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丹 《科技信息》2010,(6):30-30,33
文章关注北京市家政工人的就业特征,提出应该运用综合性的多重视角来研究家政工人。这些视角包括:非正规就业、情感劳动、劳动性别分工、家庭劳动分工与全球化的劳务输出链。其中,"非正规就业"与"情感劳动"是最重要的两个维度:非正规就业是其外在就业形式,情感劳动是其内部劳动特征。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全球性的“信息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人类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其中一个显著的方面是知识管理革命的出现。每一种组织管理模式与理论都与其特定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在工业大机器时代,所要求的是等级制或科层制的组织管理形式。这一模式强调要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和金字塔式的权力结构。它所追求的是组织规模性和集中化。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知识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组织已经出现,这种新型组织所追求的是灵活性和应变性,网络组织结构正在取代传统的等级组织结构。新型的组织要求新的管理思想与方式,人们把知识管理的出现看作是管理领域的新革命。 一、知识管理:管理新概念  相似文献   

3.
"分工就是劳动分工和劳动者分工的主体方面和客体方面的统一"分工还具有复杂的结构,即可以将其化为物质生产劳动和精神生产劳动,也可以化分为劳动者和管理者的分工。从生产领域的角度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三次社会大分工,第一次社会大分工是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以及原始人群分化为游牧部落和农业部落。畜牧业的发展是由狩猎发展起来的,农业的发展是由采集发展起来的。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具的使用赶走了石器时代,在金属工具的推动下,农业、畜牧业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与此同时,酿酒、纺织、榨油等技术也得到了发展,并且出现了专门制造金属工具的行业。第三次社会大分工是商业与生产领域的分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生产的东西有了剩余,就出现了交换。商品交换地区不断扩大,就出现了——商人,商人的出现,加速了小生产者的破产和分化的过程。三次社会大分工的完成,使人类社会得到了空前的进步和发展,故而我们可以说分工是人类走向文明走向发展的不竭动力,是迄今为止全部文明时代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马克思生产函数建立了马克思最优经济增长模型.模型显示,最优经济增长率与就业增长率密切相关,随着就业增长率的提高,最优经济增长率也会随之提高,但达到一定点后,再提高就业增长率就会降低最优经济增长率.在经济增长最优条件下劳动密集度曲线是一条逻辑斯特饱和曲线,因此在拐点的左端,就业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同步提高,在拐点的右端,就业增长率与最优经济增长率变化方向相反.此外最优经济增长率与分工参数关系密切,当产出就业弹性大于分工参数时,长期最优经济增长率逐渐下降;反之则逐渐上升.  相似文献   

5.
刘德立  何刚 《广东科技》2007,(12S):40-41
从1983年以来,古镇灯饰业发展走过20多年。其生产开发经历了“组装——配套——仿制——研制为主”的不断升级,逐步从“古镇制造”走向“古镇创造”;销售上经历了“全国推销——专业市场——品牌+市场”的发展变化;产业链完成了“单一组装——低端制造——细化分工——纵向延伸”的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6.
一、流程再造产生的背景,定义及内容传统的管理模式来源于亚当·史密斯的劳动分工理论和弗雷德里克?泰勒的"制度化管理理论"。这套管理规则指导企业运行长达两个多世纪,毫无疑问,他创造了极大生产力,系统的分工使得企业寻找到了一条"大规模生产"的途径。然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这套规则受到了挑战,规模庞大的现代企业由于整体工作被组织构架拆借的分崩离析,工作效率低下,很难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除此之外,技术的革新,环境的变化,顾客需求,市场增长等等几乎没有一项是可以预料的,企业家们必须寻求新的生存指导,传统的商业规则已经落伍,企业持续的增长必须借助新的商业规则。  相似文献   

7.
世界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而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和经济转型的双重影响中,这种影响就直接体现在经济发展对人才质量和数量的需求与目前阶段教育结构、质量等的滞后产生了剧烈矛盾中,从而导致我国就业问题突出。而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中"供"与"求"的矛盾。在这种境况下,根据调查,西部本科院校的就业不容乐观,为了应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西部本科院校不得不根据实际情况,通过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功能,重视实习实训环节,开展就业体验式教育和创新教育来促进毕业生就业。而毕业生自身在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以及各种软实力的培养与提高上也不断做出努力,为顺利就业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石玮  张博 《科技资讯》2011,(3):209-209,211
近几十年来,国际分工的发展出现一种新的态势,具体表现为同一产品在不同生产阶段或者价值链条上的不同生产环节由不同国家来完成。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以及不发达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中国自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经济始终保持持续、稳定、快速的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然而,中国在国际分工中却始终扮演着"世界加工厂"的角色。国际分工的这种演变发展,对中国制造业有何影响,中国制造业如何在变化中寻求机会,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是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大秦线线路维修工作中的劳动组织、人员分工、作业项目、施工程序以及机械设备的配备情况,并对其作业质量和生产效率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齐蕴山 《科技信息》2011,(26):351-351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等四个多样化趋势日益明显,使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逐渐增强。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等不健康思想蔓延滋生。在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环境中,我们必须掌握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  相似文献   

