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一定规模的语料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这么’+动词”格式和“‘这么一’+动词”格式既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这么’+动词”中出现的动词种类多,有心理动词、行为动词、能愿动词,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这么’+动词”可以单独出现,此格式除了表示已然动作、未然动作,还可以表示正在持续的动作。“‘这么一’+动词”中出现的动词少,仅为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害怕、想”,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这么一’+动词”不能独立单说,不能表示持续动作,由于“一”的存在,此动作都是已然的。  相似文献   

2.
0.引言 0.1在现代汉语中,动词对宾语具有强烈的选择性。《现代汉语》教材说:“汉语的动词有的必须带宾语,如‘姓’、‘成为’、‘懒得’、‘属于’……有的不能带宾语,如‘播音’、‘失败’、‘点名’、‘退却’、‘防疫’”,有的“一般要求带宾语,但是在具体语句里不一定带上宾语”,如“学习”。据此考察动词,可把汉语的动词划分成三个次类,我们依次把它们叫做“粘宾动词”、“无宾动词”和“自由动词”。  相似文献   

3.
刘宁生同志说:“‘着’由动词虚化为助词,逐步形成了汉语表示动态的两个语法次范畴:状态持续与动作进行。从历史上看,这两个语法范畴并非同时产生。事实是先有状态持续之‘着’,后有动作进行之‘着’。”“状态持续与动作进行的区别,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方言中表现得更加明显。在吴语,闽语、粤语中,表示状态持续时,用与普通话V着相对应的形式,而表示动作进行时,则用另一助词(粤语)或用副词(吴语、闽语)。”  相似文献   

4.
动词体貌(Lexical aspect)是一种语言现象。目前尚缺统一的定义。通俗一点讲,动词是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它们或表示不断续的动作或状态,或表示一个有始有终的过程,或表示瞬间完成的动作,或表示动作开始,或表示动作结束,或者表示动作的重复。动词的这些在时间内进行的方式,我们称之为体貌。 英语动词按其词汇意义大致可双呈以下体貌:持续貌(表示一个持续的动作或状态),瞬间貌(表示动作瞬间即逝),开始貌(表示动作开始),终止貌(表示动作终止),等等。还有一些动词根据上下文,可以由一种体貌转换成另一种体貌,比如说,和频度副词一起使用的任何一个动词都表示动作的重复发生。因而,不同版本的语法书称这类表示动作重复发生的动词(或词组)呈反复貌。  相似文献   

5.
祈使句是英语中的一种极为常见的重要句子。它表示请求、命令等。其主语在大部分语境中是you(听话人),因而常常省略;但,目前在理论上人们只是简单地来认识祈使句。许多英语语法书,如:《University Grammar》(《大学英语语法》)、《A Practical English Grammar》(《实用英语语法》)、  相似文献   

6.
一、时和体的基本概念英语动词的“时”(Tense)(也有译为“时制”的)是表示动作或状态发生的时间的一种语法形式。动词的“体”(Aspect)(也有译为“方式”、“体貌”等)是说明动作在某一时间里进行的方式或情况(正在进行还是已经完成)的语法形式。“时”指明动作或状态是在哪个时间内发生的,而“体”则着重于动作情况的说明,故“时”和“体”是动词的两个不同的语法范畴,不应混为一谈。但“时”和“体”两者都与动作有关,它们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时”和“体”常可结合使用,一个“时”可  相似文献   

7.
吉安方言动词的完成体和已然体,同普通话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分别从完成体和已然体两个方面描述它们的异同。在动词的完成体方面,普通话的“了1”可以表示动作的发生、完成,也可以表示动作产生的某种结果,吉安方言中用“哩”和“【pu】”来表示这两种情况,同时,“【pu】”除了表示动作的结果以外,还表示说话者对说话内容的强调。在动词的已然体方面,普通话的“了2”,吉安方言用“哩”表示,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了1”和“了2”同时出现的句子当中。  相似文献   

8.
吉安方言动词的完成体和已然体,同普通话相比,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其自身的特点。本文分别从完成体和已然体两个方面描述它们的异同。在动词的完成体方面,普通话的“了1”可以表示动作的发生、完成,也可以表示动作产生的某种结果,吉安方言中用“哩”和“眼pu演”来表示这两种情况,同时,“眼pu演”除了表示动作的结果以外,还表示说话者对说话内容的强调。在动词的已然体方面,普通话的“了2”,吉安方言用“哩”表示,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了1”和“了2”同时出现的句子当中。  相似文献   

9.
重叠是汉语特有的语法手段,它是汉语词形变化的一种形式。在汉语中,重叠这一手段可用于名词、量词、动词、形容词等。本文主要讨论动词重叠后的语义变易以及适合于它的语言环境。一、重叠式动词的语义变易重叠动词除了保留原形词的意义外,新增了一些附加意义。概括起来,重叠式动词的新义体现为四种。1、表动作时间的短暂,具有了“短时量”这一新义。例:(1)吃了饭我们走。(“走”表示“离开”,只表达动作行为本身,没有时量表示。)(2)吃了饭我们走走。(“走走”表示散散步,除了具有动作行为义之外,增加了动作持续时量的表…  相似文献   

