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文明观的提出,是对现代化发展认识上的重要转折。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生态文明观指导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坚持保护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区域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发展相结合,使少数民族生态文明在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得以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2.
王艳艳 《科技信息》2010,(10):I0037-I0038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与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一脉相承。本文主要阐述马克思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本理论,用马克思的生态环境观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论证中国现在实行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及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英国著名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的大量作品从生态环境与人性批评的角度,给我们展示了英国工业文明给社会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主要是对自然生态的摧残和人的精神的异化扭曲,使我们觉察到了生态批判中的劳氏的生态文明观、自然生态观和精神生态观。因而,在劳氏的笔下我们体会到了劳伦斯的热切希望:人要回归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同时他渴望用和谐的两性关系来建立人与人的和谐,以达到社会整体的和谐。  相似文献   

4.
指出《还乡》反映了哈代向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论述小说中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人的性格和自然的特征相融合,和生态整体观的思想不谋而合;人和自然的相互交流蕴涵了了生态批评的主体间性思想;颂扬人的简单生活方式体现了生态批评的简单生活观。  相似文献   

5.
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是古代农业文明条件下的别样的生态思想,它保留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样本。从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的阐释、儒道释“天人合一”观与生态文明的联系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三个方面说明了儒道释的“天人合一”观对于当代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构建生态文明社会的借鉴意义及其深远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钱正英 《科技潮》2006,(8):23-23
钱正英院士最近做了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技工作者的新理念”的报告。在报告中,她提出了“人与洪水必须和谐相处”、“人与沙漠必须和谐共存”、“人与河流必须和谐发展”的“三和谐理论”,建议逐步将‘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改为‘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修复与完善’,因为,生态环境不是‘建设’出来的,而是培育、滋养出来的。”  相似文献   

7.
郭忠臣  白景慧 《科技信息》2010,(8):I0345-I0345
本文就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针对建设沈阳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基本思路有几点看法,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历史古迹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沈阳园林建设阐述一些见解,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8.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逐渐被人们所接纳,社会各界对于生态环境也有了相应的重视。为此,该文通过对当前城市河道当中的护坡进行分析,以提高生态护坡技术在城市河道整治中的利用率,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的混凝土护坡结构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为更好地保护和发挥河道的生态功能,并为城市注入自然美景,加速人居环境的良性循环,生态护坡在整治城市河道中已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9.
观点     
《科技潮》2006,(8)
钱正英生态不是“建设”出来的钱正英院士最近做了题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科技工作者的新理念”的报告。在报告中,她提出了“人与洪水必须和谐相处”、“人与沙漠必须和谐共存”、“人与河流必须和谐发展”的“三和谐理论”,建议逐步将‘生态环境建设’的提法,改为‘生态与  相似文献   

10.
戴斌  尉红星 《科技资讯》2009,(22):108-108
在河道治理工程中,以生态绿化工程建设为主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河道为目标,形成一整套河道建设新思路,从而改善河道的生态环境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指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南与实践旨归。以继续深入推进“两山”理论诠释生态发展观;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诠释生态价值观;以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诠释生态民生观;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诠释生态系统观;以用最严格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诠释生态法治观;以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家园诠释生态共赢观。从六个方面诠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良好理论支撑和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楠 《科技信息》2012,(16):172+174-172,174
《古兰经》中的环境思想包括真主创造万物、万物有序、生物具有多样性、人与自然关系密切等内容。其基本原则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相互依存。它对我们构建文明的现代生态观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阐述英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翰·福尔斯通过代表作《魔法师》,从自然生态、社会生态、道德生态的独特的、生态整体主义的视角,为读者揭示了生态失范的后现代社会的、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状况。生态的失衡,给自然环境乃至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的种种危机,具有一定的社会和文化渊源。福尔斯希望建立的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生态观,对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前途和命运具有深远、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生态空间概念出发,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为例,阐述了城市生态空间对生态环境构建的影响,提出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生态环境构建的途径,为建设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5.
金勤英  刘建鑫 《科技信息》2011,(10):I0367-I0367
本文就建设生态宜居园林城市,针对建设盖州市生态宜居园林城市的基本目标,本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现代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持续发展、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新盖州市的园林建设的原则,提出几点看法,与同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于建伟  李国召 《科技信息》2011,(27):I0417-I0417
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尊重自然规律、尊重科学,使我们的主观意志与自然规律相统一,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存与发展双赢的新理念,重视生态自然修复,寻求人工治理与自然恢复有机结合,是加快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步伐,提高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7.
论如何构建人地和谐的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人地和谐的和谐社会,首先在于认识人地关系,以及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阐述了人地关系的概念及其内涵,分析了人地矛盾及其表现,论述了构建人地和谐的和谐社会应注重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系统发展观、树立生态伦理和环境道德观念、加强立法工作以保护生态环境和加强国民生态文明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对策和措施.依照人地和谐的规律行事,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8.
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从现代视野考察中华传统和谐思想,特别是和谐科学观的现代价值及其转换,对于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生态自然观概念,从而构建和谐科学观,促使中国科技崛起。  相似文献   

19.
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人本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凸显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确立"生态文明"思想,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共享观、人与自然的平等发展观、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观、人与自然的人文关怀观;其时代价值升华了"生态人"理论的人学价值,深化了马克思人本思想的深刻内涵与外延,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生态正义作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所倡扬的价值吁求,其所含纳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生产过程正义的生态程序、公民生态意识培育的生态践行以及政治改良和文化发展的生态旨归等思想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走出当代生态困境提供了有益启迪。但是,生态环境上的公平正义,既不是一个政治的问题,也不是一个文化的问题,更不是一个理性和观念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和发展方式相结合的问题,必须借助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才能得到实现。所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构想陷入了乌托邦。只有立足于人与自然、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辩证关系的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才是我们建设生态和谐与社会公正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