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绿化火星     
火星是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它看上去是一颗红色星球。由于它许多地方跟地球十分相似,如有大气层(只是火星的大气层比地球稀薄而干燥得多)和四季之分,所以天文学家把火星称为地球的“姊妹星”。于是,当拥挤的地球不堪重负时,人们自然首先想到了移民火星。目前,美国太空总署、欧洲宇航局和日本太空中心联合提出了“绿化火星”计划。这项人类历史上最浩大的工程将分为五个时间段,在未来200年的时间内实现。  相似文献   

2.
火星与地球相隔0.56亿 ̄1.008亿千米之间,是地球的近邻。人类很早就注意到这颗时亮时暗、在夜空中荧荧如火的天体,称它为“荧惑”。古罗马人则用战神“马尔斯”来命名火星。在太阳系,在整个宇宙中,再也找不出哪一颗行星,能像火星那样令我们心驰神往、魂牵梦萦了!  相似文献   

3.
“妈妈,我们到了吗?”每位父母都曾听到过从汽车后座发出的这种哭叫。这通常发生在全家驾车旅行开始后大约15分钟。幸好,我们很少有离家超过几百或几千公里的驱车旅行。但是,如果是去火星呢?即使在每两年中火星离地球最近时,这颗红色行星也至少在5600万公里之外。最快也得用六个月到那里,再用六个月回来。  相似文献   

4.
运用“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科学家最近在研究一颗海王星大小的行星——CJ436b时,在它附近偶然发现了一颗距离地球30光年、表面覆盖着岩浆海洋、体积为地球的3/4(也就是与火星大小相仿)的奇异行星——UCF-1.01,  相似文献   

5.
奔向火星     
我们遥望东南方,用肉眼可以看到一颗最亮(除太阳和月亮)的天体,它发出略呈红色的光芒;它也是离我们最近(除金星、月亮)的天体,相隔仅7600余万公里,它就是火星。2002年8月29日,是观察火星的大好时机,正好是5万年难遇一次的火星大冲,此时它与地球相距,缩短到5500余万公里,成了当时离我们最近的行星。火星是最引人注目的天体,早就盛传那里有人。你想,地球人空守宇宙,备感孤独,多么想找到一个邻居啊!那么火星上到底有人吗?答曰无,甚至连是否有生物都难说,如此说来,这个传说从何而来?100多年前的1877年,一位天文学家宣布了一条轰动的新闻,说他观…  相似文献   

6.
火星一直在向我们召唤。这颗行星的红颜色无疑是其魅力的一部份,现在人们都知道是它的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氧化铁所致;并且距离地球较近——最近的路程有6千5百万公里——使其成为夜空中最为明亮的天体主一。再有,我们还知道我们的祖先们不知道的事情,即火星比太阳系中任何天体都更像地球。火星距离太阳比地球远出三分之一,却跟地球在同一个平面绕着太阳旋转。火星年——它环绕太阳旋转一周的时间——大约为地球年的两倍,但是其地轴的倾斜角度却几乎与地球一样,因而其季节变化也很相似:有  相似文献   

7.
<正>火星是地球的近邻,它的自转周期(约为24.6 h)及自转倾角(约为25°)都与地球的接近.火星公转周期为687 d,有稀薄的大气(主要成分为CO2),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表面温度(夏天)最高时可达20°C.火星两极被冰(干冰和水冰的混合物)所覆盖,并有着消融和冰冻的季节周期变化.火星表面布满河道、峡谷、沟壑、冲积平原等地貌特征.在太阳系行星系统中,火星的气候环境最为接近地球.研究表明,至少在30多亿年前,火星可能是一颗具有全球磁场、丰富液态水、  相似文献   

8.
火星编年史     
<正>在马修·辛德尔的《火星在上》一书中,人们对火星的看法反映了地球文化的变迁。当我们追溯“行星”(planet)一词的词源时,它的字面意思就是“流浪者”——星星游离迷失的光点。通常情况下,它的运动方向与恒星相同,但有时也会停顿并转向。当地球在轨道上超越某颗行星时就会出现这种逆行运动,它很难嵌入地心说的宇宙模型,但对于那些仰望天穹寻求讯息的文化而言却充满了意义。行星们提供了大量的预兆,对这些预兆的研究衍生出的知识体系则慢慢演变成了自然科学。  相似文献   

9.
逃离火星     
第一批访问火星的探索者因为无法带上足够的燃料而不能返回地球,那么将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今年7月,在中断了20年之后,一种来自地球的机械装置将降落到这颗红色的星球上(见封面照片)如果进展顺利,带着6个轮子的火星导航器将开辟行星探索的新纪元,这将是一个真正的开端,从此,我们  相似文献   

