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2007年11月19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公布了最新的艾滋病年度报告,承认全球感染艾滋病病毒(HIV,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人数被高估了600万.根据新的统计方法,2007年全世界感染HIV人数为3320万(原估计数据为3950万),其中包括250万名儿童.  相似文献   

2.
《大自然探索》2005,(12):8-9
1981年6月,美国向全世界报道了第一例艾滋病病例;1985年,第一例艾滋病病人在中国大陆被发现。 艾滋病是一种目前还没有有效治疗药物和有效疫苗的致死性疾病,所以又被叫做“超级癌症”。为了遏制艾滋 病在人群中的泛滥,为了使更多的人了解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联合国于1988年将每年的12月定为“世界艾 滋病运动月”,将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  相似文献   

3.
白白 《科学之友》2009,(11):52-52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原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至2002年底,世界上至少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有HIV感染者死亡,且  相似文献   

4.
<正>1981年艾滋病被发现后,科学家对艾滋病病毒的来源进行了很多探索。到目前为止,最流行的说法是艾滋病病毒来自非洲喀麦隆的黑猩猩。科学家通过检验生活在喀麦隆南部丛林中黑猩猩的粪便,追查到被感染的黑猩猩体内含有艾滋病病毒。其中,萨那加河流域的黑猩猩感染的猴免疫缺陷病毒(简称SIV)和人类艾滋病病毒最相近。科学家认为,当地人被黑猩猩咬仿,一曦者在猎杀、屠宰黑猩猩时,感染了SIV  相似文献   

5.
奇云 《世界科学》2005,(5):20-20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即“人体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后所引起的疾病。长期以来医学界一直认为,艾滋病病毒具有潜伏期,需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时间才会对身体造成实质伤害。形成这一观念的部分原因是,很多病人可能十多年之内都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然而,最近的两项研究结果却提出了相反的观点。美国两个科学家小组通过实验发现,艾滋病病毒进入人体后,会立即对免疫系统内特定的免疫细胞——CD4T细胞进行攻击,  相似文献   

6.
艾滋病在全球的恶性蔓延2 0 0 2年 1 2月 1日是 1 988年伦敦世界卫生部长会议倡导的第十四次世界艾滋病日 /运动。艾滋病出现至今不过 2 0年 ,却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灾难。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 ,自 1 981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 ,全世界累计已有 60 0 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仅 2 0 0 2年 ,全世界已有 3 0 0万人死于艾滋病 ,新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数约有 5 0 0万。目前 ,世界上艾滋病发病最严重的地区仍然是非洲 ,紧随其后的则是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中国艾滋病流行的情况十分严峻 ,艾滋病病毒的感染人数每年以3 0 %的速度…  相似文献   

7.
刘经保 《世界科学》1998,(10):19-20,16
1983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同时在两个实验室被发现:一个是由卢克·蒙达尼耶领导的法国巴斯德研究所,另一个是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罗伯尔特·加洛及其同事们。现在人们把人类免疫缺陷称作可怕的疾病,“20世纪的瘟疫”——艾滋病(AIDS这个命名展开就是“获得性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8.
第十五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于7月11日晚在泰国首都曼谷开幕。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他说,艾滋病病毒正以惊人的速度在亚洲蔓延,去年全球新增的感染者中有1/4出现在亚洲。艾滋病不仅是健康危机,还是对社会发展的威胁,除了卫生部门,与艾滋病的战斗还需要政府其他各  相似文献   

9.
据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计划署和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11月23日发表的一份报告说,自艾滋病80年代初开始在全球蔓延以来,迄今累计已有5,000万人感染上艾滋病病毒(英文简称HIV),其中1,600多万人已去世。1999年,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蔓延势头并未减弱,全球共有26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创下历年来的最高记录。与此同时,全球又有约560万人染上了艾滋病病毒。  相似文献   

10.
今年7月6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发布2004年艾滋病报告.报告称,2003年,全世界有480万人染上艾滋病病毒,是感染人数最多的一年.截至2003年底,全世界艾滋病感染者有3780万,去年有290万死于艾滋病.自艾滋病发现至今,已有2000万人死于这种疾病.  相似文献   

11.
《科学之友》2004,(8):52
联合国艾滋病联合规划署副执行干事凯瑟琳·克拉韦罗指出,自从第十四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于2002年7月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以来,全世界新出现了900万名艾滋病病毒携带者,500多万人因感染艾滋病去世。最新数据显示,全世界在防止艾滋病蔓延、加强患者医疗等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联合  相似文献   

