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春敏 《科技信息》2012,(12):364-364
近几年,随着我国工业经济的飞速发展,有机热载体锅炉在印染、喷涂、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随着有机热载体使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数量越来越多,制造厂也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有机热载体锅炉的设计、制造、安装、修理、改造、使用等环节较以往有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用户的管理和设计安装的不规范等各方面的原因,有机热载体锅炉的使用现状还不尽如人意,经常发生事故,导致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本文针对有机热载体液相炉(以下简称有机热载体炉)的检验重点进行了归纳,分析经常被忽视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有机热载体锅炉在印染、喷涂、化工等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用户的使用和安装验收的不规范等各方面的原因,有机热载体锅炉的使用现状还不尽人意,经常发生事故。本文针对有机热载体炉安装验收和使用中的几点问题讨论。  相似文献   

3.
将安全工程的理论引入到有机热载体炉安全生产中,利用鱼刺图(Fish Bone Fig,FBF)法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安全评价,进而有效的分析有机热载体炉生产运行中的安全隐患,并针对不同成因采取相应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鱼刺图法为预防有机热载体炉安全事故发生建立了有效的理论基础,并为有机热载体炉安全管理提供了对策.  相似文献   

4.
有机热载体炉是我国在六十年代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新型的供热设备。它有以“联苯”为主的气相炉和以“导热油”为主的液相炉。我国占大多数是以导热油为介质的液相热载体炉。几十年来,这种热载体炉经历了摸索、运用、改进、推广,从成长到成熟,已形成了一个专业系统,在我国也具有一定的市场。目前,热载体炉已到了提高和更进一步推广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陈煌辉 《广东科技》2013,(16):212+217
爆管是有机热载体炉最常见发生的事故,无论是辐射受热面还是对流受热面管子,都会发生爆管事故。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有机热载体(又称导热油)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已被大量应用在纺织、化纤、印染、塑料与橡胶、石化、木材加工、食品加工、制药等行业。由于有机热载体价格昂贵,如果选用不当,在高温下运行或者运行中发生过热、氧化等导致劣化,将造成锅炉受热面结焦、积炭、传热不均,使系统燃烧效率低,严重时甚至导致锅炉安全事故,引发火灾。因此,在选择有机热载体时,要充分考虑有机热载体的特性和使用条件,结合其经济性等因素。该文通过分析不同型号有机热载体的物理性能、最高允许使用温度、低温流动性、物理性能、环保、自燃点、抗氧化性等,以供使用单位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生产线由7台单机组成,其中烤炉部分采用了先进的有机导热油作为热载体,与电烤炉相比,具有明显的节能优势,可降低饼干烘烤成本75%以上.经检测,质量符合Q/320682 AV09-1998<有机热载体炉饼干生产线>企业标准要求,性能可靠,节能显著.  相似文献   

8.
以导热油为介质的有机热载体锅炉因其运行温度高,使用不当易发生有机热载体裂解和性能劣化、受热面结垢、过热,且较难通过宏观检验;发现常导致锅炉失效和火灾。建立了有机热载体锅炉受热面管的有限差分瞬态传热模型,研究了管壁结垢对受热面管温度分布的影响;并结合检验实例研究了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技术在有机热载体锅炉检验中的应用,探索出一种有机热载体锅炉结垢检验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注入式热载体炉供热系统在初次投入运行时,喷油事故发生较多.本文给出了几项防止喷油事故的措施,可较好地解决注入式热载体炉供热系统在初次运行过程中排气不畅、易发生喷油事故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机热载体炉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对导热油在不同温度下的比热容数据的需求也日趋强烈.采用HC2100流体比热测量仪测量了SKX310,LQ320,Lontherm-80,Lontherm-50这4种导热油在温度为30~290℃时的比热值.分析了导热油比热容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导热油比热容随...  相似文献   

