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易培强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4,29(5):38-43
人与自然发展关系的理念已经和正在由人类中心主义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转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求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自然资源的供给再生、人的经济社会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保持相对平衡。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要突破若干难点:破除对GDP增长的迷信;矫正失衡的利益关系;倡导和实行适度消费和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重视培养全民的生态伦理道德意识。 相似文献
2.
田巧玲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21):157-159
随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愈来愈严重的破坏和环境危机的日益加深,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两种环境伦理观成为当今环境伦理学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分析这两种环境伦理理论以及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在处理环境问题时所遭受到的困境,论证了环境伦理只有持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伦理观才是目前更具有适用性的解决环境危机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沈斐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4,(7)
在二十世纪全球环境伦理大讨论中形成了“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两大对立阵营。而令人 惊奇的是,古老悠久的伊斯兰文化所提倡的环境伦理意识,恰恰是两者之间的一个和谐点。 相似文献
4.
曲建晶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14,(4):121-124
全球化的推进带来了许多全球化问题,这些问题中蕴含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需要进行深刻的反思。考察全球化的历程可以发现,经济全球化始终构成了全球化的根本动力与主要特征,全球化的实质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球布展。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资本问题是考察全球化问题的关键,价值观问题则是反应全球化过程中人与自然关系的重要视角。人类必须走出人类中心主义,改变对自然的征服、利用态度,努力构建一种合理的生态观。 相似文献
5.
李晓菊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5,13(3):17-20
阐述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的三种伦理观,指出了人类中心主义伦理观和自然中心主义伦理观的不足和缺陷;只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追求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公平与和谐才是我们应该实践的环境伦理观。 相似文献
6.
陈文庆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18(4):45-48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同时,也产生了生态环境恶化等全球性问题。这些消极因素的出现,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使人类中心主义的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文章选取了人类中心主义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对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7.
从对抗走向兼容——“人类中心主义”对“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兼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海丽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8,(1):42-46
在生态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一直是其热点问题.其争论的焦点主要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伦理关系、价值关系三个层面上。本文主要以“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内在关系演化为线索,在第一部分主要阐述两大派系在对抗阶段的主要观点及争论的焦点与实质:在第二部分阐述在变革阶段两大派系的新发展,从而为二者的兼容带来了希望;在第三部分兼容阶段在各自的局限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讨论“人类中心主义”对“非人类中心主义”兼容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区域系统的人类生态学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耕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35(1):63-66
地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是目前地理学研究的热点.借鉴20世纪初美国学者哈伦·巴罗斯提出的“人类生态学”观点,指出可用生态学观点解决地理学上的“人地关系”问题,并提出了人与自然区域系统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态学模式 相似文献
9.
杨通进 《苏州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5)
西方思想家为价值论意义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提供了四点证明理由 :自然目的论、神学目的论、灵魂与肉体的二元论、理性优越论及其现代变种。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伦理学家从实践困难、逻辑缺陷、利己主义尾巴、道德进步的界限四个方面对人类中心主义进行了诘难。只有实现元伦理学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转换 ,才能真正理解并参与环境伦理学中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 相似文献
10.
杨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9-92
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亘古未绝。人与自然的双向异化,根源于人与自然愈益疏远的分裂,显示出现代文明的悖论:人追求自由,必得陷入不自由,人追求理想的家园,却又破坏了人类自身的存在与发展。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是实现人与自然最终各谐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在生态伦理领域里,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争论首先是围绕“价值”展开的。从哲学层面上说,人与自然之间归根到底是一种实践—认识的关系。实践作为对象性活动:一方面表征了人与自然之间包含着自然界对人来说的价值关系;另一方面确立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价值关系实质上反映着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12.
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新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古代和近现代历史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对立的。今天人类面临着严重的环境问题,人们希望通过人与自然的协调,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并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真正建立起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进行分析,认为弱式人类中心主义是对强式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超越,而可持续发展是对弱式人类中心主义的一种肯定。 相似文献
14.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人类和自然最终应达到一种“善”或“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指导下,为满足人类自身的各种需求和欲望,自然生态环境因盲目开采资源遭受严重破坏。非人类中心主义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观与生态旅游具有共同的价值指向,对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当然,非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过分膨胀有"矫枉"价值,但本身仍存在着不可避免的逻辑矛盾。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中国的新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本身是建立在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这种环境价值观的基础上的。现代人类中心主义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基础。然而,由于受人类中心主义历史演进的影响,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这种哲学基础地位受到了种种质疑。对这些质疑的有力驳斥,成为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作为科学发展观哲学基础的最好辨析。 相似文献
17.
目前,工业化导致的环境污染、气候变暖以及生态失衡都已经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为解决这些问题,西方学者提出了非人类中心主义。这一思想虽然有着重要的警醒作用,但是这种思想本身就存在着理论层面的局限性,在现实操作层面也不具备可行性。为此,笔者认为弱式人类中心主义以及科学发展观才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道。 相似文献
18.
19.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在对人类对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发展的分析,以及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的论述的基础上,从加强环境伦理教育、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倡导节约的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探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进行的。所有物种的“为我性”特征 ,使得人类形成“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模式。当这种模式走向极端时 ,人和自然之间便出现了不和谐状态 ,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受到威胁。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便是人类理智觉醒的表现。人类和自然最终应达到一种“善”或“美”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