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关中平原近50年来气候生产力的变化及对植物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3个观测站近50a气温和降水的连续数据,运用TharnthwaiteMemo-riai模型,对关中平原地区气候生产力的时空序列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果表明,关中平原气候生产力50a来呈增加趋势,平均每年增长3.7kg·hm-2,而21世纪以来,气候整体呈现暖湿化特征,但暖春化、暖冬化,春旱、秋旱愈来愈严重;降水是气候生产力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暖湿型"气候对植被的生长最为有利,未来若气温升高1℃~2℃,降水量增加10%~20%,则关中植被气候生产力将可能增加7%~14%,而"暖干型"和"冷干型"气候则会导致植被气候生产力下降。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森林植被潜在生产力的估算及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Lieth-Box模型,结合主要气象因子(降水量、气温等)资料分别计算了福建省森林植被的可能净第一性生产力、谷物产量和木材产量。结果表明:福建省森林植被潜在生产力较大,因而,提高作物产量的潜力还在;除局部地区外,植被潜在生产力沿海高,内陆低;沿海的平和、云霄等地气候生产力高,而内陆的屏南、周宁、寿宁等地气候生产力低。  相似文献   

3.
2000-2006年松嫩平原农田生产力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OD17A3数据集2000-2006年年均NPP(净初级生产力)数据,对松嫩平原农田生产力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松嫩平原旱田空间分布梯度特征明显,由西向东生产力呈递增趋势。旱田占农田总面积的90.17%,低、中、高产旱田面积分别为93170km2、23963km2和18866km2,占旱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68.51%、17.62%和13.87%。低、中、高产水田面积分别为1567km2、12171km2和1091km2,占水田总面积比例分别为10.57%、82.08%和7.35%。②2000-2006年,松嫩平原旱田和水田NP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总体均呈微弱的下降趋势,2000-2003年和2004-2006年为两个相似的NPP增加阶段。③气温与旱田和水田均呈极微弱的负相关关系,对旱田和水田生长存在微弱的抑制作用。降水与旱田和水田平均NPP相关系数分别为0.371和0.285,对旱田和水田生长的影响比气温明显,是影响松嫩平原农作物生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根据东北三省87个气象站点1951-2006年间的气象数据,分析计算了东北三省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和水稻的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以及温度、水分的满足率,并利用GIS技术分析了作物生产潜力的空间差异。研究结果表明:3种作物的光合生产潜力与总太阳辐射有很大的相关性,且由西部向东部递减;由于南北跨度大,各地光温潜力差异较大,且从北到南呈带状增加趋势;由于各地作物生育期内降水呈地带性分布,使得各地气候生产潜力具有较大差异,并呈由西向东逐渐增加的趋势。在气候资源的满足率上,南部地区的温度和东部地区的降水都可较好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而北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生产潜力严重受到温度和降水条件的限制。图8,表4,参11。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主办的中文期刊《土壤与作物》将于2012年创刊,重点刊登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壤与作物交互作用的过程、机理和调控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应用层面的学术论文及综述文章,包括土壤肥力质量与作物生产力、土壤水分和养分有效性与作物生育、土壤有益/病原微生物与作物互作、作物适应气候变化的根际微环境等与土壤一作物互作相关的土壤生物化学和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作物逆境生物学和作物生长发育模型等。  相似文献   

