淆了。  相似文献   

11.
考证认为:齐梁帝王萧氏的故里东城里为今丹阳东城村;齐梁帝王及其宗族的籍贯今地应正确表述为"武进县东城里(今江苏丹阳东)"或"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丹阳东)"。  相似文献   

12.
《左传·襄公六年》载:迁莱于郳。但郳在何处,众说不一,是否历史上存在东西两个“郳”?到底齐把莱迁到小邾(郳)还是东莱的归城?综合历史资料和实地探访,对迁来于郳之“郳”地的确切地望进行考证。  相似文献   

13.
一关于瓯族的地望,论者一般据《山海经》“瓯居海中”句郭注:“今临海永宁县,即东瓯,在岐海中,音呕。”而以为是在浙江的南部。其实,在三代至秦汉之际,瓯族曾是一个分布甚广的族群。宋人罗泌在《路史·国名纪丁》“越沤”条下释云:“或云瓯人,沤、欧、瓯、区,通。”此说甚是。据此,我们可知,在商周时期,瓯族已在广阔的区域建立了众多的方国。“区”字作为地名,早在殷墟卜辞中就已出现。如“贞,王其狩区。”(《小屯殷墟文字乙编》六四○四)《逸周书·王会解》记载周成王时大会诸侯于洛邑,四方所献贡物有“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于…  相似文献   

14.
研究庄子思想,必然要涉及庄子的里籍问题,蒙之漆园是庄子为吏的地方.大量史料考证:漆园故城在冤句故城以北,冤句故城在今菏泽西南岭子遗址.所以,根据地理方位,蒙之故园应在今东明县境内.  相似文献   

15.
壮泰族群的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泰族群的传统文化有许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的形成,因缘于壮泰同源。两个民族的先民原来共同生活在今广西等地,一直到东汉时期。他们分离的时间,主要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分开以后,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逐渐形成了两个不同的民族。这种情况,与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国大陆和东南亚的三大民族集团的发展正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阿尔泰两河源区生境多样性形成了新疆地区独特的、具有潜在经济和生态价值的遗传基因,多种动植物已被列为优先保护物种和中国濒危重点保护植物,其物种多样性在新疆乃至全国占有相当重要地位.在物种多样性保护和研究方面,对重要的动植物资源进行迁地保护和专属引种研究.物种多样性迁地保护、种群分布地生态系统保护和自然景观多样性保护对古老特有成分、受威胁的动植物种类和具有重要经济潜力的物种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新站油田流体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及成因,利用新站油田228个油砂提提物的族组成特征,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等多种资料,选用不同参数,利用传统的关系图件法,并首次尝试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来划分原油族,在总结族群划分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族群的分布规律,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葡萄花渍组油砂可区分为三种类型,而黑帝庙组油砂有两种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族群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发现造成两油组几种族群的主要在摁是受到构造和岩性因素的控制,此外次生改造作用也影响族群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竹书纪年》记载周穆王居“郑”,西周青铜器铭文也有“王在郑”的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德公迁都雍城后居“大郑宫”,《说苑》载秦始皇“迁太后棫阳宫”。通过对文献和考古资料的梳理分析,可以发现秦棫阳宫与周都西郑关系密切,地望相近,应同在秦雍城遗址附近,即今陕西凤翔一带;大郑宫和西郑应在凤翔雍城遗址附近的水沟周城遗址内,棫阳宫应在凤翔雍城遗址内。  相似文献   

19.
"屯堡人"是政府、学者、媒体和地方精英共同建构的族群共同体,是以普同性的"屯堡文化"为标准做出的人群的类型性划分。而在"屯堡"族群内部,由其人员构成成分多元性带来了族群认同的多元性。现有的屯堡研究范式无疑有助于在宏观层面上把握该族群活动的时空大背景,但对屯堡族群群体性差异的研究则更生动地反映了族群活动的历史,为了解人群与文化的关系提供了具体而详细的资料。  相似文献   

20.
《潍坊学院学报》2021,(5):69-73
明初,针对战乱造成的地区性人口失衡,政府多次组织人口迁移。山东是主要迁入地之一,目前聚居在山东临淄朱台镇的朱台朱氏族群,其中一部分族人的先祖就是明初移民的后裔。清初,清廷大肆捕杀皇明宗室中人,青州衡王府被查抄,府内某支系同产兄弟三人携家眷潜逃到朱台。为保护这批人,原朱台朱氏族人与他们进行了合族通谱。与历史上以往的合族通谱性质截然不同,这是一次特殊的、漫长的、无奈和被迫的合族通谱。实施双方旨在掩人耳目,保护皇明宗室中人生命并期待形势好转后还可以分谱,因此在合族通谱保证安全前提下,又尽可能地保留了各自的宗族信息。当时双方都冀望由皇明宗室领导的南方反清复明斗争能够成功,使隐藏在朱台朱氏族人内部的皇明宗室之人可以重新恢复身份。但是,南方各地的反清复明活动相继被镇压,清廷依然长期追杀皇明宗室后人。一百年后追杀行动渐趋消停,原来合族通谱的"民朱"和"君朱"两支族人也已经相互融入了对方族群之中,难舍难分。今天山东临淄朱台镇朱台朱氏族群,就是清初合族通谱后传续下来的新族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