12.
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疫功能,使人体发生多种难以治愈的感染和肿瘤,最终导致死亡。当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受到病毒的严重破坏以至不能维持最低的抗病能力时,感染者便发展成为艾滋病病人。至今还没有研制出可以有效预防艾滋病的疫苗。  相似文献   

13.
艾滋病伦理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庆澧 《科学》2002,54(6):29-33
艾滋病,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自1981年美国首次报道至今已20余年.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及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的报告,估计到2001年底,全世界有6000万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2001年每天增加1.4万名HIV感染者,95%发生在发展中国家,其中1.2万例是15~49岁的青壮年,50%是妇女.  相似文献   

14.
一种理想的艾滋病疫苗,必须具有快速决定性的进攻能力。它所产生的免疫细胞,将消灭受感染细胞并激发艾滋病病毒束缚抗体,以及抑制艾滋病病毒的感染。由美国蒙大拿大学杰克·H·努伯格领导的研究小组,现已研制出一种对艾滋病、至少是用在实验鼠体内的可行疫苗,该疫苗可使免疫系统慢慢地隐匿有效抗体,从而对艾滋病病毒的传染性产生令人惊奇的抑制作用。该疫苗具有某些缺憾,似乎还不益使用于人体。但是,它提供了人体艾滋病疫苗应能够激发有效中和抗体的论据,从而使人联想到该疫苗似乎具有论据所提示的那种能力。在概念论证上,如果结…  相似文献   

15.
休闲时光     
专家预言:十年内可能控制艾滋病世界著名艾滋病专家罗伯特·加洛教授认为,由于大量抗艾滋病药物不断研制成功,艾滋病有可能在未来的10年内成为一种可控制的传染病。加洛教授是在最近举行的第九届国际艾滋病教育大会上讲话时作出这一预言的。这位美国科学家是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者之一。加洛说,艾滋病有可能被治好。未来一两年内将会有明显进展。他预言,1996年将会出现6种至12种较好的抗艾滋病新药,并指出这些新药能从不同的方面对病毒产生作用:干扰酶或激素;防止细胞被病毒感染;影响人体免疫系统等。摘自《中国科学报》  相似文献   

16.
尹琪  庄道明  蒋亚琴  赵传科  曾新  栗世铀 《科学通报》2009,54(24):3920-3921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 AIDS) 即艾滋病, 是由艾滋病病毒(human im- 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一种人类免疫系统疾病. 从1983年, 法国科学家宣布第一次从艾滋病病人体内分离出艾滋病病毒[1]至今, 已经过去26年了, 虽然生物学家和医学家们一直都在和艾滋病病毒进行着不懈地斗争, 但是时值今日, 艾滋病依然是人类无法战胜的疾病之一.  相似文献   

17.
艾滋病是一种全球性疾病,蔓延速度快,死亡率高.自1981年首次发现艾滋病以来,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原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流行.至2002年底,世界上至少有193个国家和地区发现有HIV感染者死亡,且其仍以每天感染15000人的速度快速扩展,其中95%以上的HIV感染者生活在发展中国家,中国HIV感染人数现已超过100万.  相似文献   

18.
《科学之友》2004,(11):12
深圳发现1例可能存在天然抵抗HIV(艾滋病病毒)的人体变异基因样本,这是在黄种人中首个被发现的抗HIV基因携带者。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一种神秘的类艾滋病而付出的努力至今仍毫无结果。这种疾病具有艾滋病的特征,但患者并没有感染上艾滋病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去年7月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召开的世界艾滋病大会上,曾有大量关于这种类艾滋病的报告。之后,许多学者又会聚在美国亚特兰大疾病研究中心,他们讨论了几十位患者的资料,但仍未取得足够的证据,以支持存在一种  相似文献   

20.
<正>柬埔寨一名医生抬起一位艾滋病患者。2016年,治疗性艾滋病疫苗将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疟疾、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和结核是人类健康的三大杀手。几个世纪以来,针对这三种传染病的疫苗研究并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新技术和新理念的引入最终将改变这一状况。虽然疫苗已经成功战胜了多种严重疾病,然而上述三种传染病至今尚无疫苗可预防。其中两种传染病存在已久,另一种则是近30年才出现的。到目前为止,尚未报道过疟疾、结核病(TB)和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获得自然免疫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