6.
依据1960-2010年NOAA Nino3.4区海温数据和渭南市气象及棉花产量统计数据,主要应用Mann-Kendal检验法、小波分析法及其他数理统计方法对陕西省棉花主产区(渭南市)的气候变化、棉花单产量、ENSO的特征及3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①近50 a来,厄尔尼诺影响年份有20 a、拉尼娜影响年份有17 a;Nino3.4区的海温在1978年左右发生了增温突变且突变后厄尔尼诺现象对气候的影响作用加强。②近50 a来,渭南市的暖干化趋势明显;降水量和气温的震荡主周期为27 a,且在27 a尺度上同步经历了增加—减少—增加的变化过程且均在1978年、1995年前后分别发生突变。③在厄尔尼诺影响年份,气温和棉花单产量呈上升趋势,降水量呈减少趋势,在拉尼娜影响年份则相反。研究成果可为有关部门在对陕西省的棉花产量和品质预测分析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松嫩平原西部引种抗干旱耐盐碱作物新品种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嫩平原西部地区降水少、蒸发量大、春旱严重,干旱盐碱是限制区域作物产量的主要因素,培育和引种抗干旱耐盐碱作物及其品种,对该地区调整种植业结构、发展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入意义重大。采用小区试验的方法,对引进的作物新品种“长寿香谷”进行了不同播量试验,并与当地品种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引进作物新品种“长寿香谷”,与当地对照品种相比,株高低矮、抗倒伏能力强;分蘖多、产量调节能力大;耐盐碱、抗干旱;穗大、产量高;在特大干旱年份条件下,比对照品种增产11.1%~70.9%。适合在黑龙江省西部干旱轻沙碱地种植。图1,表1,参5。  相似文献   

8.
哥本哈根议程凸显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的博弈冲突性.借鉴Forgó的博弈树相关均衡概念,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作为国际气候谈判主体,划分京都议定书时期,哥本哈根协议时期和未来长久时期,建立了哥本哈根国际气候谈判的序贯决策博弈模型.根据2007 年IPCC第一工作组《第四次评估报告》的研究结论,建立CO2浓度与全球气温的线性回归模型和ARMA(4,2)预测模型,得出长期目标下各种减排路径的CO2浓度贡献值.结合谈判设定各国温室气体减排率,计算各减排路径的全球气温变化,运用线性规划GHGAME 求解博弈树相关均衡结果.研究表明,根据前一时期减排进展采取相机调整的国际气候谈判方案,减排效果要好于谈判初期采取一揽子解决的方案;发达国家是否率先切实履行减排承诺,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效果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总结全球29个典型的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integrated assessment models, 简称IAM)的基础上, 围绕模型框架, 不确定性, 公平性, 技术进步和减排机制等五个关键科学问题, 系统总结并评述了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的新进展.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模型主要的模型框架有最优化模型, 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和模拟模型等三类. 针对气候变化不确定性, 气候变化综合评估建模中需要解决气候变化影响的概率分布, 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风险厌恶程度, 人类对社会福利的时间偏好等问题. 在代际公平性方面, 伦理派支持较低的贴现率, 在气候政策上主张立即大幅减排; 市场派支持较高的贴现率, 在气候政策上主张渐进式采取行动. 在区域公平性方面, 应当给予欠发达地区高于发达地区的社会福利权重. 综合评估模型对技术进步的处理有从外生到内生的趋势, 技术进步内生的主要途径包括直接价格诱导, 研发诱导和学习诱导三种类型. 在减排机制方面, 从成本效益角度分析的学者普遍认为价格机制比数量机制更有效.  相似文献   

10.
宁南旱区粮食生产与降水丰歉年景的划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国家宁南旱农试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相关分析等方法对其30年(1966-1987,1993-2000)主要作物产量的统计特征及其与各时段降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区粮食产量主要受5-6月降水影响,与全年降水相关不密切。因此,以5-6月降水为标准划分的降水丰歉年景最能代表本区粮食生产的丰歉特征。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江地区宝清县近20a来观测记录,利用3种方法检验了三江地区季节性积雪、冷季(11月.次年3月)降水量和冷季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季节性积雪表现为弱的增加趋势(年平均增长率为0.005%),冷季降水量年平均增长率为0.317%,同期冷季平均气温上升1.32℃。通过相关分析表明,积雪与冷季降水量呈正相关,而与气温呈负相关。冷季降水量的增加促进了积雪的增加,但由于冷季气温升高趋势大于降水量增加趋势,冷季气温升高导致初雪日延迟而终雪日提前,缩短了积雪时间。因此,在全球和区域气候持续变暖的背景下,三江地区积雪量有可能减少。图5,表3,参19。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低山丘陵区土壤贫瘠,农业生产活动剧烈,加之降雨多以夏季暴雨为主,造成了严重的土壤侵蚀现象。通过对宾县三岔河小流域7个试验小区径流和产沙观测资料的分析,总结得出不同水保措施下的水土保持效益,为合理安排耕作方式提供参考。图1,表2,参16。  相似文献   