1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在社会经济成分、分配方式、就业渠道、利益关系等方面形成了多样化的全新格局,社会的剧烈变化也影响到了高校,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样化,大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人数节节上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此同时,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却日趋薄弱。面对目前高校存在的状况,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者们必须加强"两课"教学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日常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指导;高校要加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  相似文献   

12.
作为革命通俗小说的代表之作,曲波的《林海雪原》一经问世便引发强烈反响,并经历从小说到话剧、京剧、样板戏以及影视剧的一系列改编,至今仍是极具生命力的文学经典与艺术资源。其中,普通民众作为接受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林海雪原》及其延伸文本的接受呈现出一种流动发展的态势。一方面,经历从"革命时代"到"消费时代"的过渡,普通民众接受状况在历史语境的巨大转折下悄然发生改变;另一方面,他们的接受呈现为一种"有限度的自由",受到主流意识形态与知识分子群体两种权力话语的规训。与此同时,这种规训却产生了反作用力——及至"消费时代",普通民众力图通过"戏说"与"恶搞"重新寻回自己作为受众的主体性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以某轿车实车为研究对象,应用滑移交界面和动网格技术对该轿车会车过程中的瞬态外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得到了会车过程中该轿车的阻力系数和侧力系数的瞬态变化趋势,结合流场剖面上的压力场和速度场,分析了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总结了会车过程中汽车瞬态气动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会车过程中两车周围的流场相互影响,车身受到的气动力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剧烈变化.当轿车与轿车会车时,轿车的气动阻力系数呈负正弦,侧力经历两个波峰和一个波谷.二者的变化不同步.当轿车与卡车会车时,轿车的阻力系数、侧力系数的变化趋势更复杂、更剧烈.  相似文献   

14.
匡贤玲 《广东科技》2007,(12):40-41
(通讯员 刘德立 本刊记者 何刚)从1983年以来,古镇灯饰业发展走过20多年.其生产开发经历了"组装--配套--仿制--研制为主"的不断升级,逐步从"古镇制造"走向"古镇创造";销售上经历了"全国推销--专业市场--品牌 市场"的发展变化;产业链完成了"单一组装--低端制造--细化分工--纵向延伸"的不断扩展.  相似文献   

15.
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基础与核心机制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基于中国城乡协调发展的历史演变与现实要求,认为现阶段中国既要保证城市的发展,同时更要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增加社会公平,使效率与公平同时实现;进一步论证了效率与公平同时实现依赖于合理劳动分工的原理,揭示了现阶段城乡协调发展的经济学基础;最后提出基于劳动分工原理构建城乡协调发展的两种核心机制,一是建立合理的城乡分工机制,二是通过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建立农村内部劳动分工机制。  相似文献   

16.
高职"两课"与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四大支柱,即“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当今社会对劳动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劳动分工已由单一工种向复合工种转变,简单职业向综合职业发展,劳动必须由一次学习向终身学习转变……这些新情况的出现,要求劳动不仅要学会专业技能,而且更要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共处,具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职业变化的综合职业能力即“关键能力”。  相似文献   

17.
分工是人类生产劳动的社会化形式,它存在于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并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分工的内涵和基本阶段,探讨哲学意义上的分工在法律上的价值,进而提高人们对当前法治社会中的问题和纠纷的认识和评价能力,对于纠纷的解决提供理论依据,为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现实建议。  相似文献   

18.
劳动者是劳动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也是劳动法要重点保护的对象。劳动法上的所谓劳动,乃是劳动力所有者在与资本所有者订立用工契约让渡自己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前提下,按照契约约定或用工者及其代理人的管理指令所从事的具有人身隶属属性和协作分工性质的相关工作或活动,它具有劳动内容的约定性、劳动活动的内部分工性、劳动成果的分配性和劳动保护的强制性等法律特征。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平等就业权等权利.我国立法应进一步加强对劳动者权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9.
工业化现代社会的大生产导致了大规模、细分工,冲击了古典社会手工作坊似的工作模式,也使得行当这种职业共同体在某种程度上被消解了,从而使职业伦理日益从一种对劳动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的感召弱化为对劳动者个人的道德约束。从古典时代到现代社会,德性从公共领域走向私人领域,反映着古典德性的衰落,而今天所谓的职业伦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种德性衰落在劳动领域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国民经济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于此同时,由于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大批的下岗,失业人员,如何安置这些人员,已成为我国政府面对的重要问题,因为这不仅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更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就业保障问题,于是,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就应运而生,这些组织是政府为安置分流下岗、失业人员采取的一种积极的就业渠道,对于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和孵化微小型企业具有促进作用。本文作者对这一组织的财务管理状况做出了调查,并通过调查分析得出了结论: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也需要财务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