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生态女性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丰富了自己的特质.而产生于西方的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在批判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的人与人的伦理的过程中,有必要借鉴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整体观、"天人合一"思想和仁爱观念,这是生态女性主义深化发展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
"环境正义"作为有别于传统环境主义的绿色运动,为妇女们突破自己的传统角色定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和巨大的空间舞台。保护孩子的母性本能、维护家园健康的天职、对日常生计来源的依赖等,不仅使女性从默默无闻的家庭主妇一跃晋升为环境正义斗争的急先锋,也促成了女性与男性在环境正义中极具差异的表现。但女性在环境正义中的行为不能简单归并到生态女性主义旗下,它属于另类意义上的生态女性运动。  相似文献   

3.
科学、女性与客观性--兼评女性主义对科学客观性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自诞生以来,客观性一直是它引以为豪的根据,而解释科学何以能成为“客观的”也成为科学哲学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机和基础。女性主义科学哲学对科学的客观性概念和意义作了一系列独特的有意义的探究,本文对其观点进行了分析、阐释和评价,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10):111-115
以"自然"拒斥"自由",是"自然中心主义"生态思潮的一个偏颇,这种观点否定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根据与人学意义。"自然中心主义"以"自然"拒斥"自由",是对现代性文明所内蕴的"自由"殖民"自然"特性的一种激进批判和矫枉过正;科技、工业、资本、市场等,是现代性文明"殖民"自然的最主要的引擎和推进器。古典思想会通"自由"与"自然",蕴含丰富的生态智慧,是生态文明建设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追求和实现"自然自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愿景;这种"自然自由"体现为自然的自由性与自由的自然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5.
自然观: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观上,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都反对机械论自然观,都主张未来社会人与自然能和谐相处,都超越了一般的环境主义立场。两种自然观的理论基础、理论分析方法不同,其理论贡献以及在实践中所产生的影响也有所差别。  相似文献   

6.
论生态女性主义在环境伦理学中的应用灵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人类的急功近利,人们毫无顾忌地向自然索取满足自己急剧膨胀的欲望所需要的一切,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生态女性主义认为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中心主义和男性中心主义.生态女性主义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它的灵性根源,认为地球和自然是女性的,地球孕育了我们,并且主张从"自然灵性"出发注重整体性,关注自然界的整体利益.尽管生态女性主义还有其理论上的缺陷,但其思想本身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人工自然向生态自然的演化需要人类的生态实践,生态实践的实质就是经济生产活动向自然的嵌入。文章首先分析了人工自然的价值向度与生态尺度,进而提出了人工自然中经济行为的生态嵌入性问题和工业生产的生态界面概念,并从嵌入性的视角探讨了社会物质生产的性质及其与自然生产的关系,以及嵌入性生态生产方式、循环经济及其合理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朱迪·瓦克曼在批判并借鉴技术社会学和传统女性主义技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女性主义主张。这一思想的理论前提是对技术决定论和本质主义性别观的解构;实质在于强调技术与性别的相互形塑;目标是试图避免陷入技术恐惧与技术崇拜的困境,并消解性别身份差异性与政治立场统一性之间的冲突及其给女性主义政治实践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9.
自然与人文的和解: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性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依据生态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伦理思维发展演化的内在逻辑,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生态伦理的实践精神等几个理论层面,阐明了生态伦理学始终贯穿着自然和人文的和解这样一个中心,主张在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性质的问题上也必须打破哲学与科学,真理与价值,自然与人文的分裂对立,从而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0.
自由是现代人追求的最高价值之一。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来讲,现代人将人在自然面前的自由视为征服自然的自由,做自然的主人是现代人的光荣梦想。然而,自然本身是不可征服的,认识了个别事物的必然性并不等于认识了自然本身的必然性,并且征服自然导致了生态危机的发生和人在自然面前的不自由。扬弃征服自然的自由,需要走向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自由。生态自由是人与自然整体相统一的自由,是克服了人与自然根本性对立而生成的自由。生态自由能够担保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做到人自由也让物自由。  相似文献   