10.
一、语态的基本概念及其种类什么叫语态(Voice)?它是表示主语和谓语之间关系的一种动词形式。根据主语和谓话之间的关系,语态分为:主动语态(Active Voice)和被动语态(Passive Voice)两种。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动作或行为的发出者或实施者(主体)(本文简称为“动作者”),这类的句子叫主动语态句(简称“主动句”)。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或行为的对象或承受者(客体)(本文简称为“动作对象”),这类的句子叫被动语  相似文献   

11.
动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动作、存在、变化的词。动词和动词性结构是目前语法研究的一个重点和热点。《吴越春秋》一书,动词十分丰富,从比堪角度对其进行的深入研究,可以反映该时期动词的特点,并从中探求汉语动词发展的一些规律。  相似文献   

12.
英语动词的“时”有两种,“体”有两种,两者可以互相结合,而通称为完成体的have -en的动词形式,我们名之为式态。英语动词有两个'时',即现在时和过去时。英语动词的体态是表示动作是否以过程呈现的动词语法范畴,它由标记式的进行体和无标记的非进行体组成。式态是表示动作或状态与某一时点是否存在先联关系的动词语法范畴。它包括先联式(prior-connective)和非先联式(non-prior-connective)。  相似文献   

13.
当前语法学界对能愿动词的词性在认识上仍有分歧,因此,对“能愿动词+动词(形容词)”这样一种结构究竟是怎样一种结构,看法上就更有所不同了。为了说明这种结构,还得从能愿动词说起。能愿动词也叫助动词。叫能愿动词是从这类词的意义而言,叫助动词是从这类词的功能而言。有能愿意义的词,功能也相同,而功能相同的词不一定都表示能愿意义的,前者范围小,后者范围大,换言之,能愿动词是助动词的一部分,因此,这两个概念并  相似文献   

14.
无论英语或汉语总的说来在一个句子中,动词总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英语和汉语各有其本身 的特点,例如,在一个英语句子中只能有一个动词,而汉语有时则可使用两个或者更多的动词, 因此在英译汉时通常有必要将英语中除谓语动词之外的一些词译成汉语的动词。这不仅符合汉语 的表达习惯也忠实于原文。本文主要阐述了抽象名词(特别是动作名词action-nouns)的翻译方法,其中包括根据不 同上下文将“动作名词+of名词”的结构译成汉语的“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 此外,也涉及到将英语中动名词以及“to be+形容词”,“to be+介词”,“to be+付 词”等结构译或相应的汉语动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对现代英语动词的“时”和“体”的认识总感疑惑或模糊不清,这主要还是受传统语法的“时态”的影响,习惯上总把表示动作发生时间的动词形式与表示动作进行情况的动词形式浑为一谈。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们试图从语言学的角度去分析和解释当代英语动词的“时”和“体”,认为能使学生较好地认识和运用英语动词的这一系列体系,使学生对英语语言的形态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了解英语的语言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一)“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以下简称“暂拟系统”)提及的“能愿动词”,指的是汉语中表意愿、可能、必要和估计的这样一些词,包括“能、能够、可以、应、应该、会、必须、得(děi)、愿意、要、肯、敢、值得、配”等。各家对这类词的词性及其在句中充当什么成分,很早就存在着分岐。有的认为是前附的“助动词”,并把这种用在动词前的“助动词”也看作谓语;有的认为是副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有的则认为一部分是副词,作状语,一部分是动词,还有一部分是两属的。“暂拟系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语法界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认识,即把“不”和“没”当作副词看待。例如王力先生在《汉语语法纲要》中就说:“另有一类词,如……‘不’‘未’等等……我们把它们称为副词。”吕叔湘先生和朱德熙先生合作的《语法修辞讲话》也讲到:“现代口语里只有两个否定副词:‘不’和‘没’。‘没’字有两个作用,一个是否定‘有’,一个是否定行为的完成,除此以外都用‘不’。”近几年新版的三套高校《现代汉语》教材(即上海版郑州版和兰  相似文献   

18.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表示过去和完了的词语,同时随着动作、状态的实现与完成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各种各样的陈述语气。下面分析一下汉语的“了”和日语的“タ”在用法上的一些异同,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两国语言间的这一联系,正确地进行翻译。 汉的语态助动词“了”,大致分为两种用法:表示动作的完成,通常以“了_1”表示,“了_1”一般用在其动词后、宾语前;表示事态发生了变化或即将出现变化,用“了_2”表示,用在句末,有一些语法书称其为语气词。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 英语中,短语动词的运用比较广泛,运用起来又相当灵活。因此,对于它的分类一直是众多语言学家及学者争论的焦点。第一种观点:短语动词主要分为两大类:1.介动词——动词 介词。2.副动词——动词 副词。其理论依据是:大多数小品词在不同类型的短语动词搭配中起介词小品词或副词小品词的作用。据此说法,介词后面跟宾语,而副词后面则不能跟宾语。第二种观点;短语动词应分为三类:1.介动词——动词 介词。2.短语动词——动词 副词(A.动词 副词相当于一个不及物动词。B.动词 副词相当于一个及物动词。)3.短语介词动词——动词 副词 介词。第三种观点:主要有四类。1.动词 介词。2.动词 副词。3.动词  相似文献   

20.
(一) 关于“自我”的理论研究和文学表现,已风靡于世。但这一概念,我国现有许多词书,包括《现代汉语新词词典》都未列条目;《现代汉语词典》虽有条目,解说为“自己”,仅只涉及和“双音动词”的关系,显然是不足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解说“自我”为“相继的意识状态的主体。现代心理学中,‘自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