11.
浅谈某公司有机热载体炉的烟气余热回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贤文 《科技信息》2009,(2):312-313
对广州某纺织公司有机热载体炉进行了节能监测,发现其热效率较低。本文针对这一问题,分析了其存在的原因,提出了增设空气预热器回收烟气余热的方案。技术经济性分析表明:该项技改措施实施后,节能量可达2422吨标准煤,投资回收期为3个月,余热回收方案简单可行。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现有的抽吸式热载体炉供热系统流程图,分析了该系统发生喷油事故的原因,提出了防止喷油事故发生的一些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一台1 t/d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炉炉内流场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基于计算流体力学的理论方法,采用以Ergun方程基础上建立的多孔介质模型、湍流模型进行研究。将模拟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采用添加阻力源项的多孔介质模型、RNG k-ε湍流模型等封闭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炉内流场分布特性,并在原有结构基础上进行优化,增设同轴及偏心轴撞击流布气方式。在本文提出的布气方式下,无论采用同轴亦或是偏心轴布置,均能形成良好的速度场及压力场,提高干馏段气体混合程度,拓宽布气范围,增加气体与固体颗粒之间的接触面积和时间,强化换热进而确保干馏效果。模拟结果可为开发大容量气体热载体干馏炉及优化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阐述模拟积碳层检测的试验装置,研究不同探头间距、不同周期和有无积碳层炉管对超声导波信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频率为500 kHz时的L(0,2)模态导波在双层管道中的最佳探头检测间距为35~40 cm,最佳检测周期为5周期;当探头间距为40 cm、检测周期为5周期时,频率为500 kHz激励出的L(0,2)模态在厚度为3 mm的积碳管中的群速度比在空管中的群速度减少7.59%,从模拟试验中验证了可利用超声导波群速度检测积碳层厚度。该研究结果为基于超声导波的有机热载体炉积碳检测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采用X光衍射、程序升温脱附、扫描电镜、微活性测试及表面结构测试等方法,对不同热载体的性能与结构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热载体是一种具有低比表面、低催化活性的情性物质,孔径范围大多在15~60nm,热载体的孔结构类似于平行壁的狭缝状毛细孔结构。用胜利常压渣油作原料,在固定流化床反应器中考察不同热载体的反应性能,发现热载体结构对反应结果有很大影响,同时,热载体还有较强的抗重金属的污染能力。  相似文献   

16.
旋转锥式生物质热解系统及热载体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生物质是一种再生的能源资源,通过热解液化技术可将生物质(木屑、秸杆、稻壳及甘蔗渣等)有机废弃物液化为生物质油。本文介绍了自行设计的以旋转锥反应器为核心的闪速热解系统及反应器的工作原理,并对热载体在反应器内的动力学进行了分析,系统可确定热载体在旋转锥不同锥角、不同旋转角频率ω下,足以影响生物质油产率的重要参数一一固体滞留期t,为反应器的设计提供了极为方便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研发新型油页岩气体热载体干馏炉布气方式,自主设计并搭建了干馏炉的干馏段的冷态试验台。对不同料层厚度和不同布气方式下的炉内速度分布和料层阻力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炉内流速分布情况为中心流速最小,边壁处流速最大;且中心向边壁流速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与进气管方向相同的布气管周边的速度最大,其次是四周与进气方向垂直和成45°夹角的布气管,与进气管方向相反的布气管周边速度最小;满料时四层布气比两层布气时速度分布更加均匀。炉内中心处料层阻力最小,边壁处阻力最大;且沿半径方向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布气管顺序排列比交叉排列时炉内料层阻力大。  相似文献   

18.
低渗透油藏的纯烟道气吞吐效果不好,而烟道气和水蒸气组成的复合热载体对开采低渗透油藏具有较好的效果,但复合热载体在吞吐过程中注入能力却低于烟道气。为确定影响复合热载体注入能力的因素,在模拟低渗透油藏条件下,利用填充管岩心模型进行室内试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复合热载体在人造岩心和天然岩心的采收率高于烟道气,平均每周期分别高出0.39%、0.43%;由于水锁现象,复合热载体在人造岩心吞吐过程中的注入能力与烟道气相比降低了14.59%;复合热载体在天然岩心吞吐中,由于水敏原因,注入能力降低10.22%。  相似文献   

19.
 大庆萨北过渡带已进入高含水期并且产量递减速度较快,在模拟地层条件下,进行了不同焖井时间的复合热载体吞吐室内实验。通过对复合热载体吞吐的采收率、含水率、生产气油比等指标进行评价,探索了该油藏进行复合热载体吞吐开采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复合热载体吞吐对于开采该油藏具有非常好的效果,但其效果与焖井时间、吞吐周期有关。复合热载体吞吐焖井时间太短或过长效果都比较差。在同样条件下,复合热载体吞吐焖井时间增加,含水率、气油比降低,当焖井时间达到一定时间后,含水率、气油比增加。随着吞吐周期增加,采收率降低,含水率、气油比增加。对于大庆萨北过渡带,焖井时间为150 s 时效果最好,吞吐3 个周期。  相似文献   

20.
对热载体再生(烧碳)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一般裂化催化剂对比,热载体的再生动力学有三个特点:(1)动力学仍可用一级反应(对碳)模型处理,但在含碳量较高时,用表面反应模型拟合得更好;(2)经水热老化处理的热载体的再生速度比新鲜热载体快;(3)再生反应活化能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