11.
从"自然"到"环境"——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都是自然,但古代称之为自然,而现代则称之为环境,这种名称上的变化暗中则蕴含着人与自然关系由和谐走向冲突。为了在现代社会中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人与自然的相处应当走向自然而然。  相似文献   

12.
自然之死与人类世界观的转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自然之死必将导致人类之死,而引发自然之死——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广泛传播,人类中心主义得以立足的价值根基是主体性原则统治下的主客二分的世界观,要避免因自然之死导致人类提前死亡的悲剧发生,就必须在人类世界观上实现根本性转变,而海德格尔、莫尔特曼对现代文化的深层信念所做的批判性反思.为人类实现这一转变提供了一个前进道路上的路标。  相似文献   

13.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精神实质,也是古代生命哲学最深远的理论背景,中国古代生命科学通过阴阳应象、生命应时应方与五行类比的理论方法与逻辑,最终落实到以一整套自然治疗措施来调整个体生命的失衡,这一切都与现代环境伦理的精神深刻一致。  相似文献   

14.
现代技术以其无孔不入的渗透性,塑造并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世界。对于技术的思考与认知,也从近代以前的边缘状态转向认知的中心并成为哲学的事业。而且,当前任何一个研究领域都无法回避对技术的思考。围绕技术进行思考的维度主要有技术、自然、社会和人。这四个方面构成技术思考的主要框架并有机联系在一起,每个方面又充斥着各种已经被思考、需要再思考和需要继续深入思考的问题,从而构成技术思考的图景。技术思考的最终归宿是获得人之为人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15.
人工智能的潜在威胁已成为人类的一种公共性焦虑,当前的"人类终结论"与"竞速统治论"是这种焦虑的学术确认。然而,不论是人类终结论还是竞速统治论,它们的吸引力都是建立在对科技发展的过高估计与对人类发展的过低估计所构成的巨大反差之上。这类论断既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科技的发展,也无助于人们客观地看待自身的发展。破除这类论断所编织的扭曲图景,需要我们予以追认人类的复杂性,探析其程序化的限度,以及展示人类能力发展的可能空间。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从环境哲学的高度,并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影响和作用的视角出发,首先分析了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基本内涵及人类与环境之间所结合成的动态系统,最后,主要对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历史演变的主要阶段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进步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人与自然既同一又斗争的矛盾关系,人们真实地发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趋势。面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社会当是国家政策的重要之举。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的经济理论:当代经济学问题的人性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知识的和谐.本文从人性的角度对当代经济学知识进行扫描,找到其不和谐之处并尝试以人的辩证的利益假设作为和谐经济知识建构的基础,提出了经济生活的利益相容论、经济成长的知识自由论、经济主体的理性利益论和经济运行的文化决定论.  相似文献   

19.
当前关于人类行为的理解正被两种理论———进化心理学和经济学模型所扭曲。进化论者用基因来解释人类的根本需求是什么,经济学家则用理性效用原则来说明人们如何行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哲学家杜普雷(JohnDupre)认为从科学主义的视角来看待人性,不仅过于简单教条,而且会产生危险的后果。他主张从多元化视角来理解人的本性和各种行为,认为人是在非决定论的世界中具有自主性和自由意志的主体。  相似文献   

20.
不同观点的存在、合作者之间的交流是创新的两个重要条件,也是目前我国实验室管理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具体到实验室行为,就是实验室团队协作与科学家独立探索之间的关系。实验室的合作包括科学家间、科学家与管理者间以及管理者间的合作。如何将科学家个人的兴趣需求与实验室总体目标有效地结合是实验室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实验室定位角度分析了合作研究的必要性,论述了科学家独立研究与团队合作之间的辩证关系,指出“共同感兴趣的目标”、“平等”、“自由”和“策略”是科学家独立研究与合作研究的主要关联要素。借鉴国外的经验,提出了避免单一合作模式,树立对实验室的信任意识,避免对具体工作过多行政干预,做好实验室管理的宏观设计、稳定管理程序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