13.
间日疟的传播媒介中华按蚊仍普遍存在,但对间日疟的传播动态的研究仍极其有限。以安徽省间日疟为例,估算蚊子叮咬率、间日疟的传染率以及它们的季节性,并进一步分析传染率发生季节性变化的影响因素。采用人类与蚊子相耦合的SIR-SI(Susceptible Infected Recovered-Susceptible Infected)模型对间日疟的传播动态建模,估算随时间变化的蚊子叮咬率以及传染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温度和降水量对蚊子叮咬率和间日疟传染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日疟蚊子叮咬率和传染率有显著的年季节性(季节性幅度为42.4%);间日疟传染率受到温度(p值为7.23e-11)以及降水量(p值为0.004)的显著影响;间日疟发病数受传染率的影响不仅呈现每年一个周期的特点,由于易感者人数的变化,还存在多年一个大周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将环境引入生产要素,采用非参数Malmquist指数法,从变化趋势、动力、成因,以及不同生产要素的作用差异等方面,对2000-2007年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及其增长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环境效率的提高快于资源效率具有一定的必然性,末端治理模式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有其合理性;②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各市州间表现出较大差异;③长春、吉林等区域中部核心城市的经济运行绩效对于吉林省全要素生产率提高起着主导作用;④吉林省区域内部和年度之间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方式差异较大,在投资拉动战略下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⑤在推动区域发展过程中,应积极提高劳动力素质、组织管理效率等软技术对全要生产率的贡献,同时重视环境成本的高位运行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长期观测自然发生状态下植被生长季相变化的基础上,提出了植被叶面指数的概念,并利用近3年大气污染数据,分析了西安市大气污染与植被叶面指数的年内时间变化,结果显示: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年内变化呈"U"字型,冬季污染物浓度较高,夏季较低;植被叶面指数的年内变化呈倒"U"字型,夏季叶面指数较大,冬季较小;大气污染浓度与植被叶面指数年内变化存在时间不同步性.在此基础上,依据相互作用模型,测定出植被大气污染物净化量,发现这种时间不匹配性严重影响植被净化大气污染生态功能的发挥,具体表现为:冬季大气污染严重,由于叶面指数低,净化量较低;夏季植被茂盛,而大气污染浓度较低,净化量亦受到影响.图4,表2,参8.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6-2008年的逐日气候数据和实际冬小麦单产数据,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分析了江淮地区冬小麦的逐级生产潜力;通过GIS叠加分析,明确了冬小麦增产区域与幅度。研究表明:江淮地区冬小麦的2006-2008年光合生产潜力介于15 672 kg.hm-2~21 001 kg.hm-2之间,变化趋势是从北向南逐级递减。光温生产潜力介于8 311 kg.hm-2~11 072kg.hm-2之间,大体从江淮北部向南部呈递减趋势,区域的平均生产潜力为9 788 kg.hm-2。气候生产潜力介于5 876kg.hm-2~8 988 kg.hm-2,空间变化趋势为从江淮中部向周边呈递减趋势,区域的平均值为7 657 kg.hm-2。2006-2008年江淮地区冬小麦的实际产量为2 537 kg.hm-2~5 954 kg.hm-2,区域平均值为4 871 kg.hm-2,由此看出,实际的产量与潜在气候产量之间有较大的差距,江淮区域冬小麦存在一定增产空间。最后,针对江淮地区冬小麦生产情况,提出提高冬小麦生产的具体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7.
采用单目标化灰色局势决策的理论与方法,根据农业各业的土地生产率、产值年增长率、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水平4项指标构建河南省农业结构的灰色局势决策模型,并分析模型输出的各项效果测度值,最后提出了各市农业发展的合理模式及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建议。表6,参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