10.
《科学之友》2020,(9):6-10
正火星,这颗赤色星球,古往今来都充盈着迷人色彩。它是太阳系中距离地球较近、自然环境与地球最为类似的行星之一,一直以来都是人类深空探测的热点。从1961年至今,人类已实施火星探测活动达44次,但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务一共仅有22次。火星距离地球的最远距离为4亿千米,最近距离为5 500万千米。由于地球和火星的公转周期不同,两个行星大约每两年"相遇"一次,即地球与火星之间的距离较近。在"相遇"期间,从地球上发射火星探测器可以缩短抵达火星耗时,节省燃料,从而降低"探火"成本。  相似文献   

11.
探索红色的火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芝萍 《自然杂志》2002,24(1):47-50
火星是地球轨道外的第一颗行星 ,离地球的最近距离只有 5 5 0 0万千米 ,人类对火星的探索由来已久 ,特别在本世纪初随着“奥德赛”火星探测器的成功登上火星 ,为人类探索和改造火星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  相似文献   

12.
近代科学发展以来,火星一直是天文等中最具亮点的星球。从火星在太阳系的地理位置来说,它是太阳系从内到外第四颗行星,属于类地行星,直径虽然只有地球的1/2,但是它表面面积相当于地球陆地的表面面积,它的自转一周仅比地球多半个多小时,季节也有春夏秋冬之分。火星独特的空间位置、气候和地质状况决定了它有可能成为科学研究基地和将来人类移民的彼岸。不仅如此,无论是以前的望远镜或光谱研究还是现在的探测卫星研究中,或多或少地都支持这样一个观点:火星  相似文献   

13.
在地球的夜空中,火星是一颗亮度比较大的暗红色星球,由于火星的表层含有丰富的铁,亿万年来受到太阳紫外线的照射,生成了棕红色氧化铁,由于长期的风化,大气中的微尘也含有棕红色的氧化物。火星的土壤、岩石和天空都有火红色彩,它自然就显现为红色的行星。由于火星与地球的距离变化比  相似文献   

14.
谁都知道,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其地理面貌与地球极为相似。天文学家戏称火星是地球的“姊妹星”,就是有望一日人类能登上火星,探索火星,最终移民火星,征服火星。前几年,有不少媒体争相发表了美国人造卫星在火星上发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类似人类脸部的图像,惟妙惟肖,如同真的。这对一些想象力丰富的人来说,无疑将这一人类脸部图像视作为火星人或外星人的精妙杰作。但令人极其遗憾的是,经科学家的仔细分析研究表明,这个人类脸部图像纯粹是由火星上的天然地理环境造就的,是鬼斧神工之作。正当人们遗憾、失望、淡漠之余,…  相似文献   

15.
谁都知道,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其地理面貌与地球极为相似.天文学家戏称火星是地球的"姊妹星",就是有望一日人类能登上火星,探索火星,最终移民火星,征服火星.前几年,有不少媒体争相发表了美国人造卫星在火星上发现了一个巨大无比的类似人类脸部的图像,惟妙惟肖,如同真的.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收集的资料、观察研究的成果和实例,所有的这一切都证明:“火星上曾经有过生命!”为什么火星是红色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们把火星称作“红色星球”。当这颗行星离地球最近时,又正巧是大冲之年,挂在夜空中的这颗明亮的红色圆盘总能引起人们某种忐忑不安的感觉。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巴比伦人然后是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把火星与阿列斯战神或者马尔斯战神(马尔斯与火星读音相同──译者)联想起来,确信行星大冲之年必定与最残酷的战争有关联。这不样而可怕的预言有时还真的在我们现代史上发生:比如1940~1941年火星大冲,恰好与…  相似文献   

17.
火星探测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星是位于地球轨道外侧最近的一颗行星,通过探索火星,人类希望建立第二家园和寻找地球以外的生命.对火星的研究包括磁场、大气和气候、空间环境、地貌和水消失的痕迹等内容.当前火星探测的重点是寻找火星水源和生命迹象,并准备火星样品的回收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火星,一颗红色的星球。人类对火星探测的热情是随着探测程度和认识深度的加深而逐步提高的。火星,整个太阳系中与地球最为相似的行星,也是唯一经改造后有可能适合大规模移居的星球。因此,火星是人类的希望之星。一旦地球面临难以抵御的重大灾难或危机,人类就可以移居火星,在那里开拓新的家园。  相似文献   

19.
正如果我们希望定期往返于地球和火星(以及一些更远的目的地)之间,就需要新型发动机。工程师们正在探索具有革命意义的新发动机技术,以大幅减少我们在太阳系内穿梭所需的时间。就火星和地球各自的绕日运行轨道看,这两颗行星之间的距离在0.55亿千米~4.01亿千米之间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正>火星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地球的"近邻"。从20世纪开始,人类对火星的探索就从未停止。"火星人"一说曾风靡一时,它暗示着人类坚信地外生命的存在。火星是距离地球最近、与地球最相似、最容易探测和研究的行星,通过研究火星大气的演化过程,有助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地球环境的变化趋势,对人类保护地球环境、从而在宇宙中永久生存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